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建華
(南開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教授)
譜牒學與徽學離不開徽州族譜(主持語)
常建華
(南開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教授)
徽州族譜(家譜、宗譜)以現(xiàn)存族譜時間最早、明代族譜數(shù)量最多、族譜體例多樣等獨特性,在中國譜牒學(族譜學)上占據(jù)重要地位。
中國族譜源遠流長,不過經(jīng)歷了“唐宋變革”后,出現(xiàn)了宋以后以小宗譜法為主、以收族為目的的新型私修族譜,尤以宋代歐陽修、蘇洵譜例影響最大,持續(xù)至今的族譜主要是依照歐、蘇譜例產(chǎn)生的族譜樣式。然而,徽州地區(qū)在宋代已有修譜活動,具有地區(qū)性特色,與歐陽修、蘇洵修族譜同時。婺源王氏于仁宗嘉祐三年作“九族圖”,到了南宋寧宗嘉定四年又修“世系錄”(戴表元:《剡源文集》卷18《題婺源武口王氏世系》)。有些宋代譜序保留下來,如朱熹是婺源茶院朱氏宗族九世孫,纂修了《婺源茶院朱氏世譜》,譜序保留至今。休寧《汪溪金氏族譜》的內容,在《古今圖書集成》的三篇譜序中留下了資料。據(jù)程若甫序說,金若洙“考史漢紀例,參歐蘇譜法,輯源派家乘,謹世次之傳,列遷徒之派,詳生沒之節(jié),編為內外二紀。以得姓祖漢日 公而至于唐為外紀,以始遷祖唐博道公而至于今為內紀。前乎數(shù)十世可以上接其傳,后乎數(shù)千年可以下衍其派,列圖分卷,裝潢成帙”??芍撟V分內外二紀,外紀是得姓祖以下世系,內紀是始遷祖以下世系,其記載詳于世次、遷徒、生沒,列圖分卷。又據(jù)金朋說序記載,汪溪金氏“自始祖而下各枝未得統(tǒng)宗”,乃修輯族譜。估計該譜詳于內紀,是統(tǒng)各支于一譜的宗譜。另外金若洙亦自序修譜經(jīng)過,其中談了他對族譜作用的看法,亦可從中窺見族譜的內容。他說:“昔者圣人別族類義,君子繼世,因之以譜一家。譜其氏族所自出,則本源得,其宗莫之惑矣。譜其祖考所自出,則流派得,其傳莫之淆矣。譜其遷徒所自出,則始末得,其詳莫之奪矣。由是以仁率之,而聯(lián)族屬,綴親疏,譜焉。以義行之,而尚行檢,重名教,譜焉。以禮齊之,而崇明祀,敦嘉會,譜焉。以智成之,而比經(jīng)訓,寓勸戒,譜焉。”①程若甫、金朋說、金若洙分別撰寫的《汪溪金氏族譜序》,均見《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匯編·氏族典》卷362《金姓部藝文》。金若洙把記載宗族的本源、流派、遷徒作為族譜的核心,并認為把握了宗族世系的這些關鍵,以仁、義、禮、智為指導,通過族譜聯(lián)族屬、尚行檢、崇明祀、比經(jīng)訓,從而賦予族譜以綴親疏、重名教、敦嘉會、寓勸戒的功能。金若洙曾從理學家程若甫、朱熹游學,他的譜序充滿了說教味,這或許可視為理學思想對族譜的滲透吧。所謂“比經(jīng)訓,寓勸戒”,可能此時的族譜中也有家訓、族規(guī)之類的內容,表明族譜開始關注倫理規(guī)范的教化作用。此外,婺源人胡次焱宗族有“慶源圖”(胡次焱:《梅巖文集》卷5《論始祖》)。
宋以后的新型族譜,現(xiàn)存最早的實物是元代的,都產(chǎn)生于徽州地區(qū)。休寧人汪照(炤)編纂《新安族城汪氏家錄》,七卷全一冊,前署“元泰定甲子自序”(殘)。元泰定刻本,現(xiàn)藏安徽省博物館。該譜內容包括六項,即自序、提綱、世系圖、傳記、類題(入仕名錄)、拾遺,主要部分是傳記。汪照修譜參考了其師曹涇的《曹氏家錄》條例,不僅為我們提供了南宋時徽州一個家族繁衍裂變的情況,還記錄了當時鄉(xiāng)村中諸如書院、義莊、義學、鄉(xiāng)社等基層社會諸相②汪慶元:《〈新安族城汪氏家錄〉初探》,《文獻》2003年第4期。。河北大學藏元至元三年汪云龍纂修的《新安汪氏族譜》,保存了彩色祖先畫像。國家圖書館藏有元抄本《新安汪氏慶源宗譜》;元人汪圭纂《新安汪氏慶源宗譜》,元代木刻活字印本一
冊。上海市博物館等單位收藏《新安胡氏歷代報功圖》一卷,元代木刻活字印本。此外,安徽省圖書館等處藏有《汪氏淵源錄》十卷,休寧人汪松壽編纂于泰定二年前后,1518年刻本?!锻羰蠝Y源錄》的文獻來源于汪照的《新安族城汪氏家錄》以及南宋以來當?shù)赜嘘P汪氏的舊傳譜系,作者在此基礎上做了大幅度的加工創(chuàng)作,使其兼具了“統(tǒng)宗譜”和“文獻志”的特點?!稖Y源錄》極其注重對“族源”和“世系”的辨析,務使族源正確,世系連綿?!稖Y源錄》的《諸支代表》,詳列元代徽州各地九支汪氏的家族情形。該書不啻描繪了一個因蒙元新政而崛起的元代徽州地方精英網(wǎng)絡①章毅:《〈汪氏淵源錄〉與元代徽州地方精英網(wǎng)絡》,南開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主辦“中國史上的日常生活與地方社會”學術研討會論文,天津,2013年10月31日—11月3日。。此外,休寧人理學家陳櫟在其文集《定宇集》卷十五中收錄本族的《陳氏譜略》?!蛾愂献V略》是由七部分組成的,即陳氏本始、前代姓陳人、始祖鬲山府君、本房先世事略、福州通判、雜識、云萍小錄?!蛾愂献V略》沒有世系圖,當是被省略了,現(xiàn)有內容是陳氏族譜的一部分。這是難得一見保留在文集中的元人族譜。
現(xiàn)存明代族譜七百多種,半數(shù)以上是徽州族譜,而且質量好,可以說主要依靠徽州族譜才能深入認識明代族譜。明代徽州族譜由于譜學的發(fā)達,呈現(xiàn)出自身特色,如記載始祖以下支派的統(tǒng)宗譜、會通譜的流行,弘治時程敏政編纂《新安程氏統(tǒng)宗世譜》具有代表性,該譜合44支、通53代,入譜者逾萬人。特別是作為學者修譜,求真求實,擯棄族內傳說,產(chǎn)生爭論,引起人們對譜學的思考。明代徽州還出現(xiàn)宗族總志,如明程尚寬等撰、嘉靖三十一年所刊《新安名族志》。再如曹嗣軒編撰、天啟年間刊刻的《休寧名族志》等。明代徽州族譜還喜歡譜例借鑒史、志體例,據(jù)汪道昆《十六族譜小序》,該譜體例五類,即紀一、世家二、世表三、傳二、志二(《古今圖書集成·氏族典》卷282《汪姓部藝文》),紀、世家、表、傳、志俱全,與《史記》體例相同。信縣殷氏族譜分列宅第、丘墓、遺跡、里社諸考,顯然是受到方志體例的影響。休寧珰溪金氏族譜也有方志體例的痕跡,該譜分著居、溯遷、序族、明宗、征賢、錄仕、見節(jié)、存述、裒翰、陳俗十類。實際上明代族譜借鑒史例,也就主要體現(xiàn)在傳和志上。族譜志的主要內容有兩類,一類是有關宗族制度的,一類是有關文獻的。萬歷年間程一枝纂修的休寧泰塘程氏族譜《程典》,借鑒正史、典志體例,設有序、凡例、系譜、表、世家、列傳、志、圖、錄及其附錄,稱得上是程氏之史,反映了徽州社會多方面的情況②劉道勝:《明代徽州珍稀族譜〈程典〉考論》,《歷史檔案》2012年第3期。。
至清代,徽州族譜仍不斷續(xù)修,存世數(shù)量豐富,成為徽學研究的資料寶庫。
學術界對于徽州族譜的重視由來已久,近年來隨著徽學研究的興盛,徽州族譜的研究更呈上升趨勢,不少以徽州族譜為研究對象的項目應運而生。《安徽大學學報》開辟專欄組織徽學專家學者探討徽州族譜,約我主持且作弁言,故不揣谫陋,略陳徽州族譜發(fā)展脈絡,并推介學術論文三篇如下:
周曉光以晚明《新安商山吳氏宗祠譜傳》為例,討論徽州家譜譜傳的價值,特從教化、文獻、史料三方面展開,豐富了人們對于徽州家譜多樣性的認識。作者的一些發(fā)現(xiàn)值得注意,如文獻價值上可以發(fā)揮補史、輯佚和??钡茸饔?;史料價值上可以補充新安理學文獻,揭示商山吳氏理學傳承途徑,闡明心學在徽州的傳播,記錄三一教在徽州的影響?;罩葑遄V中多載墓地訴訟資料,雖然學者的研究有所涉及,但是專文探討罕見,徐彬、祝虻的《徽州家譜中的清代涉墓訴訟論略》搜集大量資料,論述了墓地訴訟入譜原因及內容、入譜墓地訴訟的基本類別與特點。該文不僅有助于認識徽州族譜,對于法律社會史、徽學研究都有參考價值。學術界已經(jīng)注意到乾隆年間伴隨修纂《四庫全書》以及文字獄盛行,官府對于族譜檢查的“譜禁”問題,王裕明的《清代徽州家譜的譜禁》挖掘豐富的徽州族譜資料,揭示了“譜禁”實行的具體情況,徽州族譜與清史的聯(lián)系性以及徽州族譜的特色。
上述三篇論文研究專深,相信可以推進徽州族譜的探討,豐富對于徽學與譜牒學的認識。
責任編校:張朝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