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文武
(綿陽師范學院,四川 綿陽621000)
抗戰(zhàn)時期國民政府對民眾動員與宣傳的指導
付文武
(綿陽師范學院,四川 綿陽621000)
抗戰(zhàn)期間國民政府為有效控制監(jiān)督和指導民眾運動團體,相繼在民眾團體設置、民眾動員方式、民眾宣傳工作等方面制定系列辦法和方案,雖然某些方面存在不足,但從總體來講,這些方案和辦法對激發(fā)民眾愛國意識,抵御外辱,支持抗戰(zhàn)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抗戰(zhàn);民眾;團體;指導
抗戰(zhàn)爆發(fā)后,各地抗日救亡運動蓬勃高漲,各地積極組織民眾團體,開展形式各樣的民眾運動,進行抗日宣傳,敦促政府組織抗戰(zhàn)。國民政府為運用民眾力量,抵抗日軍侵略,加強了對民眾組織的管控[1]204,并制定民眾團體管理政策予以指導。
抗戰(zhàn)全面爆發(fā)后,各地民眾團體積極宣傳抗戰(zhàn),要求政府抵御外侮。國民政府希望運用民力打擊日本的侵略,因此對于人民的言論、出版、集會、結社的權利,進行適度保障。社會部制定抗戰(zhàn)時期指導民眾運動最高原則三項:“凡民眾團體之組織及活動,均應以實行三民主義為目標,以擁護政府,擁護領袖,為行動的準則;凡民眾團體之組織及活動,均應以動員全國人力財力,爭取抗戰(zhàn)勝利為中心;凡民眾團體之組織及活動,除協助抗戰(zhàn)工作而外,對于國家經濟政治教育及國防之建設,亦應兼籌并顧,不得偏廢,以達抗戰(zhàn)建國相因相成的目的”[2]14,指導民眾運動三原則的確立,使民眾運動有了明確的行動準則、目的。
1938年8月13日,國民政府為了有效指導監(jiān)督和控制民眾運動團體,國家總動員設計委員會民眾指導組制定了《戰(zhàn)時民眾團體工作指導綱要草案》,規(guī)定戰(zhàn)時民眾團體動員任務指導實施要領,包括精神和任務兩方面:精神方面要求喚醒民族意識,增強國家觀念,提高民力與國力;任務方面要求支持政府,進行持久抗戰(zhàn),同時為集中各地民眾力量和加強對民眾團體的控制,要求各省市民眾動員團體聯合所在地抗敵后援會,接受所在地黨政軍機關監(jiān)督與指揮。民眾團體動員任務中,又分“宣傳、慰勞、救濟及其他有關戰(zhàn)事之各種公益事業(yè)等部門,由各民眾團體分別擔任或協助督促辦理之”[2]3。
1938年10月4日,為加強指導民眾動員,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制定《戰(zhàn)時民眾動員指導綱領》,要求戰(zhàn)時民眾動員,以“有力出力,有錢出錢”為基本原則,指導“各地動員委員會之指導設計工作;各地抗敵后援會之宣傳慰勞、救濟、征募、偵察等工作”[2]6。1939年6月4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為加強民眾動員團體管理,要求“人民自動組織抗戰(zhàn)團體工作方面須受所在地黨政軍機關之指揮督監(jiān)”[2]8,鑒于此,要求“各地黨部及各政治部,對戰(zhàn)時民眾團體加以整理后,嚴格管理統(tǒng)制,并支配其工作;各團體如有所行動,必須取得管理機關之命令,按命令中所賦予之使命活動”[2]13,以此來加強民眾運動管理,規(guī)范民眾運動項目,使民眾運動納入政府管理范圍內。
關于指導民眾團體的方式,國民政府要求人民團體實行以民眾自行組織為主,黨部為輔,但從各地民眾運動的實際情況來看,黨部與民眾團體漸變成隸屬關系,也就與黨部輔導民眾自行組織原則相違背。為此,1941年9月21日,行政院公布《非常時期統(tǒng)一社會運動辦法》,規(guī)定社會運動主管部門,中央是社會部,省是社會處或民政廳,在直隸行政院之市為社會局,在縣(市)是縣(市)政府?!督y(tǒng)一社會運動辦法》的公布,明確了民眾運動管理部門,有利于統(tǒng)一和稽核各項民眾運動,也便于各項民眾運動的開展。雖然社會部對于民眾運動的指導,規(guī)定應以政府執(zhí)行為原則,黨部起輔導作用,但在實際執(zhí)行過程中,黨部指導民眾運動所管轄的范圍,往往大于其職責范圍,代替政府指導民眾運動的一部分職能,使得民眾運動指導權處于一種多部門重復管理的狀態(tài)。
抗戰(zhàn)期間,蔣介石曾指出“民眾重于士兵;宣傳重于作戰(zhàn)”[3]166,可見民眾和宣傳工作在其心中占據特殊位置。國民黨政府為了有效動員民眾支援抗戰(zhàn),首先就要利用宣傳工具,喚起民眾愛國意識。宣傳作為政治服務的一種手段,在戰(zhàn)爭的特殊背景下,顯得尤為重要,如中央在指導民眾團體獻金運動輿論宣傳上以“喚起人民樂于輸將之情緒”,“不違背有錢出錢之原則”,“規(guī)定不苛不擾之募集方法”,“嚴密規(guī)定處理捐款之手續(xù)”[4]為原則。那么要取得抗戰(zhàn)最終勝利,就必須動員全中國的武力人力智力財力物力,繼續(xù)守土衛(wèi)國的長期抗戰(zhàn),動員和組織廣大民眾協助軍隊和政府積極抗戰(zhàn)。
國民黨政府為有效監(jiān)管戰(zhàn)時宣傳,加大對民眾團體指導宣傳力度。1938年3月31日,中國國民黨臨時全國代表大會,在宣傳方面要求“在方針上,一般民眾,尤應有‘民族至上,國家至上’與‘軍事第一,勝利第一’之信念;在運用上應滲透教育機關、文化機構及社會各種組織……以深入人心;在方式上應采積極的與間接的宣傳……以收潛移默化之效”[5]384。中央黨部的宣傳政策,從宣傳方針,到宣傳機構和到宣傳方式,都作了明確的規(guī)定。雖然其在宣傳過程中,存在很多問題,但對于進一步推動各界抗戰(zhàn)宣傳,引導民眾團體支持抗戰(zhàn),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1941年12月22日,中國國民黨五屆九次會議,宣傳方面要求“凡與宣傳有關之部門,悉應由宣傳部采取適當方式,相互溝通,使一切設計與指導得以完全一致”[5]578。1942年11月26日,中國國民黨五屆十次會議通過三十二年度黨務工作方針案,宣傳方面要求“對內應振作民心,發(fā)揚士氣,以求國家總動員之實效,其具體項目,為發(fā)展文化運動,獎進新聞事業(yè),繼續(xù)編著及翻印各種書刊,并統(tǒng)一出版事業(yè)管理,加強書刊運售力量,使宣傳普及各地”[5]578,以便增強抗戰(zhàn)力量,加強宣傳力度,增強民眾愛國意識。1942年11月27日,中國國民黨五屆十次會議,宣傳方面要求“宣傳指導方針必須統(tǒng)一,惟以言絕對統(tǒng)一,則尚未達到。而宣傳部所發(fā)指示文告,則以郵電遲滯,動失時效,此皆為急須改善之事實。宣傳工具中最重要之出版一項,則因編輯方針,及出版業(yè)務之指導機關,權責不清,坐使本黨有關之出版事業(yè),尚未能收統(tǒng)一管理加強力量之效”[5]596。
1944年5月26日,中國國民黨五屆十二次會議指出“關于加強戰(zhàn)力,民眾應輸財輸力,一致動員,自軍隊而推及人民,由政府以至于社會,事事皆當為戰(zhàn)爭而貢獻,人人皆當為決戰(zhàn)而努力”,要求“率全國國民,一致貢獻其能力,以實行國家總動員,庶幾由民力之集中,而造成國力之增進”[5]675。國民黨黨部在宣傳抗戰(zhàn)建國綱領上,以統(tǒng)一意志,集中力量為目的;同時應擴充宣傳機構,提高宣傳技巧,實現軍事政治雙贏局面。國民黨黨部在宣傳督導方面,要求“全國各級黨部與言論機關每周辦法‘宣傳通報’,并隨時配合軍政設施,頒發(fā)政令宣傳綱要。關于圖書雜志新聞報紙之審檢,雖由政府辦理,但仍由宣傳部隨時指導。至對于各下級之工作概況,除審核其報告之外,并派員實地視察指導”[5]703;國民黨黨部要求充實各級黨部宣傳機構,“訂定縣市宣傳組織及工作綱要,規(guī)定縣市黨部設立宣傳委員會,及鄉(xiāng)村宣傳隊之組織與工作,三十一年為開展通俗宣傳起見,特于宣傳部增設通俗宣傳科,并由中央指定各縣市之通俗宣傳經費,普遍設立民眾講堂”[5]704,進行廣泛宣傳。
國民黨政府利用播放電影、幻燈片,開辦勝利品展覽、抗敵畫展及流動宣傳等多種形式,在城鄉(xiāng)廣泛開張抗日宣傳,向世人揭露日軍侵略暴行,喚醒與激發(fā)國民對日本侵略者的仇恨;贊頌各黨派抗日人士、聲討各類漢奸賣國行為,激發(fā)國民國家意識和民族情感;向國民宣傳與解釋政府的“以空間換取時間”的持久抗日戰(zhàn)略政策,向國民宣講日本侵略者必敗原因和堅定國民必勝信念等。國民黨政府還通過整頓民眾團體組織,建立新民眾團體組織,利用民眾團體組織進行宣傳,如美術界、音樂界、中華全國文藝界、漫畫作家、戲劇界、電影界等抗敵后援會,全國征募寒衣運動委員會、中國婦女慰勞自衛(wèi)抗戰(zhàn)將士總會等,地方性的抗戰(zhàn)團體組織更多,他們在抗戰(zhàn)工作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抗戰(zhàn)期間,國民黨政府為發(fā)揮與利用民眾團體力量支援抗戰(zhàn),從民眾團體設置、民眾團體動員工作內容和民眾團體運動宣傳等方面展開工作,以喚醒民眾國家意識,援助國家抗戰(zhàn)。有些宣傳政策的頒布,對抗戰(zhàn)來說是有利的,但在具體執(zhí)行過程中,卻出現了偏差,這不能不說是具體政策在執(zhí)行過程中,各級部門存在著執(zhí)行不力,或“宣”而不“傳”和“宣”而不“執(zhí)”的情況。
[1]朱海嘉·抗戰(zhàn)時期國民黨對民眾團體的組織活動研究——以重慶市為例[J]. 江蘇社會科學,2012(5).
[2]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五輯 第二編 政治(五)[Z].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
[3]彭明·中國現代史資料選輯 第五冊(1937-1945)(上)[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
[4]有關征募運動各項辦法[Z].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全宗號十一 (445) ,1940-02-03.
[5]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五輯 第二編 政治(一) [G]. 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
(責任編輯:鄭朝彬)
The Guide for the Work of the Popular Movement Organizations of KMT Government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Fu Wenwu
(Mianyang Norma University,Mianyang 621000,Sichuan,China)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The KMT government made up series of Schemes and means of the mobilization of the masses to control of the popular movement organizations, those Schemes and means inspired peoples of patriotic consciousness,thos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support of the Anti-Japanese War.
the Anti-Japanese War, populace,organization,guidance
2015-02-28
付文武(1979~),男,山東濰坊人,綿陽師范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民國史,抗戰(zhàn)史。
K265
A
1673-9507(2015)02-01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