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本超
(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外國語學院,貴州 畢節(jié)551700)
大學生英語口語學習困境與對策
譚本超
(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外國語學院,貴州 畢節(jié)551700)
欠發(fā)達地區(qū)新建地方高校的大學生英語口語學習始終難以克服本土化困境,如語言環(huán)境差、高中英語學習的慣性、特殊的心理障礙、教育評價系缺失等不利因素一直制約著他們英語口語學習成效的提高。大學生們只有針對這些在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加以解決,才能提高英語口語的交際能力。
新建地方高校;大學生;英語口語;困境
如何提高大學生特別是欠發(fā)達地區(qū)新建本科高校的大學生英語口語水平,已成為不少專家學者探究的重要課題,而且已經(jīng)有許多卓有建樹的成果。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些研究成果,絕大多數(shù)是教師站在自身角度,從提高教學效果的本位來展開的研究,這對指導大學生如何學習英語口語當然起到了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指導作用。但這其中對學生的分析,多少帶有一些“揣摸”的性質(zhì)。大學生們在想什么?想怎么做?只有學生最清楚。在具體的英語口語訓練實踐中,雖然也按照老師的要求去學習英語口語,雖然有些同學也起早貪黑地學習,但還是遇到了諸多困難,事倍功半,達不到理想的效果。
1、高中英語教學的慣性
雖然素質(zhì)教育已經(jīng)被提到了國家戰(zhàn)略的高度,并已經(jīng)推行了多年,但時至今日,許多地方從小學到高中高喊素質(zhì)教育口號卻努力踐行應試教育“方針”,社會對學校的評價、學校對老師的評價、老師對學生的評價、家長對孩子的評價,其標準與手段多半還是停留在學生書面考試分數(shù)與升學率上,這就造成了很多學生學習英語的動機和目的就是為了應付考試。這樣一來,高中英語教學的結果是把學生培養(yǎng)成了特別擅長考試的機器。從教師的角度看,高中英語教師會為了被學校重視,幾乎不談口語教學,教學的重點最多的還是停留在語法知識的講解和閱讀理解上,把新教材中安排的大量口語活動一帶而過。
當這些學生考入大學后,受高中英語學習慣性的影響,認為口語練習不重要,最多只是朗讀、背誦一下課文,能把書面試卷做好就萬事大吉了。反而對大學英語口語老師的一些非常重要的教學方法難以適應,甚至認為大學英語口語老師還不如他們以前的高中英語老師,從而產(chǎn)生逆反心理和厭學情緒。社會、家庭、學校和個人對英語口語重視程度的偏頗,都在無形中給英語口語教學帶來一個難以逾越的惡性循環(huán)[1]。
2、語言環(huán)境的本土困境
語言都有其存在和使用的環(huán)境,是經(jīng)過長期的歷史積淀而形成,有其獨特的文化底蘊,在全部范圍內(nèi)不能輕易地由一個人或幾個小團體改變。
(1)時間受限
(2)傳統(tǒng)學習模式的負面影響
學生往往是在教師的監(jiān)督下,按部就班、機械地操練或照本宣科地讀一讀教材,或作一些簡短的會話,甚至一些把口語學習無形中學成了語法分析,最終還是回歸傳統(tǒng)的語法“填鴨式”學習;課后學生也沒有用英語交流的習慣,只會讀,不會講,“啞巴”英語模式難以打破;另外,在欠發(fā)達地區(qū)都是以漢語為媒介進行交際,大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偶爾講一兩句英語,可能會引來譏笑,甚至可能會被稱為假洋鬼子。
(3)漢語語音語法對英語口語學習的負遷移
任何一種學習都會受到學習者已有知識、經(jīng)驗、技能等因素的影響,這種影響稱為遷移。學習語言時的遷移稱為語用遷移,即外語學習者在使用目的語時受母語和母語文化的影響而套用母語使用規(guī)則的現(xiàn)象。當學習者的本族語與目標語之間差異較小時,其以往擁有的學習經(jīng)驗和知識會促進學習目標語的效率和效果,起到積極作用,此為正遷移;反之,當學習者的本族語與目標語之間差異較大時,其自身的經(jīng)驗和知識就會對其學習目標語產(chǎn)生阻礙,使學習者在學習的過程中產(chǎn)生錯誤,此為負遷移[3]。我國大學生特別是西部欠發(fā)達地區(qū)的大學生在學習英語口語的過程中,雖然漢語對英語有一定的正遷移,但畢竟兩種語言不管是語音、詞匯方面,還是語法、修辭等方面,相似之處如鳳毛麟角,故負遷移顯得更大一些。學習中過多地掌握與母語相匹配的語言結構而不將側(cè)重點放于學習那些符合英語表達習慣的口語,會導致了更多更嚴重的負遷移。如/θ/、//等一些輔音及元音的發(fā)音,在漢語中根本沒有,拼讀方式也和漢語拼音有所不同,但這些發(fā)音又很容易與漢語si、ai發(fā)音混淆,這就造成學習英語口語的過程中,出現(xiàn)“中國式英語”和“中國式發(fā)音”這種情況,并且難以糾正。
3、大學生學習英語口語的心理困境
很多外籍教師評價中國學生練習口語時,總會說“so shy”,其實不是中國學生比較害羞,更多的是學生存在諸多矛盾心理。不少學生講英語總有一種懼怕心理:怕出錯,怕受老師責備,怕被同學取笑。筆者通過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和“寢室臥談會”,發(fā)現(xiàn)存在這些心理因素的實際困境:一是怕講出的句子不符合語法規(guī)范,在講英語的時候還要急速地思考詞語之間如何搭配、介詞的使用是否準確、語調(diào)該有哪一種,等等,難以逾越長期的語法教學造成的困境;二是詞匯量不足,容易造成難以銜接的尷尬局面;三是聽力非常弱,容易引起對話鏈接困難;四是一些教師不恰當?shù)脑u語打擊或者同學的取笑。這些情況造成的恐懼心理常常導致大學生們用口語表達情感時顯得焦慮和緊張,影響他們的思維和正常的交流,從而更進一步助推了學生怕開口的心理向深度發(fā)展。久而久之,這部分學生就缺少了自信心,缺少了學習的原動力,形成一種自我封閉的心理狀態(tài),有問不答、有口不開。當然,造成這種恐懼心理的另一原因是平時缺乏足夠的口語練習機會,在開口時沒有一種自主感,于是,學生們在這樣的恐懼心理條件下變得“so shy”。
4、英語口語教育評價體制缺失
通常來說,發(fā)展成熟的多元化企業(yè),其經(jīng)營戰(zhàn)略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即企業(yè)總體經(jīng)營戰(zhàn)略層次、事業(yè)部發(fā)展戰(zhàn)略層次以及職能戰(zhàn)略層次。其中,第一層次是企業(yè)戰(zhàn)略體系的主體和基礎,具體又分為穩(wěn)定型、增長型和收縮型三種戰(zhàn)略;第二層次具體規(guī)定了各項經(jīng)營事業(yè)的目標和戰(zhàn)略;第三層次又進一步將企業(yè)戰(zhàn)略按照專門職能進行落實和具體化。本文在系統(tǒng)地分析了企業(yè)總體經(jīng)營管理戰(zhàn)略的基礎上,結合企業(yè)生命周期的四階段理論,得出了企業(yè)處于生命周期的不同發(fā)展階段所應采取的不同經(jīng)營戰(zhàn)略。
目前,我國的眾多考試中,對學生英語口語水平進行測試的較少。專門性的英語口語考試只有由美國教育考試服務處(ETS)負責命題、制卷、評分和出具成績報告單的英語口語考試(TSE),該考試用于測量母語為非英語人士的英語口語交際能力。由于我國英語教育現(xiàn)狀,該考試在我國普及率不高,社會認可程度也不夠,甚至很多人從來沒有聽說過有此項考試。當下的許多大學中的英語口語考核,大多數(shù)是口語教師在期末時,根據(jù)自己的要求來評判學生的英語口語交際能力,沒有一套制度化、過程化、廣泛適用的英語口語教育考核評價體系。口語教師的個性千差萬別,老師的要求五花八門,在沒有制度化指導下的口語考試,是否都是科學合理的,值得進一步的分析研究。對學生而言,當然也就沒有一把衡量自己口語水準的專業(yè)標尺,也難讓口語在英語學習中得到重視。
1、迅速適應教師的教學方法,克服高中學習英語的慣性
一般而言,高校教師都有較高的職業(yè)道德修養(yǎng),具備扎實的專業(yè)知識和心理學、教育學等理論知識,具備較強的語言技能和教學實踐能力,是“教學+科研”、“知識+技能”型的專家型教學人才。他們一般都能從課堂上遇到的實際疑問(practical issue)出發(fā),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剖析,有系統(tǒng)地收集證據(jù),精心創(chuàng)設語言情景,尋找出采取哪種教學策略才能有效地解決問題的方案。因此,大學生們需要克服高中英語學習的慣性,要有積極的互動欲望,主動去適應英語口語教師的教學方法及他們精心創(chuàng)設的語言情景,并在此過程中,充分發(fā)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與教師教學相長。學生作為英語口語學習的主體,其本身也是自我學習研究的主體,在不斷改進和解決自己口語運用困境的同時,提高解決問題和克服語言障礙的能力。
2、多接觸英語媒介物,營造英語口語語境,慣用英語思維
(1)接觸較多的以英語為媒介的事物
在英語語境中學習是迅速提高英語口語能力的不二法寶。曾經(jīng)在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生活過的人,英語口語都較為出色,但這種條件對目前中國的大多數(shù)大學生,是可遇而不可求、可望而不可及之事。加之學生個體(亦或是群體)無力改變(也不可能改變)上述存在的英語口語學習的語境,對于這樣的學生,多接觸以英語為媒介的事物,如英語電影、英語電視節(jié)目、英語歌曲、英語廣告等等,是學習英語口語的捷徑。這些東西既不需要花大量的錢財,又能在書店、網(wǎng)絡、音像店隨時找到,還能讓學生在欣賞故事情節(jié),帶來審美愉悅的同時,有效提高口語交際能力。
(2)營造英語口語語境,克服傳統(tǒng)學習模式
英語教學的管理單位應組織教師、學生等最大限度地營造好英語口語的文化氛圍,將能體現(xiàn)英語口語語境的事物更多地呈獻在學生面前,充分領會和體驗英語口語的運用,比較真正的英語口語發(fā)音與自身發(fā)音、習慣上的差異,對比并模仿,獲得口語水平的提高。在具體學習方法上,采用任務合作式、自我驅(qū)動、案例反思式等方法,讓學生克服傳統(tǒng)的英語口語學習模式,獲得學習能力的提升。
(3)培養(yǎng)學生用英語的習慣和思維來學習英語口語
在漢語環(huán)境中學習英語口語,在很大程度上增大了學習的難度,盡管學生在頭腦中儲存了所學的英語詞匯、語法知識,但這些信息常常處于惰性狀態(tài),難以在交際的時候被激活、提取出來加以應用。為此,英語口語學習過程中應考慮到情境因素在語言學習中的作用。只有充分創(chuàng)設并利用各種情境,以使語言遷移達到正效應。教師在學生有可能發(fā)生口語負遷移的時候,應及時發(fā)現(xiàn)并提醒學生,并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原有知識、技能、態(tài)度以及年齡和心理發(fā)展特征,讓學生在生動、直觀、形象的實際情境中或通過多媒體創(chuàng)設的接近實際的情境中培養(yǎng)及英語來進行思維的方式,喚醒他們記憶中相關的知識、經(jīng)驗,使學習者能有效地扭轉(zhuǎn)固有的漢語知識對學習英語口語產(chǎn)生的負遷移,利用自己原有認知結構中的有關知識與經(jīng)驗去內(nèi)化吸收當前學習到的新知識,賦予新知識以某種意義。
3、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參與到教師教學過程,克服自身的心理障礙
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完善和深入,教師和學生之間不能是嚴肅的先生與調(diào)皮的學生的關系,不再是一桶水和一瓶水的關系,教學也不僅僅是以傳授知識為主的活動,而是一個教學相長、互動合作、師生不斷進步的過程[7]。要想切實做到這一點,必需克服學生自身的心理障礙,可從基礎與過程兩個方面入手:
第一,基礎:師生之間建立一種新型的“師生+朋友”關系。心理學研究表明,二十來歲的青年人,作為兒子,在嚴肅的父親面前會寡言少語;作為學生,在崇敬的老師面前會顯得語無倫次;但在朋友圈中,會變得滔滔不絕。因此,師生之間建立一種“師生+朋友”的關系,消除師生之間的一種所謂的等級秩序,定能克服學生的心理障礙,讓學生能以一種朋友的身份參與到教學相長的過程中。 第二,過程:采取行動研究型教學。行動研究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K·勒溫(Kurt Lewin,1891-1948)在其《行動研究與少數(shù)民族問題》一文中正式提出(Action Research)的概念[1]。具體到英語口語學習中,是指英語教師和學生共同針對在口語教與學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的實際問題,對存在的教與學的問題進行研究假設,并找到解決問題的教學方法。這一方法的重點是讓學生參與到英語口語教師教學中的管理、實施、評估、研究等一系列環(huán)節(jié)中。在此過程中,不但培養(yǎng)了他們之間“師生+朋友”的關系,學生還能了解教師的教學意圖、組織方法、研究進展,與老師得到共同發(fā)展,在“真情”“實景”中用外語進行交際,創(chuàng)新自己的思維,在學習過程中有充分的安全感和信任感,這樣便能走入英語語言環(huán)境和克服自身的心理困境。 這種互動方法主要有任務合作、自我驅(qū)動、案例反思和課題研究等幾種模式。
我們要將自己的學習活動或?qū)W習成果真誠地展現(xiàn)給教師,請他們?yōu)榇诉M行分析,指出問題,學生根據(jù)教師指出的問題有針對性地整改,然后又開始新的口語學習活動。這樣有助于克服反復發(fā)生的語言錯誤或?qū)W習方法上的誤區(qū),有利于學生發(fā)揮活動模仿能力的主動性,提高語言設計、應變和更正的能力,克服怯語現(xiàn)象[4]。
大學生們通過與教師建立“師生+朋友”的關系,通過參與到教師教學過程中來克服大學生自身的心理障礙,這比請任何心理專家作什么復雜的心理咨詢、心理治療都要好得多。
4、完善教育評價體制
由于英語口語學習的終極目標是為了達到交際效果,所以,必須要改變長期以來形成的英語口語評價機制,即由期末的終結性評價過渡為形成性評價??己梭w系重過程,淡結果。重過程即是重視學生學習的全過程,通過階段性測試以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及時反饋教學信息,用以指導學生的學習活動,一步一步階段地促進學習成績的提高,最終使得學生完全掌握所學知識。淡結果不是不在乎結果,任其發(fā)展,而是淡化高分學生的優(yōu)越感和低分學生的自卑感(有自卑感的學生,可能越往他自卑的方向重視,他會越自卑)。我們注重的是一點一滴學習、考核的過程,重視過程、注意階段性的考核[5]。
總之,時代的發(fā)展對教師和學生外語應用能力都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英語作為一門外語,對人們的生活、生產(chǎn)影響日益突出,而原有的口語學習困境一直困擾著西部新建高校的學生。因此,讓學生接觸更多的以英語為媒介的事物,迅速適應教師的教學方法和精心創(chuàng)設的語言情景,參與到教師教學過程中,克服高中學習英語的慣性和克服自身的心理障礙,培養(yǎng)以英語的習慣和思維來學習英語口語,提高英語的口語的學習效率。
[1]李繼文·行動研究型英語口語教學探討[J].河北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8(2).
[2]郭雄如·英語口語教學的語言環(huán)境和教學法[J].韶關大學學報,1996(1).
[3]王雪梅,康淑敏·新課程改革下中學英語教師教育的目標與模式研究[J].課程·教材·教法,2006(11).
[4]孔珊·反思性教學:外語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必由之路[J].宜春學院學報,2006(10) .
[5]劉洪武·如何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完善形成性評價考核體系[J].吉林農(nóng)業(yè)科技學院學報,2014(2).
(責任編輯:王德紅)
The Dilemma of Oral English Learning for Colleges’Students & the Counter analysis
Tan Benchao
(Guizhou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 Bijie,551700, Guizhou, China)
The oral English learning for the Newly-built local colleges` students in the underdeveloped area are always hard to overcome the dilemma of indigenous language environment. The English learning inertia;the specific psychological impairments and the deficiencies of the Education evaluation system always restrict the students’ improvement of oral English. College students should aim a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distinguishingly solve them. So that could improve the students` o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Newly-built local colleges, college students, oral English, dilemma
2015-01-05
譚本超(1990~),男,貴州畢節(jié)人,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外國語學院。研究方向:英語教學。
G642
A
1673-9507(2015)02-007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