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林 羽
(皖南醫(yī)學院思政部, 安徽 蕪湖 241002)
?
清末安徽新式學堂教育經(jīng)費的籌措
吳 林 羽
(皖南醫(yī)學院思政部,安徽蕪湖241002)
摘要:新式學堂教育在安徽的興辦、發(fā)展,不僅是清末教育變革在地方上的一個縮影,在內陸地區(qū)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學堂教育經(jīng)費的籌措在執(zhí)行過程中遇到種種困境,使學堂的興辦呈現(xiàn)出發(fā)展與困頓二元并存的局面,制約了清末安徽教育變革的正效應。
關鍵詞:清末;學堂;經(jīng)費;籌措DOI:10.13757/j.cnki.cn34-1045/c.2015.02.020
晚清政府財政困敝,國庫支絀,興辦學堂耗資巨大,因此廣籌學款成為各地興學的突出問題。新式學堂教育在安徽的興辦、發(fā)展,不僅是清末教育變革在地方上的一個縮影,在內陸地區(qū)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眾多新式學堂中,普通中學堂、高等小學堂、兩等小學堂、初等小學堂的興辦與民眾關系更為緊密,觸及面更廣,因此本文擬從安徽省籌措上述學堂經(jīng)費的途徑、方式、方法等方面探討其與學堂創(chuàng)辦、發(fā)展之間的關系。
一
1901年9月14日,清政府諭令各省創(chuàng)建各級學堂,“著各省所有書院,于省城均改設大學堂,各府及直隸州均改設中學堂,各州縣均改設小學堂,并多設蒙養(yǎng)學堂?!盵1]4719這樣,興辦學堂作為清政府的既定國策得以確立,并將其推行到全國。
科舉取士制度是從縣試到各省鄉(xiāng)試,從各省鄉(xiāng)試再到京師會試的以行政梯次分級實行的考試制度。這一制度在新舊教育轉換過程中自然延伸為以府、直隸州為重點興辦中學堂,以州縣為重點興辦各類小學堂的格局。1903年,袁世凱、張之洞再次明確表達了這一思想:“大抵高等教育之責,國家任之,普通教育之責,士民任之?!盵2]571在國家財政薄弱的背景下,按行政梯次分級籌措教育經(jīng)費逐漸成為國家采取的一種策略,從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的辦學經(jīng)費相應地分別由地方到國家分級承擔。
當時學堂按類別可分為官立、公立和私立三種,開辦經(jīng)費對應為官方籌資、公款及私人籌資三種方式。官立學堂因有政府或官員提倡,經(jīng)費較充裕;公立學堂多由地方公款或某項利源補助,經(jīng)費雖不穩(wěn)定,但相對可靠;私立學堂經(jīng)費最無保障,或依賴學費,或依靠攤派、收取捐稅,或僅依靠辦理者捐助等。由于科舉制度尚未廢除,在學堂籌辦初期,民間多持觀望、猶豫態(tài)度。這一時期“各省學堂仍未能多設者,經(jīng)費難籌累之也。公款有限,全賴民間籌捐,然經(jīng)費所以不能捐集者,由科舉未停?!比艨婆e停罷,“天下士子心專注學堂,籌辦經(jīng)費必立見踴躍”[3]7-9。伴隨1905年科舉制的廢除,除進入學堂外無更好的進身途徑,此時接受普通中、小學教育的訴求遠高于高等教育。安徽省出現(xiàn)了政府督促、官員引導、士紳興學的熱潮,學堂類別發(fā)生了較大變化,民間興學熱情被進一步激發(fā)出來。這一時期各類小學堂呈現(xiàn)出“以公立者居多,官立次之”的局面[4]506,學堂興辦數(shù)量和學生數(shù)量也為之一變。1907年安徽中學、小學堂數(shù)量為276所,學生數(shù)為7 331人,而到了1909年,上述學堂數(shù)量激增為671所,學生數(shù)量則翻了兩番,達21 537人,其中尤以初等小學堂發(fā)展最快,從1907年的121所激增為421所,學生數(shù)量也由2 261人增加至10 419人,可以說安徽的新式教育得到了飛速發(fā)展[5]337。
二
隨著學堂的大量設立,如何有效籌措經(jīng)費成為政府、官員、士紳的當務之急。特別是“省會所立師范及高等學堂應需經(jīng)費應由省城籌措,各府所立之中學堂及師范學堂應由該府之所屬之各廳州籌措,各州縣所立之小學堂經(jīng)費由地方籌措”政策的出臺[6],按行政梯次分級籌措教育經(jīng)費的政策進一步明確,州縣一級則需承擔更多的興辦小學堂之重任。
在這一背景下,安徽省首先采取的是對原有教學資源進行現(xiàn)代轉換,對私塾、書院等場所進行改建、改辦。1905年前安徽共創(chuàng)辦中學堂15所,小學堂49所,其中由書院改辦而來的達39所[7]。其他雖未改設的書院也多以提撥書院舊有之賓興、膏火等款項作為學堂常年經(jīng)費[8]。在教育轉換過程中,私塾等資源被廣泛利用,小學堂多設在義塾、公祠、私人祠堂,學堂經(jīng)費由各義塾舊有田租作為常年經(jīng)費[4]526-527。
經(jīng)費籌措的另一思路為化“無益”為“有益”,主要方式是利用廟產(chǎn)、賽會、演戲之款興辦學堂。其中,寺廟由于經(jīng)費充足率先進入視野。時人認為寺廟僧尼“不耕而食,不織而衣,游手好閑,無所事事,雅善乞憐”,甚至“為盜為賊,作奸犯科”[9]。安徽各地紛紛提出提撥寺產(chǎn)的方案,如滁州計劃將“城鄉(xiāng)各廟產(chǎn)徹底清查,酌提數(shù)成撥充學堂經(jīng)費”并擬仿照西方拍賣法將物產(chǎn)拍賣[10]。為提撥廟產(chǎn),甚至采取激烈方式,如寧國縣縣令以該地寺產(chǎn)頗多,擬一律酌撥學堂藉充經(jīng)費,有鳳形山廟住持反抗不交,縣令立即將該僧簽差提訊,驅逐出境[11]。恰如時人所言:“以寺產(chǎn)作為學堂經(jīng)費,是最平允的事,諒無有不行的,可惜我們安徽此種的寺院,不如杭州、揚州的多,不然化無益為有益,各府是狠可以效法的?!盵12]
興學經(jīng)費難籌,不得不借助各方捐助。有被動捐款者,寧國縣監(jiān)生鄧昌云毀學后,在面臨嚴懲的情況下,“情愿捐洋四百元助學贖罪”[13];有主動捐款者,如太和縣令熱心教育,因地方開辦學堂經(jīng)費不足,特捐廉銀千兩,地方四鄉(xiāng)蒙學所有教習薪水也由該令捐廉致送[14]。五河縣令“惟因該縣地瘠民貧,多限于財力,小學未能推廣,殊不足普及教育,經(jīng)該令會同當?shù)丶澏辉偌h,由該令捐廉一百串文,購置圖書器具,于城內添設菁莪小學堂一所?!盵15]在官員的帶頭下,各界紛紛為興學慷慨解囊,捐款興學相當普遍,如安徽桐城吳芝瑛女士秉承其母遺命,將住宅、錢莊約值銀一萬兩盡數(shù)捐給學堂,開辦了鞠隱初等小學堂[16]。英山縣“紳士安濟才熱心教育,糾約同志捐款于縣,設立中學堂一所”[17]。
尤其值得提出的是商人廣泛參與學堂興辦。黟縣葉壽萱“承父命服賈休寧萬安”,“生平熱心教育,恢復族中私立南陽初等小學,歲費獨立支持。積三年,族子弟及鄰村之就學者先后計一百余人?!摈鹂h吳翥“業(yè)經(jīng)商于上海,兼充英怡和公司買辦”,因本鄉(xiāng)學堂經(jīng)費不足,“親履各地擇面積之廣者捐二萬余金建筑廣大校舍,興辦敬業(yè)小學?!盵18]。
學堂興辦后,各項費用甚多,如最基本的校舍、設備、教學用具都需要大量資金維持,收取膳金、學費成為維持學堂運轉的重要渠道。學部提出“各學堂應令學生貼補學費,各省公款皆甚支絀,除初等小學堂及優(yōu)級、初級師范學堂均不收學費外,此外各項學堂若不令學生補貼學費,似難籌措,斷無多設之望?!盵19]91-92事實上,安徽有相當一部分學堂常年經(jīng)費依靠學費,公立、私立學堂則盡量吸收家庭富裕和上流社會子弟入學以獲得捐助與學費,鳳陽“郡人某君等在城中組織一朝陽小學堂,已于二月初開辦,其經(jīng)費系由學生每名出學金十元。”[20]安徽公學“學費本省不收,外籍人每月收英[鷹]洋二元,膳金無論本省、外籍每月均收制錢二千文”[21]。有的學校甚至因為收取學費引發(fā)風潮,民立成達中學堂“每生一學期收經(jīng)費洋十二元,定章先繳半費,三月后繳全,十一日該堂管理忽向諸生收繳全費,諸生不允,彼此爭執(zhí)?!盵22]
為創(chuàng)辦更多的學堂,必須籌措更多的辦學資金,學部要求勸學員“于本管學區(qū)內調查籌款興學等項商承總董擬訂辦法,勸令各村董事切實舉辦。此項學堂經(jīng)費,皆責成村董就地籌款,官不經(jīng)手”[23]60-61。如此學堂經(jīng)費“就地籌款”權力進一步下移至村董一級。伴隨“地方自治”政策的進一步推行,為獲得經(jīng)費,加捐加稅又成為興學經(jīng)費來源的大宗。學堂抽捐,幾乎無所不征[24]304。安徽各地官紳可謂為籌措經(jīng)費絞盡腦汁,東流縣擬設初等小學堂,“經(jīng)費議就所出之土產(chǎn)土棉諸類按價酌抽學捐”[25];當涂縣各學堂“因經(jīng)費不敷擬在所抽米捐之外再加洋四百元以充各小學堂及勸學所經(jīng)費”[26];宣城縣則將“民田每畝酌提錢二十文分撥各學堂充作常年經(jīng)費”[27];涇縣高等小學堂因經(jīng)費不足,將“縣境出產(chǎn)竹木行用藉資挹注”[28]。
抽捐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順利,如寧國府中學堂經(jīng)費所抽蕪湖米厘一款“零星抽收匯齊,解繳輾轉稽延,不免有需時日”,最后將所抽米厘“改由礱坊收捐,以歸劃一而免躭延”[29]。有的則受到商戶的抵制,如徽州府新安中學堂抽納箔捐一成以充經(jīng)費,不料“現(xiàn)箔商等抗不遵繳”[30],特別是“該箔商景昌等號異常狡猾,抗不遵繳”。不得已紳士等上陳省臺,希望“札飭街口厘卡切實代收,倘再延抗不繳,即將該貨扣留,俟繳清捐款始準放行,以維學務”[31]。即便如此,“該箔商等一味諉卸,終以商情困頓無可再捐為詞”[32]。事實上抽捐引發(fā)地方的反抗時有發(fā)生,造成“人人皆有仇視學堂之心”,最終引發(fā)毀學[33]。
三
在地方政府官員、士紳、民眾共同推動下,安徽的新式教育取得了顯著的成績,若從全國而言,安徽新式教育則困窘凸顯。1909年學部曾統(tǒng)計全國普通中小學堂的學堂和學生數(shù),安徽的學堂數(shù)僅高于吉林、黑龍江、貴州和新疆邊遠四省,學堂容納學生數(shù)量則更低于貴州,排在全國倒數(shù)第三位[34]320-321。直到1935年,安徽全省仍有私塾14 388所,塾師14 422名,塾生188 935人,在農(nóng)村教育中所占比例高達73.1%,居全國之首[35]。由此而言,安徽的新式教育在社會轉型過程中出現(xiàn)了發(fā)展與困頓二元并存的局面。
經(jīng)費投入不足,是制約安徽近代新式學堂發(fā)展的重要原因。根據(jù)《皖政輯要》所列1909年全省各類中小學堂經(jīng)費歲入與歲出兩相統(tǒng)計,多數(shù)學校入不敷出。由于經(jīng)費不足,只能將學堂建立在私塾、義塾、祠堂、書院、寺廟內。在利用原有教育資源經(jīng)費過程中,安徽省則多將書院進行改辦,其結果一方面造成各學堂之間經(jīng)費充裕程度迥異、貧富不均,另一方面則無法統(tǒng)一調配經(jīng)費。加之太平天國的毀壞,安徽原有書院大多廢棄,后雖少量恢復、重建,但可資利用的書院相對于其他省份而言,少之又少。
一般民眾認為,官員、士紳、學董為了興辦學堂,從地方抽取捐稅籌措資金,加重了負擔,敗壞了風氣,沖擊了信仰,因此興學受到地方抵制甚至演變?yōu)闅W風潮,無疑延滯了學堂的發(fā)展。如養(yǎng)正小學堂借城內土地祠開辦,有鄉(xiāng)民認為學生所穿操衣系洋教徒,并認為學堂侵占廟宇,集眾將其搗毀[36]。懷寧高河鋪鎮(zhèn)開辦高等小學堂時,以大王廟為校址,“有愚民張云軒等布散謠言,謂以神廟作學堂,于神像不利,遂邀請本處痞棍數(shù)百人蜂擁入校,將書籍桌凳全行拆毀”,“口稱此系廟宇,不宜作學堂,不惟父母官不能禁阻,即撫憲亦不能阻我不鬧等語”。參與的多為福字、德字船幫和財幫等三幫人士,究其原因不外大王廟為漕運之神,參與鬧學認為在此處興辦學堂,沖擊了信仰[37]。至于各地廣泛推行的廟產(chǎn)興學措施,由于寺僧處在弱勢,其結果更是引發(fā)了寺僧的激烈反抗。如廬江縣“羅溪小學提撥寺產(chǎn),寺僧情不甘服”,最終發(fā)生寺僧毀學[38]。再如合肥縣肥西勸學員孔某以“小學課堂窄狹,商假白露寺僧屋一間作為課堂一間,分撥學生二十名,教習三人暫為上課之所”,結果導致禎祥寺僧人法文出頭干預,率領僧眾“入堂滋鬧,并將書籍、桌椅等物搗毀一控”[39],最終發(fā)展為僧眾聚眾與學董等械斗爭租,并發(fā)生槍傷學董事件[40]。
在興辦學堂過程中也存在大肆鋪張或者侵吞學款事件,資金使用多有不合理之處,人為加劇了經(jīng)費的緊張。如屯溪公立兩等小學堂堂長被控“專在學款項下苛尅侵吞,以肥腰囊”[41],興學者如此,而急功近利者為爭奪利源,“往往借興學之名借此抵制他人籌款,迨抵制既著,又巧為把持,居心叵測,固不堪言”[42]。在此背景下,難言興學有好的成效,如人所言“不肖士紳往往藉辦學題目以自私自利,又何怪納捐者嘖有煩言乎?”[43]類似相互爭產(chǎn)、訴訟的事件也抵消了興學的成效,安徽巡撫朱家寶坦言:“調查近年開辦學堂以來,地方劣紳則爭產(chǎn)之念多而急公之念少,地方有司衙門則興學之事簡而理訟之事繁?!盵44]
學堂學費過于昂貴,也制約了民眾對學堂的支持。與私塾教育相比,塾師的束修相對便宜,而學堂“無論其為公立,為私立,入校肄業(yè),莫不索費,購書閱報,所費滋多。彼鄉(xiāng)野貧民,仰事俯蓄,尚虞缺乏,子弟雖有求學之心,亦以無資而中止?!盵45]969尤其是科舉廢除后,“其父兄急于求學,往往召集十余同志辦一學堂,并無常年經(jīng)費之可籌,而專持學費以為支銷,故初等小學學費有納至七八元不等,高等小學學費有納至十五六元不等,中學學費且由納至三十元者,然此種學費能暫而不能久,以故多收學費之學堂,半途退學者多,而可以卒業(yè)之學生寥寥無幾?!盵46]47學堂的興辦,未能有效吸引民眾廣泛參與,反而造成了教育失衡;學堂未能普及,勢必造成私塾盛行,與教育改革的初衷嚴重背離。
此外,未對民眾充分引導、啟蒙,動員失當,是制約清末安徽教育發(fā)展的另一重要因素。有識者認為,“然不勸學而勸捐,并不勸捐而派捐,受派者未知學堂為何物,但以官廳與地方紳董之恫赫,而捐其甚吝惜者,以與其貌不相涉者,人民蜷伏于專制積威之下,即未必起而反抗,然不仇官而仇紳,不仇紳而仇學堂,則勢所必然矣?!盵47]安徽作為一個農(nóng)耕經(jīng)濟發(fā)達、傳統(tǒng)文化積淀豐富的內陸省份,要使它產(chǎn)生近代化的趨向或根本性的變化,無疑需要更多的外部因素的推動,而這不僅需要國家積極倡導、官員引導,更需要對基層啟蒙,喚起民眾的自覺,否則只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總之,在教育新舊轉換的關鍵期,清末安徽教育經(jīng)費的籌措更多受到時局、地方等各種條件限制;興辦學堂過程中倉促應對,未合理有效配置教育經(jīng)費;在經(jīng)費籌措上形式單一,甚至采取過激手段,對出現(xiàn)的問題未能及時疏導,無疑制約了清末安徽教育變革的正效應,這也是晚清大變局在地方上的一個縮影。
參考文獻:
[1]朱壽朋.光緒朝東華錄(第四冊)[Z].北京:中華書局,1958.
[2]袁世凱,張之洞:奏請遞減科舉折[Z]//陳學恂.中國近代教育史教學參考資料(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3]管學大臣等奏請試辦遞減科舉注重學堂折[J].東方雜志,1904(1).
[4]馮熙.皖政輯要[M].合肥:黃山書社,2005.
[5]各省普通學堂統(tǒng)計表[Z]//陳學恂.中國近代教育史教學參考資料(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6]學部大臣電飭劃分學堂經(jīng)費[N].時報,1907-12-27.
[7]安徽全省學堂調查表[N].申報,1905-03-21.
[8]籌撥盱眙縣高等小學經(jīng)費[N].申報,1909-06-17.
[9]撥寺觀產(chǎn)業(yè)以開學堂說[N].申報,1902-05-14.
[10]滁州學務[N].申報,1905-01-27.
[11]寺僧抗繳學費被逐[N].申報,1907-05-26.
[12]請?zhí)崴庐a(chǎn)開辦學堂[J].安徽白話報.1904(14).
[13]寧國毀學結案情形[N].申報,1906-06-11.
[14]各省教育匯志[J].東方雜志,1905(4).
[15]縣令捐廉添設小學[N].申報,1910-11-01.
[16]桐城吳女士承遺命捐產(chǎn)助學[N].申報,1906-01-29.
[17]英山邑紳組織中學堂[J].教育雜志,1909(13).
[18]民國黟縣四志[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
[19]新定學務綱要[J].東方雜志,1904(4).
[20]鳳陽學務錄要[N].申報,1906-04-06.
[21]安徽公學廣告[J].安徽俗話報,1904(17).
[22]收繳學費之風潮[N].申報,1906-05-09.
[23]學部奏定勸學所章程[Z]//朱有瓛.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教育行政機構及教育團體.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24]關曉紅.晚清學部研究[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0.
[25]準提畝捐充作學費[N].申報,1907-05-26.
[26]加抽米捐充作學費[N].申報,1908-05-03.
[27]請?zhí)崽锞钃艹鋵W費[N].申報,1907-12-17.
[28]涇縣小學籌款之計劃.申報,1910-08-13.
[29]學堂米厘改抽辦法[N].申報,1908-05-19.
[30]催繳箔捐以充學費[N].申報,1908-03-26.
[31]稟請催繳箔捐助學[N].申報,1909-04-29.
[32]歙縣內閣中書程錦龢庶吉士許承堯等呈批[M]//官箴書集成:第十冊.合肥:黃山書社,1997.
[33]補記潨川毀學情形[N].申報,1906-09-01.
[34]各省普通學堂學生統(tǒng)計表[Z]//陳學恂.中國近代教育史教學參考資料(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35]張曉婧.社會轉型期鄉(xiāng)村教育變革的困境及原因分析——以清末安徽為中心的考察[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13,(1).
[36]補記懷遠縣毀學情形[N].申報,1906-02-21.
[37]鬧學類志[J].教育雜志,1909(7).
[38]寺僧毀學之撫批[N].申報,1908-11-13.
[39]寺僧搗毀學堂[N].申報,1908-07-16.
[40]查究槍傷學董[N].申報,1908-09-21.
[41]堂長侵吞學款被控[N].申報,1911-01-23.
[42]批飭稟請興辦學堂之取巧[N].申報,1907-06-16.
[43]歙縣蔡令世信稟批[M]//官箴書集成:第十冊.合肥:黃山書社,1997.
[44]整頓各屬學務詞訟[N].申報,1909-04-03.
[45]劉師培:論新政為病民之根[Z]//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二卷下).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59.
[46]論強迫教育需有預備[J].東方雜志,1908(3).
[47]論學堂經(jīng)費宜先正名[J].教育雜志,1910(2).
責任編校:徐希軍
中圖分類號:G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4730(2015)02-0093-04
作者簡介:吳林羽,男,安徽寧國人,皖南醫(yī)學院思政部講師。
基金項目:安徽省教育廳2014年度高校省級人文社科研究重點項目“清末安徽的新式教育與社會轉型研究”(SK2014A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