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煜 王永強
(大連海事大學體育工作部 遼寧大連 116026)
體育鍛煉與健康密切相關是不爭的事實,而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是促進健康的有效手段,因此,該研究基于階段變化理論,對大學生體育鍛煉行為的不同階段進行調查與分析,以期在對大學生體育鍛煉行為了解的基礎上,進行科學地干預,促進他們保持良好的體育鍛煉行為。
Prochaska和Diclimente在1982年提出階段變化理論(the transtheoretical model,stage of change)[1],該理論將行為變化分為5個階段:前意向階段、意向階段、準備階段、行動階段和維持階段,其理論依據(jù)是將人的行為變化看做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事件,并且每一個改變行為的人都有自己不同的需要和動機。目前,針對階段變化理論在體育鍛煉領域中的研究較多,但還僅限于國外[2-4],國內尚不多見[5-6],因此,該研究不僅可以為學校的體育工作者和管理人員提供大學生體育鍛煉行為不同階段的基本概況,而且還可以為相關人員提供干預大學生體育鍛煉行為的有效依據(jù)。
表1 變化階段
表2 不同年級各個變化階段的人數(shù)
表3 不同性別各個變化階段的人數(shù)
圖1 變化階段柱狀圖
在沈陽和大連6所高校中隨機整群抽取的在校大學生,共發(fā)放問卷1300份,回收有效問卷1209份,其中男生677份,女生532份。
1.2.1 問卷調查法
根據(jù)研究目的,廣泛查閱了相關問題的研究文獻,問卷采用“大學生體育鍛煉變化階段量表”,該量表是在Stages of Change- Continuous Measure Scale的基礎上修訂而成,量表共分成5個維度(前意向階段、意向階段、準備階段、行動階段和維持階段),每個維度分4個條目。該量表總的α系數(shù)達到了0.804,各個分量表的α系數(shù)也均達到了0.8以上,說明該量表內部所有條目間的一致性較好,是一個信度較高的量表,同時,重測信度達到了0.573,說明該量表重測信度較好。
1.2.2 數(shù)理統(tǒng)計法
該研究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16.0進行統(tǒng)計處理。
圖2 不同年級各個變化階段的人數(shù)柱狀圖
圖3 分性別各個變化階段的人數(shù)柱狀圖
采用描述性頻率統(tǒng)計分析調查研究得到的數(shù)據(jù)結果可以看出,共計有39.5%的學生處于前意向階段和意向階段、33.2%處于準備階段及27.3%處于行動階段和維持階段。大學生體育鍛煉行為改變的不同變化階段的分布呈現(xiàn)倒U形曲線,其中準備階段人數(shù)最多,整體分布趨勢是越往兩端人數(shù)越少,比例也越小(如表1和圖1所示)。這說明,只有一小部分學生采取新的體育鍛煉行為,而堅持鍛煉的學生最少,僅有10.5%,大部分學生還處于沒有準備和猶豫不決階段,另有近三成的學生有鍛煉的態(tài)度。
在對不同年級大學生體育鍛煉行為變化階段的調查中,研究發(fā)現(xiàn),大一和大二兩個年級的大學生在體育鍛煉行為變化階段上的人數(shù)分布與總體趨勢變化相似,這兩個年級內處于不同變化階段人數(shù)都形成倒U形的曲線(如表2和圖2所示)。
而大三以上年級處于各個變化階段上人數(shù)的趨勢不如大一和大二明顯,沒有明顯的倒U形曲線的關系,這可能是由于大三以上年級的大學生面臨著考研、找工作等諸多壓力,并且多數(shù)高校在大三以上年級都已經停止了體育課,也是造成大三以上的大學生體育鍛煉行為有一些趨緩,各個變化階段趨勢不明顯的主要原因(如圖2所示)。
最后,在對不同性別大學生體育鍛煉行為變化階段的分析中,發(fā)現(xiàn)不同性別的大學生在變化階段上也具有相似的規(guī)律,都是倒U形的曲線(如表3和圖3所示)。但也可以看出男生的行動階段和維持階段所占有的比例明顯低于女生,這說明,對于相對好動的男生而言還需要進行更多的認知和經驗層面的教育工作,促使他們體育鍛煉行為的改變。
調查結果表明,大學生體育鍛煉行為階段變化呈現(xiàn)倒U形的曲線關系,中間高,兩頭低,也就是準備階段的人數(shù)較多,而前意向階段和維持階段人數(shù)最少。這說明,大學生對體育鍛煉的認知缺乏,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尚處于前意向階段,根本不了解為什么進行體育鍛煉,也沒有進行鍛煉的任何思想準備,而處于意向階段的學生對體育鍛煉的認知不夠,知道鍛煉的重要性,但缺乏興趣。但對于那些正在準備階段的學生而言,有較高的認知水平,不缺乏運動興趣,但缺少政策的鼓勵、科學鍛煉的方法,以及環(huán)境的支持。另外,對于少數(shù)行動階段和維持階段的學生而言,更多的應該是鼓勵和反復強化,以及環(huán)境支持。這進一步提醒高校的體育工作者和相關的管理者在加強體育教育,提高學生體育鍛煉認知水平的同時,還需要多鼓勵學生進行體育鍛煉,運用科學運動的知識提高他們的自我鍛煉能力,并加強校園體育文化的建設。
在對不同年級大學生體育鍛煉行為階段變化情況的調查中發(fā)現(xiàn),大一和大二學生的體育鍛煉行為階段變化均呈現(xiàn)倒U形的曲線關系,而大三以上年級處于各個變化階段上人數(shù)的趨勢不如大一和大二明顯,沒有明顯的倒U形曲線的關系。這提醒我們的教育工作者在針對不同年級學生的體育鍛煉行為改變干預中,要根據(jù)不同年級的實際情況制定不同的干預措施。大一和大二的學生因為有體育課,因此可以結合體育課進行相應的政策鼓勵和環(huán)境支持,而大三以上年級的學生由于考研和工作等一系列壓力造成的體育鍛煉行為階段變化不明顯,也提醒我們的教育工作者在緩解學生壓力的同時,不僅需要提供鼓勵和環(huán)境支持,更多地還需要加強體育鍛煉的認知水平,提高勞逸結合的能力,強調運動提高生理水平的同時,更多地還有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的提高。
在對不同性別大學生體育鍛煉行為階段變化情況的調查中發(fā)現(xiàn),男生和女生的體育鍛煉行為階段變化均呈現(xiàn)倒U形的曲線關系,但男生的行動階段和維持階段所占有的比例明顯低于女生。顯然,對于性別間的大學生體育鍛煉行為階段干預可以采用相同的策略,但相對于女生而言,男生更應該加強運動動機和認知水平,以及運動策略的加強和環(huán)境支持,而女生還需要注意科學運動與營養(yǎng)的有機結合,因為她們更注重外在形象的保持。
[1]傅華,李楓.現(xiàn)代健康促進理論與實踐[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75-83.
[2]Nigg,C.R.,Courneya,k.S..Transtheoretical model:Examining adolescent exercise behavior[J].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1998,22(3):214-224.
[3]Prochaska,J.O.,DiClemente,C.C.Toward a comprehensive model of change[J].Springger US,1986,13:3-27.
[4]Culos-Reed,S.N.,Gyurcsik,N.C.,Brawley,L.R.Using theories of motivated behavior to understand physical activity:Perspectives on their influence[J].Handbook of Sports Psychology,2001:695-717.
[5]吳姿瑩,卓俊伶,馮木蘭.青少年身體活動及其與人際關系、認知變項及和當時行為競爭需求之關聯(lián)分析—健康促進模式之應用[J].大專體育學刊,2001(1):39-53.
[6]賴世炯,卓俊伶.跨理論在促進健身運動行為上的應用[C]//行政院體育委員會迎接千禧年運動與生活品質學術研討會報告書.“中華民國體育學會”,2000:17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