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白云
一、詩行放得下天下
在我的眼里,馬啟代是屬于真正的詩人那一撥里的人,不僅因為他提倡為良心寫作還在于這位骨子里透出的正義感,他的無畏和敢于說真話與勇于擔當讓我十分欽佩。他的詩歌對社會、對生命、對苦難、對良知、對人性等不僅有深刻的揭示更有深度的追問。他倡導為良心寫作,并一直在不遺余力地去做這個事情。他用他的全部靈魂寫著人類的苦難、希冀和反抗,“我在成為靶子的過程中變成了獵人!這是命運所賜。我的子彈是詩句。天黑了,我們亮著!”他的詩歌的確如他所說的這樣,像一枚枚子彈擊打著這個缺乏公正力與公信力的時代,正如他的一首詩的詩題“我可以負責地說,我給這個時代預備了一副上好的棺材”。
保羅·策蘭說:“詩歌從不強行給予,而是去揭示”。而馬啟代詩歌的力量正在于“揭示”,他不是把詩歌簡單的變?yōu)楝F(xiàn)場直播或道場說教,他不會刻意擺出正義的嘴臉,而是以詩歌的多樣面孔來呈現(xiàn)事物或事情的狀貌,將龐雜的事實置于詞語多角度或多義的語境之內(nèi),讓它們自身的內(nèi)部自然的呈示,同時啟發(fā)著讀者的思維與追問。他用詩歌來吶喊、啟蒙、呼吁、求真,“為了求一個明白,日月都白了”,當我們讀到如此蒼涼悲憤讓人欲哭無淚的詩句,誰還能無動于衷?這樣的詩句沒有靈魂的淬煉是寫出不來的。從中也可以看出馬啟代是個執(zhí)著而且有相當故事的人,而實際上他的人生經(jīng)歷也真的相當?shù)膹碗s而豐富,從過教,經(jīng)過商,坐過牢,這使得他在詩歌中能釋放更大的能量與內(nèi)涵,使他能在一個更闊大的空間來看待當下的社會現(xiàn)象與現(xiàn)實,在缺乏骨格和良知的當下,許多詩人對“現(xiàn)實”與“真相”選擇繞道而行,以“純藝術(shù)”為籍口千方百計躲避著“禁區(qū)”,如此,馬啟代具有真骨頭、真精神的詩歌尤為可貴,不僅為當下詩歌帶來足夠的自尊和尊嚴,更以他個體的不屈不撓來對抗整體現(xiàn)實的力量拷問著人類的良心。如此混濁的世界,哪里還能尋得凈土?哪里還能放得下隱士?社會需要喚醒,人類的良心與良知也是,馬啟代的詩歌正是在起這樣的作用。如何在沒有任何公正背景下堅持自己的詩歌立場?馬啟代用他的詩歌給了我們最好的回答:“一個用半粒沙子可以刮起沙塵暴的人/一個把一滴春水下成一季秋雨的人,詩行放得下天下”(《一個我與另一個我的靈魂獨白》)。如果不是深入到“沙子”與“水”的肌骨之中,就不會有“沙塵暴”與“秋雨”的力量,正是這樣把自己碾碎了再揉入其中的勇氣形成了馬啟代詩歌一種巨大的承擔力。
馬啟代的詩風硬朗凜冽,又有超常的詩性藝術(shù)。詩題大多很長,往往詩題就是一首詩的主題,而且都是取自詩中的詩句,也是詩中的詩眼所在,語言冷厲、決絕、孤傲,掙扎里有悲憤,悲憤里有掙扎,特別具有殺傷力與穿透力。也許他的內(nèi)心聚集了太多的焦灼、困惑、疑慮和悲痛,使得他的詩句布滿了濃重的籠罩感與滄桑感。在他的詩中,對荒誕與丑惡的譴責與揭示有著直擊與力透紙背的硬度與力度。他相信真實的力量,并力圖通過說真話來拯救這個充滿謊言的世界。他追求真實的深度。從這個意義上說,他的為良心寫作也是為了印證一個真實世界,為他置身其中的現(xiàn)實存在坦蕩地留下一些別樣的東西。他曾說:“因坦蕩受難,那不是坦蕩的罪,我們只能更坦蕩?!睘碾y讓他學會把依附在靈魂上的業(yè)障變成詩。誠然,他有時會無力于那些突然而至的密集的災難,但他那顆悲憫的心從未因此而懈怠,他在災難面前得到的是某種召喚,雖然良心在這個時代一再遭到踐踏,但依然有馬啟代這樣的詩人在為良心而寫作,由衷地喚起人類麻木的神經(jīng)。而當“所有的青蛙都在逐漸升高的溫水中唱歌、跳舞、爭吵而不自省!”(馬啟代語),他選擇的是抗爭和毫不妥協(xié)。就像米沃什所說:“倘若不是我,會有另外一個人到達這里,試圖理解他的時代”。其敢于擔當?shù)挠職饬钊嗣C然起敬。馬啟代的詩除了始終保持著一種勇氣與風骨,其諸多的靈魂感悟也為生存與生活重負下的心靈帶來耐心和勇氣。我們都知道感悟是有層次和高度的,而馬啟代的詩往往不經(jīng)意間就爬上了那高頂。這得力于他豐富的人生經(jīng)驗與生命體驗和長久的思考。思想本身是很復雜的過程,要體現(xiàn)出深刻、厚重的精神境界,過于簡單就會不成熟,而真正的詩應該是很成熟的東西,它與靈魂的自由度及各方面的素養(yǎng)有關(guān)。而這方面馬啟代顯然已很充分。如他的一首《結(jié)繩記事》就很具代表性:
——“秋夏交接,有咔嚓咔嚓的聲音,你聽到了嗎?”此時,天空正在高處彎身
我精神的懸崖上有閃電蹲著,被風絆倒的中年也保持著緘默?!澳阍俾犅牎?/p>
車輪滾滾,我五噸以上的靈魂在瘋跑。千百萬漢字于旅途中相互推醒
“天下需要檄文!”我體內(nèi)的冰層需要搬到秋天里放風,大地開始結(jié)霜
他們依然招搖。我備好的獵槍已經(jīng)找到,草原也在渴望馳騁的馬蹄
“有這些養(yǎng)料足夠我復活”,兄弟們,看啊,母性的陽光里活躍著牛鬼蛇神
……我一整天都在翻書,拍拍這個,摸摸那個?!八鼈冋娴煤枚嗄隂]見我了”
積塵里,抖落出一段嘯吟,幾許淺唱,還有雨打芭蕉中的怒發(fā)沖冠
——《結(jié)繩記事》
這首詩依然體現(xiàn)出馬啟代的詩歌策略和句法特征:長行鋪排,引文精心穿插,節(jié)奏強烈,布局表面松弛,內(nèi)在緊張。題目直接來自典故,所謂“結(jié)繩記事”是上古時期,文字發(fā)明前,人們所使用的一種記事方法,即在一條繩子上打結(jié),用以記事傳播信息。到了今日,已沒有人再用這種方法來記事。詩人以此為題,不外乎用此種方式來記錄自己的靈魂軌跡,以他獨有的精神符碼,表達他積蓄了太久的對社會現(xiàn)實的焦慮甚至憤怒,由此,才會有“我五噸以上的靈魂在瘋跑。千百萬漢字于旅途中相互推醒”;“我體內(nèi)的冰層需要搬到秋天里放風”這樣震憾的言詞,同時深刻的隱喻既有詩人對現(xiàn)實的無情揭露,如“母性的陽光里活躍著牛鬼蛇神”;又有驚心的激蕩,如“我備好的獵槍已經(jīng)找到,草原也在渴望馳騁的馬蹄”,“積塵里,抖落出一段嘯吟,幾許淺唱,還有雨打芭蕉中的怒發(fā)沖冠”;特別是這句“我精神的懸崖上有閃電蹲著”,當是這首詩的高潮所在。它代表著詩人特別強悍的精神狀況,這是一種思想上的強大修辭,以其強烈的閃光驚擾著我們的感受力。雖然看起來很抽象,但實際上異常地形象,他映射出的精神內(nèi)質(zhì),讓我們仿佛看到一個靈魂在呼號、在奔走、在搏擊,然后化為詩人精神上的親密者或知情者,超越著詩人的意志與思想,傳遞著某種神奇的力量。
二、存在與辨識
近幾年來,我都在持續(xù)關(guān)注著馬啟代的詩歌,正是由于他詩歌中的某種神奇力量的吸引,還有一個就是“黑白”的緣由,我個人對“黑白”有著固有的偏執(zhí),出版的詩集也命名為《黑白紀》,而馬啟代則更是一個揭示“黑白”真相的詩人,兩本詩集《黑如白晝》《黑白辨》都與“黑白”脈脈相聯(lián),也算是一種“黑白”緣分吧,所以當眾多的詩集堆在一起,我更有興趣拿出他寄來的《黑白辨》來讀,也更愿意去探尋他詩歌中的“黑白”真相。
在我看來,馬啟代詩歌中的“黑白”不僅僅只是內(nèi)心的映像,更多的是一種現(xiàn)實的存在,那么“辨”自然是一種辨識了,詩人在詩歌中所要做的就是辨識心靈與現(xiàn)實的“黑白”,揭示它們的真相。在這本《黑白辨》中,他的許多的詩歌都與“黑白”這個主題有關(guān),“黑白”始終貫穿于他的詩歌之中,對詩人而言,對黑白的辯識就像是對一個不斷成長或衰退的社會或現(xiàn)實的辯識,他毫無顧忌地解構(gòu)、重構(gòu),在看似毫無邏輯、不可理喻中,拋出一幅幅荒誕、顛倒、倒錯、悖謬的畫面,令人讀之動容。這在他的詩《黑白辨》中尤為突出:
——我看見光,拼命地追著黑,追得快,黑跑得也快
我見慣了白吃黑,也見過黑吃白
“漫天而至的白,或鋪天蓋地的黑,都耀武揚威
追得另一方慌不擇路,頭破血流”
事實上,黑和白的話我都聽不懂,也從未被誰收買
我發(fā)表的言論出于良知,那是天性
(它們那些話像鳥語一樣好聽,但不實際
我確信:黑白人間,正邪顛倒)
——我一向認為,把黑驅(qū)趕進光里會發(fā)白,現(xiàn)在
我一直想把光趕進黑暗里
“像一杯污水和另一杯污水,我也不清楚
白進入黑。黑是繼續(xù)黑還是會變白”
……日夜輪回肯定不是把黑掃進白,或把白趕進黑
黑白輪回就是冷暖交替
“如此周而復始,未見一次差錯
一定有著偉大的使命”
——《黑白辨》
這是一首發(fā)人深省、直擊人類心靈之詩,詩人對黑白剖析的慘烈足夠令人銘心,它讓我們清楚地看到身處黑白世界中的詩人心靈深處的痛苦與掙扎。在這樣的詩中,我們所有的意識都會隨詩人的思維軌跡而動,他絕唱般的黑白對語呈現(xiàn)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流向,仿佛兩股對峙的暗流,而他就如一個思想者或哲人站在一邊向這兩股暗流言說,仿佛每句都是寓言,而此詩的高度也正在于此。他為黑白選擇的唯一道路就是徹底地穿越它們,從它們的一頭進去從另一頭出來,詩人深知什么是“偉大的使命”,也深知肩負的責任,正如生命的開始與結(jié)束。詩人自覺而又執(zhí)著地致力于展現(xiàn)黑與白自我搏斗的種種痛苦與體驗。“黑白”在他這里成為存在,成為現(xiàn)實,成為哲學,成為藝術(shù),成為智慧。他懷抱著黑白辯認著它們,顛覆著我們對黑白已有的認知,如他的一首《我是否雪花變的?我常常摸到自己冰雪的內(nèi)心》:
——雪花是什么顏色?它是藍色,天空的藍
是天空的膚色
因為旅途漫長,累白了
——雪花是什么顏色?它是黑色,黑夜的黑
是云朵的臉色
它是逃離出來的異類,有閃電的白
——它本來就是白的,知黑守白多么不易
為了白
一朵雪花,用盡了自己的前半生
我是否雪花變的?我常常摸到自己冰雪的內(nèi)心
雪花,它的喘息是暖的……
——《我是否雪花變的?我常常摸到自己冰雪的內(nèi)心》
猛一看這首詩以為詩人在“指鹿為馬”,但是正是這樣的一步步“指認”讓詩人確認了自己的內(nèi)心,通過對雪花的追問取得白與黑的層層圖像。黑,以實見實力;白,以空顯空靈,兩者又都統(tǒng)一在詩人的心靈寄托之中,這其實就是把心靈的經(jīng)驗還原成人生的真相,黑與白都是通過心靈的透視而來,只不過此心靈視像包括了太多的人生況味。
他還有好多詩都是這樣的味道,如《我曾一把將雪攥哭》,《菊花,在沸水里活過來》,《那些照耀過萬物的云朵,長出了皺紋》,《風再大,也沒有刮跑時間的風塵》,《三年來,我所有的白都被人間借走》等,這些詩的詩色在于詩人知道怎樣成熟地使用巧妙、微妙、玄妙,在物象中寄予更多的喻指與未盡之意。馬啟代有能力把觸目驚心的存在真相輕而易舉地帶入詩歌之中,這大概與他精神的高度與超強的心志和經(jīng)驗有關(guān)。世界總是讓他看到他不想看到的一面,但他在它們面前沒有張皇失措,他的很多詩篇都呈現(xiàn)出詩人對黑暗的現(xiàn)實強烈的抗爭。如《偌大天空,哪里放得下我三道豎紋》:
沒有風,可以把我吹老
皺紋只有三道,似乎與生俱來
一道憂家
一道憂國
一道憂天下
——這是師傳。我的基因。
已經(jīng)兩年了,我什么也不能憂
縱看千年
橫看萬里
天空被鐵欞分割
只見得,天外三輪黑云發(fā)亮
諾大天空,哪里放得下我三道豎紋
幾聲燕叫
數(shù)點花紅
胸中橫一曲天問
——《偌大天空,哪里放得下我三道豎紋》
此詩的結(jié)構(gòu)形式直覺敏銳,巧妙地選取了自身的“三道豎紋”為內(nèi)心的宣泄方式,將內(nèi)心與現(xiàn)實結(jié)合起來的同時,真實地揭示了悲憤的心境與存在之丑,平實的語言含著冷酷,散發(fā)著刀鋒般尖銳的力量。詩人既在詩中保留了社會強加給他的痛苦印記,又在這個印記上把個人的命運與普遍存在的現(xiàn)實命運結(jié)合起來,以單薄孤立的焦慮顯效出一種囚禁下的殘酷與悲憤。
我注意到詩人在他的這本詩集《黑白辨》的扉頁上題寫的是摘自白樺《從秋瑾到林昭》中的句子:
把黑色的白還原為黑!
把白色的黑還原為白!
我感覺詩人引用這個句子頗為意味深長。特別在我讀完這本詩集回過頭來再去品味咂摸這個句子時,忽然讓我想起了代表俄羅斯良知的詩人索爾仁尼琴,他一生都在追求正義和真理,反對強權(quán)和暴力,他極力想消除的是籠罩在自己國家頭上不真實的神話和虛假印象,在強權(quán)面前,索爾仁尼琴從來都不是一個明哲保身的順民。他的作品大都是描繪病態(tài)社會下人性的扭曲,他希望自己能為俄羅斯的未來指明道路。索爾仁尼琴這樣形容自己,他這個“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牛犢,總是很不明智地、數(shù)十年如一日地用自己的腦袋和犄角狂熱地頂向枝干龐大根基深厚的橡樹。而詩人馬啟代恰恰讓我感受到了這個“犄角”的力量,他的詩與索爾仁尼琴的詩有著相同的秉性,我相信,馬啟代的詩同樣也足以燭照未來。
2015-8-27于遼寧丹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