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榮 周桂蘭
廣州市番禺區(qū)岐山醫(yī)院 廣州 511483
精神分裂癥是精神科較為常見的疾病之一,屬于重性精神病,多發(fā)于青壯年時期,其發(fā)病原因尚不明確[1]。精神分裂癥在臨床上主要表現(xiàn)出各式綜合征,包括情感、思維、行為等多個方面的功能障礙,或者精神活動異常[2]。研究表明[3],精神分裂癥患者體內炎性因子水平與其認知功能障礙程度存在一定的相關性,能夠作為該病癥狀緩解的一個重要觀測指標。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1-01-2014-01收治的50例首發(fā)精神分裂癥患者為觀察組,男26例,女24例,年齡18~46歲,平均(38.5±7.2)歲;根據(jù)認知測評將觀察組分為輕度認知障礙組(30例)、重度認知障礙組(20例)。另選取同期來我院進行體檢的精神狀況正常的志愿者50例,男25例,女25例,年齡17~45歲,平均(38.7±7.5)歲;對照組患者均無精神病史且無家族精神病史。2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上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SP組納入標準:(1)患者是首發(fā)精神分裂癥患者;(2)符合ICD-10精神分裂癥的診斷標準;在住院部經(jīng)過2名主治醫(yī)師以上職稱的醫(yī)師診斷為精神分裂癥的患者;(3)患者及其家屬均同意參與本研究,并簽署知情意愿書。排除標準:(1)患有全身性疾病的患者;(2)合并嚴重的心、肝、肺、腎等疾病或功能不全患者;(3)存在精神病史的患者;(4)哺乳期等特殊生理時期的患者;(5)腫瘤、有過敏性疾病以及接受過免疫抑制劑治療的患者;(6)服用興奮劑及其他治療SP的藥物史;(7)近2周急慢性感染性疾病。對照組:入組條件 無精神病史且兩系三代無家族精神病史的健康人,排除標準同病例組。
1.2 方法
1.2.1 治療方法:觀察組采用利培酮治療。利培酮的劑量從1mg/d開始,逐漸添加用藥劑量,一般在2周左右達到穩(wěn)定劑量(2~6mg/d)。如患者睡眠質量不好可以適當添加苯二氮卓艸類鎮(zhèn)靜藥物。
1.2.2 標本的采集:分別在觀察組患者治療前以及治療后4周進行標本采集,于清晨采集患者的空腹靜脈血6mL左右,將所采集的標本置于試管中進行離心操作,分離出血清標本,置于-80℃的冰箱中保存用于炎性因子的檢測。對照組于相同時間進行標本采集,采集方法同觀察組。
1.2.3 炎性因子水平測定:應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ELISA)對患者炎性因子水平進行檢測,檢測指標包括IL-6、TNF-α、IL-1β。酶聯(lián)免疫盒由北京邦定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檢測步驟嚴格遵循試劑盒說明書進行。
1.2.4 神經(jīng)心理學測驗和心理學行為實驗:神經(jīng)心理測驗采用精神分裂癥MCCB認知功能成套測驗(共識版)。MCCB系近年美國“改善精神分裂癥認知功能的測量與治療研究的計劃(MATRICS)”中通過專家共識和臨床測試而建立的標準化的成套認知測驗,為精神分裂癥認知功能研究的國際通用測驗。MCCB中包括符號編碼、語義流暢性、持續(xù)操作測驗、數(shù)字序列、空間廣度、言語記憶、視覺記憶、社會認知等10個分測驗,評定處理速度、注意、工作記憶、言語學習與記憶、視覺學習與記憶、社會認知功能等認知維度。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率表示,或單因素方差分析,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治療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SP組體內炎性因子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治療前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s,ng/L)
表1 2組治療前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s,ng/L)
炎性因子 SP組 對照組 t值 P值IL-6 23.23±7.31 18.05±7.28 3.046 0.024 TNF-α 31.34±13.33 21.84±8.31 7.808 0.000 IL-1β 25.30±13.30 14.97±7.27 5.781 0.031
2.2 病例組治療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隨著治療,SP組炎性分子水平有所下降(P>0.05),見表2。
表2 病例組治療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s,ng/L)
表2 病例組治療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s,ng/L)
炎性因子 治療前(n=50)治療后(n=50)t值 P值IL-6 23.23±7.31 21.17±7.36 0.893 0.075 TNF-α 31.34±13.33 29.28±12.34 0.895 0.089 IL-1β 25.30±13.30 20.13±12.28 2.929 0.064
2.3 2組治療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經(jīng)4周抗精神病藥物治療,SP組炎性因子的水平仍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治療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s,ng/L)
表3 2組治療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s,ng/L)
炎性因子SP組(n=50)對照組(n=50)T值 P值IL-6 21.17±7.36 18.05±7.28 1.861 0.032 TNF-α 29.28±12.34 21.84±8.31 6.762 0.000 IL-1β 20.13±12.28 14.97±7.27 2.909 0.012
2.4 2組MCCB評測成績比較 觀察組的符號編碼、言語流暢、持續(xù)操作、言語記憶、迷宮及總成績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
表4 2組MCCB評測成績比較
2.5 不同認知障礙程度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SP組炎性分子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且隨著認知障礙程度的加深,炎性因子水平逐漸上升,所有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5。
2.6 各炎性因子與認知障礙關聯(lián)性研究 以MCCB總成績與各炎性因子進行相關分析,結果顯示,MCCB總成績與各炎性因子呈明顯正相關,且與IL-6相關系數(shù)最高(r=0.74,P<0.05)。見表6。
表5 不同認知障礙程度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的對比 (±s,ng/L)
表5 不同認知障礙程度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的對比 (±s,ng/L)
注:輕度組=輕度認知障礙組;重度組=重度認知障礙組;vs重度組,αP<0.01;vs對照組,bP<0.01;
炎性因子 重度組(n=20)輕度組(n=30)對照組(n=50)F值 P值IL-6 21.43±7.35b19.12 ±7.2 α 17.05±7.28 2.867 0.038 TNF-α 31.52±10.31b29.14 ±12.23 α21.83 ±10.33 3.453 0.016 IL-1β 24.45±7.29b20.02 ±7.19 α 14.97±7.27 3.142 0.021
表6 各炎性因子與認知障礙相關性研究
精神分裂癥是精神科較為常見的疾病之一,屬于重性精神病,多發(fā)于青壯年時期,其發(fā)病原因尚不明確。精神分裂癥在臨床上主要表現(xiàn)出各式綜合征,包括情感、思維、行為等多個方面的功能障礙,或者精神活動異常?;加芯穹至寻Y的患者往往意識保持在清醒狀態(tài),智力水平也處在正常水平,但部分患者會出現(xiàn)不同程度上的認知功能障礙,目前認為,至少85%的精神分裂癥患者存在持久而嚴重的認知損害,特別是在注意、言語記憶和執(zhí)行功能方面[5]。盡管長期以來人們認為,認知功能障礙是藥物治療、住院或癥狀的繼發(fā)結果,但現(xiàn)在被認為是一個獨立的、核心的缺陷,這反映了精神分裂癥基礎的病理生理過程,而不是繼發(fā)于上述結果。近年來,許多學者認為炎癥因子參與認知功能過程,Yirmiya and Goshen認為免疫反應對記憶和學習非常重要,尤其是炎癥介質產(chǎn)物通過神經(jīng)元超興奮和刺激腎上腺皮質分泌激素,從而對記憶和神經(jīng)元可塑性產(chǎn)生不良影響,腎上腺糖皮質激素分泌增加可誘導神經(jīng)元炎癥,可能會減少可塑性相關蛋白的表達,從而加速與神經(jīng)可塑性相關疾病的老化過程[6]。有研究發(fā)現(xiàn)[7],對存在認知功能障礙的精神分裂癥患者體內炎性因子進行檢測,隨著認知功能障礙程度的加重,體內炎性因子水平也顯著增加。因此學者猜測精神分裂癥患者認知功能障礙程度與體內炎性因子水平存在某種相關性,可能給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治療提供一定的指導作用。
本文結果發(fā)現(xiàn),精神分裂癥患者體內炎性因子水平顯著高于正常對照組,觀察組的符號編碼、言語流暢、持續(xù)操作、言語記憶、迷宮及總成績均顯著低于對照組,且隨著認知功能障礙程度的不斷加深,患者體內炎性因子的水平升高的更加明顯,提示精神分裂癥患者炎性因子水平與認知功能障礙呈度存在明顯的正相關性,與田芳等[8]報道大致相符。除疾病本身,炎性因子水平的急劇升高可能與抗精神疾病的藥物有關[9]。已有研究證實,經(jīng)典的抗精神疾病藥物能夠使得少部分異常的免疫正?;?,因此患者體內的炎性因子水平大幅度上升[10]。本研究發(fā)現(xiàn),觀察組患者治療4周后,其精神分裂癥癥狀得到一定的緩解,患者體內炎性因子水平均有所下降,且認知功能障礙程度較低的患者體內炎性因子水平下降更加明顯,這與郭思佳等[11]的報道大致相符。提示IL-6等炎性因子與認知功能障礙程度存在明顯的正相關性,可以作為精神分裂癥癥狀緩解的一個重要的觀測指標。因此,在早期對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一定的抗炎治療能夠有效控制患者的病情,防止其進一步惡化。
綜上所述,精神分裂癥患者血清內炎性因子與患者認知功能障礙存在明顯的正相關性,因此對精神分裂癥患者體內炎性因子進行檢測,對了解患者的病情及制定治療方案均有指導意義。但本文亦有不足之處,如未深入分析精神分裂癥患者炎性因子作用的有關機制,在樣本容量方面選取存在樣本容量過少的問題,缺乏足夠的代表性,對總體的準確性和可靠性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今后可增加樣本容量進一步深入研究。值得肯定的是,本研究對于認知能力的評估采用的是MCCB認知功能成套測驗,對于患者認知能力的評估較為準確,評估質量較高,可信度和效度較高。在臨床評估的控制方面,本研究采取了一套嚴格的臨床評估控制程序,對炎性因子與患者認知功能障礙程度的作用進行臨床評估。
[1]高欣,高超,段春波,等.遺忘型輕度認知功能障礙患者血清炎性因子與氧化還原水平研究[J].中華老年醫(yī)學雜志,2014,34(5):451-453.
[2]曹詠梅,陳靜,李萍,等.老年糖尿病患者術后認知功能障礙與圍術期炎性反應的關系及危險因素[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34(10):2 647-2 648.
[3]張珍妮,張會娟,張勇,等.預注高滲氯化鈉羥乙基淀粉對老年患者術后認知功能障礙的影響[J].山西醫(yī)科大學學報,2014,45(5):242-427.
[4]黃麗君,丁力,邵亞,等.不同麻醉方法對胃癌患者血清炎性因子S100ββ淀粉樣蛋白及認知功能的影響[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3,13(8):1 075-1 077.
[5]Kim YK,Jung HG,Myint AM,et al.Imbalance between proinflammatory and anti-inflammatory cytokines in bipolar disorder[J].J Affect Disord,2007,104(1):91-95.
[6]MedaliaA,Lim R.Treatment of cognitive Dysfunction in Psychiatric Disorders[J].Journal of Psychiatric Practice,2004,10(1):17-25.
[7]黃存敏,李艷艷,林英,等.血清炎性因子與2型糖尿病患者認知功能的相關性分析[J].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13,34(8):943-944.
[8]田芳,梁琳,劉劍剛,等.還腦益聰方對快速老化小鼠腦組織氧化應激及炎性因子的影響[J].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3,36(11):752-756.
[9]施麗燕,徐靜,萬燕杰,等.外周血炎性因子變化與術后認知功能障礙的關系[J].上海醫(yī)學,2012,35(2):115-117.
[10]翟其金,岳炫燁,楊松,等.纖維蛋白原與血管性認知功能障礙的關系研究[J].醫(yī)學研究生學報,2012,23(7):725-728.
[11]郭思佳,孫增濤,李月川,等.補肺顆粒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wěn)定期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響[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4,34(2):235-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