趙躍鳳
穴位自血療法聯(lián)合皮膚護理治療痤瘡的臨床療效*
趙躍鳳①
目的:分析穴位自血療法聯(lián)合皮膚護理治療痤瘡的臨床療效。方法:隨機選擇2013年11月-2014年11月期間本院收治的120例痤瘡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其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60例。對照組患者實施穴位自血療法,研究組患者實施穴位自血療法聯(lián)合皮膚護理治療。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的臨床效果、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及皮損減少情況。結果:研究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有效率,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及治療2周、4周后的皮損減少程度均優(yōu)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痤瘡的治療中,穴位自血療法聯(lián)合皮膚護理治療,可以顯著地改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減少不良反應的發(fā)生,促進患者快速的康復,減少皮損,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穴位自血療法; 皮膚護理; 痤瘡; 療效
痤瘡是臨床治療中常見的一種皮膚病,屬于慢性炎癥性皮膚病,常見的臨床癥狀為結節(jié)、膿腫、丘疹、膿皰等,多發(fā)病于患者的肩膀、頸部、上臂、面部等部位,影響著患者的容貌美觀,長時間無法得到有效的治療,將會對患者的身心造成較大的傷害[1-2]。在臨床治療中,痤瘡的藥物治療,存在很多的不足,臨床治療效果較差,痤瘡容易復發(fā)[3]。穴位自血療法在痤瘡的治療中有顯著的治療效果,可以降低痤瘡的復發(fā)率以及不良反應的發(fā)生,顯著地提升痤瘡的治愈率。在穴位自血療法治療痤瘡中,實施有效的護理,可以有效地促進痤瘡治療效果的提升。本文針對穴位自血療法聯(lián)合皮膚護理治療痤瘡的臨床療效進行分析研究,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擇本院2013年11月-2014年11月期間收治的120例痤瘡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其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60例。對照組:男34例,女26例,年齡16~35歲,平均(25.4±1.3)歲,病程4個月~4年,平均(1.5±0.7)年。研究組:男33例,女27例,年齡17~36歲,平均(25.5±1.4)歲,病程5個月~4年,平均(1.5±0.6)年。本次研究中的所有患者病癥均符合《皮膚性病學》的診斷標準[4]。所有患者均自愿參與本次研究,并簽訂了知情同意書。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無(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采用穴位自血療法。抽取患者肘靜脈血液8 mL,并快速的注入患者雙側足三里穴位,每一側注射4 mL,每周進行1次,2個月為一個治療療程。完成1個療程治療后,對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分析。
1.2.2 研究組 采用穴位自血療法聯(lián)合皮膚護理治療。患者穴位自血療法同對照組,皮膚護理內(nèi)容主要有:(1)臉部清潔。人體皮膚特性不同,所以對痤瘡患者實施的臉部清潔護理中,根據(jù)患者皮膚特性的不同,為患者選擇合適的潔面乳進行臉部清潔?;颊咂つw特性主要分為油性、中性和混合性皮膚。(2)粉刺處理。針對痤瘡患者的粉刺實施去除護理治療,先使用3%的H2O2溶液對患者的面部進行濕敷,時間維持8~10 min,對粉刺進行軟化,然后使用粉刺擠壓器,將粉刺中的乳白色皮脂逐個擠出,在粉刺中的乳白色皮脂全部擠出之后,再使用吸引器將皮脂吸除干凈。(3)皮損治療。針對本組患者的皮膚,實施電療。使用紫外線電療器,對患者的皮損部位進行5~10 min的電療。(4)面膜治療。針對痤瘡患者,使用自制的痤瘡散中藥面膜(其主要成分有:藿香、黃連、白芷、防風、大黃、硫磺、密陀僧、冰片、薄荷等)進行敷臉,時間20 min,根據(jù)患者痤瘡的嚴重程度實施不同的噴霧,例如輕度痤瘡患者使用紫外光離子噴霧器進行熱噴,而中度以及重度痤瘡患者,實施紫外光離子噴霧器冷噴,時間大約是20 min。(5)皮膚按摩。針對痤瘡患者的痤瘡嚴重程度對其實施不同程度的皮膚按摩護理,輕度痤瘡患者使用按摩霜按照按摩手法進行按摩,每次3~5 min,而重度痤瘡患者,或者是膿皰嚴重的患者,禁止使用按摩護理,避免發(fā)生感染。
1.3 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及皮損減少情況。
1.4 評價標準 治愈:患者的皮損減少程度>95%,且無新的痤瘡產(chǎn)生,痤瘡明顯消失,色素沉著也基本上消失;顯效:患者的皮損減少程度在70%~94%之間,有少量的新痤瘡產(chǎn)生,色素沉著減少;有效:患者的皮損減少程度在50%~69%之間,有新的痤瘡產(chǎn)生,色素沉著有少量消失。無效:患者的皮損減少程度<50%,產(chǎn)生很多新的痤瘡[5]。總有效率=(治愈例數(shù)+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1.5 統(tǒng)計學處理 使用醫(yī)學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19.0對所的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 字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研究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例(%)
2.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研究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例(%)
2.3 兩組患者皮損減退情況比較 研究組患者治療2周、4周后的皮損減少程度均優(yōu)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皮損減退程度比較(±s) 分
表3 兩組患者皮損減退程度比較(±s) 分
治療2周 治療4周 治療2周 治療4周 治療2周 治療4周對照組(n=60) 10.23±3.65 15.67±4.44 13.68±3.62 20.37±5.33 23.91±8.09 36.04±9.81研究組(n=60) 13.68±3.49 19.37±3.67 17.66±4.61 30.62±8.34 31.34±8.10 50.04±12.01 t值 5.2918 4.9753 5.2596 8.0217 5.0273 6.9931 P值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組別 炎癥皮損非炎癥皮損總皮損
在臨床治療中,會遇見各種各樣的皮膚病,而痤瘡是常見的皮膚疾病,造成痤瘡發(fā)病的因素有很多,例如激素分泌過多、遺傳等[6]。痤瘡主要發(fā)病于患者的面部、上臂、背部、肩膀等身體部位,且臨床表現(xiàn)多為膿腫、丘疹、囊腫等[7-8]。痤瘡給患者的身體和精神帶來了較大的傷害,痤瘡對患者的皮膚柔嫩、光滑等產(chǎn)生了較大的破壞,造成患者的皮膚失去質感,影響著患者的容貌美觀性,同時也影響著患者的心理,為此患者求治心切[9-10]。
當前針對痤瘡的發(fā)病因素,公認的是內(nèi)分泌因素、皮脂作用及毛囊內(nèi)微生物的繁殖,這些因素是造成痤瘡發(fā)病的主要因素[11]。在臨床治療中,常規(guī)的藥物治療取得的效果較差,痤瘡的治愈率較低,且有較高的復發(fā)率,還會對患者的身體產(chǎn)生很多毒副作用。隨著醫(yī)學技術的進步和發(fā)展,痤瘡的治療方法得到擴展,中醫(yī)治療痤瘡受到了人們的關注。從中醫(yī)學的角度進行分析,痤瘡大多是由于血熱外壅、氣血瘀滯造成的,或者是因為氣血瘀滯、上蒸于顏面、胸背,造成毒邪外發(fā)于皮膚進而產(chǎn)生的[12]。痤瘡以粉刺、丘疹、結節(jié)、皮損等為主要的特征,影響著患者的容貌美觀性[13]。
本文針對穴位自血療法聯(lián)合皮膚護理治療痤瘡的臨床療效進行了分析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有效率、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及皮損減少程度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本次研究的結果與文獻[14-17]的研究結果具有一致性,說明穴位自血療法聯(lián)合皮膚護理治療的效果顯著,患者產(chǎn)生的不良反應少,皮損恢復快,安全性高。
穴位自血療法主要是從中醫(yī)學的穴位經(jīng)脈入手,在患者的足三里穴實施血療法。足三里穴屬于足陽明胃經(jīng),足陽明胃經(jīng)起于鼻翼兩側,并經(jīng)繞整個面部,直通下肢以及足中趾。痤瘡多發(fā)于面部、背部及前胸,與足三里穴的足陽明胃經(jīng)行走路線相符,所以在痤瘡的治療中,實施足三里穴血療法有一定的作用和意義。本次研究中的穴位自血療法,是選擇患者肘靜脈血,將肘靜脈血注入到患者兩側的足三里穴,因為血液中含有很多的微量元素、血細胞,可以對人體的免疫系統(tǒng)進行刺激,并釋放免疫球蛋白,有效地調(diào)節(jié)患者的內(nèi)分泌紊亂現(xiàn)狀,并改善患者的微循環(huán),有效地發(fā)揮消炎作用,使得患者的皮炎消退,抑制痤瘡的復發(fā)[18]。
應用穴位自血療法對痤瘡患者實施治療,可以顯著地改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在其治療的過程中,實施相應的皮膚護理,可以起到更好的治療效果,降低不良反應的產(chǎn)生以及痤瘡的復發(fā)。對痤瘡患者實施皮膚護理有重要的臨床意義,痤瘡患者的毛囊中有很多的皮脂淤積,同時也有大量的微生物繁殖和生長,這些物質無法通過常規(guī)的面部清潔排出,對其使用離子噴霧器進行面部的清潔,可以利用離子化的蒸汽(含有氧離子),對患者的面部進行清潔,促進面部血液循環(huán)的加快,并促進毛孔的擴張,進而對毛孔中的污垢進行軟化使其便于清除,促進痤瘡的恢復[19]。紫外線離子噴霧器產(chǎn)生的紫外光等具有殺菌的作用,對患者實施電療,可以充分地發(fā)揮消炎、殺菌的作用,促進皮損的減少。在痤瘡患者的皮膚護理中面膜護理屬于綜合治療,面膜中含有的中藥成分為藿香、黃連、白芷、防風、大黃、硫磺、密陀僧、冰片及薄荷,其具有抗菌、消炎、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殺蟲、去脂等功效,敷上面膜后再進行紫外光離子噴霧器進行熱噴或者冷噴(以熱噴為主)可以促進患者的皮膚對面膜中中草藥有效成分的吸收,促進痤瘡炎癥的消散,進而提高治療效果[20]。在皮膚護理中,按摩護理也可以促進藥物成分的吸收并促進皮膚的血液循環(huán)。
穴位自血療法聯(lián)合皮膚護理治療在痤瘡的治療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其可有效地促進皮損的消失,在治療的過程中,通過穴位自血療法治療痤瘡,患者的病情會得到有效的控制,通過患者自身的血液可有效地促進免疫球蛋白的釋放,抑制患者皮膚的變態(tài)反應,并降低患者毛細血管的通透性,達到消腫、消炎的作用[21]。在穴位自血療法的基礎上,配合一定的皮膚護理,保持患者皮膚的清潔,可以促進痤瘡的治愈[21]。其他學者關于穴位自血療法聯(lián)合皮膚護理治療痤瘡的研究中提到在進行采血的過程中,患者會出現(xiàn)緊張、暈血等狀態(tài),影響著采血質量,這與患者自身的因素以及醫(yī)生的采血操作有關。在本次研究中,采血的過程中患者沒有產(chǎn)生暈血的現(xiàn)象。
從本次研究結果進行分析,對照組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低于研究組,關鍵在于研究組患者除了實施穴位自血療法之外,還進行了皮膚護理。皮膚護理的輔助治療,使得痤瘡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顯著提高,由此也說明了在痤瘡患者治療的過程中護理干預、皮膚護理的重要性。對痤瘡患者治療過程中產(chǎn)生的不良反應進行分析,研究組患者中只有1例出現(xiàn)口干,其他患者無明顯的不良反應,而對照組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較高,高達20.00%,由此說明在痤瘡患者治療的過程中,實施護理干預,可以降低患者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促進患者痤瘡的康復。
綜上所述,在痤瘡的治療中,穴位自血療法聯(lián)合皮膚護理治療,可以顯著地提升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降低不良發(fā)生的發(fā)生,并改善患者的皮損狀況,有效地控制痤瘡的復發(fā),安全性高,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本研究針對痤瘡患者實施的穴位自血療法聯(lián)合皮膚護理治療,是從中醫(yī)學穴位、藥性等方面進行的研究,治療效果顯著,在中醫(yī)治療的基礎上,實施有效的皮膚護理,促進治療效果的大幅提升,促進患者的康復。在今后的痤瘡治療研究中,可從中西醫(yī)結合的角度入手,促進治療效果的提升。
[1]孫海燕,吳蕓芳.面部痤瘡中醫(yī)治療概況[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09,6(30):102-104.
[2]趙辨.中國臨床皮膚病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166.
[3]祁永華,吳迪,王業(yè)秋,等.痤瘡治療研究進展[J].亞太傳統(tǒng)醫(yī)藥,2013,9(9):54-55.
[4]張學軍.皮膚性病學[M].第6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164.
[5]張貴堂.自血療法加皮膚護理綜合治療尋常型痤瘡療效觀察[J].基層醫(yī)學論壇,2010,14(5):122-123.
[6]黃瑛,伍藝儀,馬萬里,等.穴位梅花針叩刺拔罐治療痤瘡的效果觀察[J].護理學報,2014,21(1):63-64.
[7]任雷生,唐冬菊,樊玉.自血療法在皮膚科的應用[J].云南中醫(yī)中藥雜志,2010,31(1):75-77.
[8]熊明雪.自血療法治療痤瘡[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09,6(30):192.
[9]李小莎,劉翔,楊志波.痤瘡的中醫(yī)臨床辨治[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0,7(3):180-181.
[10]魏煥華,魏梅.中西醫(yī)結合治療13例痤瘡臨床研究[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2,9(27):101.
[11]孫莉,顏敏,李娟,等.痤瘡的光療研究進展[J].廣東醫(yī)學,2012,33(22):3505-3507.
[12]羅瓔,胡冬裴.中醫(yī)藥治療痤瘡的研究進展[J].四川中醫(yī),2012,30(12):146-148.
[13]黃瑛,伍藝儀,馬萬里,等.穴位自血療法聯(lián)合皮膚護理治療痤瘡[J].廣東醫(yī)學,2011,32(4):514-515.
[14]齊英.自血療法加皮膚護理綜合治療尋常型痤瘡臨床分析[J].中國衛(wèi)生標準管理,2014,5(11):75-78.
[15]勾愛麗,岳麗,崔峰燕,等.穴位自血療法聯(lián)合皮膚護理治療痤瘡的效果觀察[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4,9(33):226-227.
[16]槐華勝,張婕,黃河,等.穴位自血療法與皮膚護理聯(lián)合治療痤瘡療效觀察[J].中國美容醫(yī)學,2013,22(9):992-993.
[17]朱萍萍,陳力.中藥在痤瘡治療中調(diào)節(jié)性激素水平的研究概述[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皮膚性病學雜志,2011,10(4):265-267.
[18]梁雪梅,黃陳霞,鄭春麗,等.護理干預對中重度尋常型痤瘡的療效影響[J].現(xiàn)代醫(yī)院,2014,14(10):70-71,74.
[19]厲衛(wèi)紅.自血穴位注射配合針刺治療尋常痤瘡43例[J].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1,27(2):184-186.
[20]陸雯麗,陳向東.痤瘡的發(fā)病機制及其治療[J].國際皮膚性病學雜志,2011,37(1):20-23.
[21]盧春麗,熊霞.痤瘡治療研究進展[J].中國衛(wèi)生標準管理,2014,5(3):79-80.
Clinical Effect of Acupuncture Point Since Blood Therapy Combined with Skin Care in the Treatment of Acne
ZHAO Yue-feng.//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5,12(20):101-104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acupuncture point since blood therapy combined with skin care in the treatment of acne.Method:120 patients with acne in our hospital from November 2013 to November 2014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research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60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acupuncture point since blood therapy,the research group was given acupuncture point since blood therapy combined with skin care treatment.The clinical cure effect,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and reduce situation of skin lesion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The clinical cure effect,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and reduce situation of skin lesions 2 and 4 weeks after the treatment of the research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In the treatment of acne, acupuncture point since blood therapy combined with skin care treatment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patients’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reduce the adverse reactions,promote patients’ recovery and reduce skin lesions,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Acupuncture point since blood therapy; Skin care; Acne; Curative effect
10.3969/j.issn.1674-4985.2015.20.034
2015-04-23) (本文編輯:王利)
深圳市科技計劃項目(201203154)
①廣東省深圳市中醫(yī)院 廣東 深圳 518033
趙躍鳳
First-author’s addres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of Shenzhen City,Shenzhen 518033,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