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佳瑋
吃掉這份夏天
文/張佳瑋
夏天最大的福利,莫過于吃西瓜??薀嶂H,抱著價廉物美的西瓜大啃,真是酣暢淋漓。
依我所見,西瓜之所以解暑,一是因為其水分充足,味道清甜;二是因為其顏色一片綠,看著就舒服。比如冬天,陽光淡薄,大家穿得厚實,吃東西很容易正襟危坐,繁復儀式和暖色調(diào)食物—比如紅燒肉、過油的千層糕、暖紅茶—特別讓人舒服。相反,夏天陽光濃烈,正宜開軒面窗,看竹林杉木綠森森,喝碧沉沉涼過了的綠茶,簡衣素行,不拘小節(jié),聽蟬聲、喝白粥、吃小菜,最容易讓人消暑熱、去煩悶了。比如赤豆和綠豆熬了粥,味道都好,但到夏天,大家就是愿意喝清涼的綠豆粥。晚飯時不煮米飯,喝一碗綠豆粥,再吃些家常小菜,也就過去了。
夏天煮粥,宜稀不宜稠,若非為了綠豆粥借綠豆那點子清涼,吃泡飯倒比粥還適宜。粥易入口、好消化,但熱著時吃,滿額發(fā)汗;稠粥擱涼了吃,凝結(jié)黏稠,讓人心頭不快。泡飯是夏天最宜。所謂泡飯其實很偷懶:隔夜飯加點水一煮就是了,飯粒分明,也清爽。醫(yī)生警告說其不宜消化,但比粥來得爽快也是真的。
日本料理里有一種泡飯,是九州地方的風味:小魚干、小黃瓜絲、紫菜熬成味噌湯,擱涼了,澆在白米飯上。夏天若被高溫蒸得有氣無力少胃口,就指著這個吃了:鮮濃有味,還涼快。如果有碎芝麻粒,鋪在飯面上再澆湯,更香美入口。
我吃過的最清涼爽快的夏季拌菜,是西瓜皮。這本是江南人省錢的法門之一。比如哪家買了西瓜,一刀兩半,把紅瓜瓤兒剔去,把外層帶紋路的綠皮刮掉,剩下的瓜皮,剁片切絲,蘸醬油吃,像是拌萵苣,又比萵苣透著清新爽甜,實在妙絕。當然這加工活不能讓孩子做。我有個堂弟自告奮勇處理這個,結(jié)果瓜瓤沒處理好,一筷子夾起來,連綠帶紅,惹得大家吃兩口就怪叫一聲。想一想,西瓜紅瓤是甜的,蘸了醬油塞進嘴里,得是什么味道?
夏天還宜吃藕。脆藕炒毛豆,下泡飯吃。毛豆已經(jīng)夠脆,藕則脆得能嚼出“嘶”的一聲,明快。生藕切片,宜下酒。糯米糖藕,夏天吃略膩了些,還黏,但就綠茶,意外相配。
我所見過的最具江南風味的下酒菜,出自金庸的《書劍恩仇錄》:玉如意勾引乾隆到家來吃夜宵,請他喝女貞紹酒,又端上肴肉、醉雞、皮蛋、肉松來。這些菜宜酒宜茶,夏天下粥也可以:肴肉凝脂如水晶,妙在鮮韌而且涼,不膩;醉雞比老母雞湯易入口得多;皮蛋涼滑半透明,本已妙絕,再來個豆腐,澆好醬油,味道絕妙;肉松最為爽口。這些東西加在一起做消夜,好吃又雅。本來嘛,才子佳人夏天吃夜宵,先來個大肘子,相看兩厭,真是不要談了。
夏天最解渴的是涼白開。但以前沒飲用水時,白開水燒開之后奇燙,不易涼。擱涼白開水的手段多半是拿兩個搪瓷杯,把水來回倒,邊倒邊吹氣;要不就是接一臉盆自來水,把搪瓷杯浸在里頭。后來讀了《紅樓夢》,才發(fā)現(xiàn)大觀園里也用這法子:把茶壺擱在井水里,取一點井水的涼意。
《水滸傳》里面,楊志送生辰綱,大夏天,逼軍漢們頂著太陽走,也難怪軍漢們生氣。黃泥岡上,白勝叫賣兩桶酒。中國元朝之前無蒸餾酒,如此料來,那酒該是村釀,大概類似于醪糟的味道。眾軍漢湊錢喝酒,還被晁蓋一伙饒了幾個棗子吃。那段兒是《水滸傳》里我所見到的最溫馨的場面:雖然意在下蒙汗藥盜生辰綱,可是軍漢們一路挨鞭子曬日頭,在黃泥岡上終于能躺一躺,買來了酒解渴,還吃著棗子;那幾個販棗子的客人還那么溫柔地說:“都是行路人,哪爭幾個棗子?”這份情懷,哪怕晁蓋們當場鼓動“要不我們一起分了生辰綱,再把這桶酒和這幾車棗子吃了”,估計軍漢們也肯了。
大夏天喝醪糟有多美妙?重慶、四川、貴州等地,到夏天都有冰粉賣。我在重慶所見的鋪子,花樣多一點,可以加涼蝦和西米露,再加紅糖和醪糟。我經(jīng)常跟老板娘說,免去其他,直接來一碗冰鎮(zhèn)醪糟。夏天喝白開水,妙在第二口:第一口先把干得沙沙發(fā)響的嘴潤一潤,第二口呼地來一口,溫潤、舒服。但喝冰醪糟一如喝冰啤酒,好在第一口。端著碗,“哧溜”吸一口,甜而又冰,滿嘴冰涼,又甜又有醪糟的那股子酒味,殺舌頭,讓你不覺就嘴發(fā)“咝咝”聲,略痛略快,太陽穴都冰得發(fā)痛,這才叫作真痛快。然后徐徐喝第二口、第三口,“咕咚咚”下肚,滿嘴甜絲絲的,忍不住大叫:“老板娘,再來一碗!”
(馮昆侖摘自中國華橋出版社《孤獨的人要吃飽》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