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奕嫦
提高小兒頭皮靜脈穿刺成功率的體會
歐奕嫦
目的 提高小兒頭皮靜脈穿刺的成功率。方法 通過兒科門診500例小兒頭皮靜脈穿刺的實踐總結。體會有:穿刺前做好充分準備;操作中注意患兒的固定、進針的方法、判斷靜脈穿刺成功與否;穿刺后注意針頭的固定,并指導家長正確的托抱姿勢。結果 門診輸液的患兒頭皮靜脈穿刺成功率高達96%。結論 熟練掌握小兒頭皮靜脈穿刺,系統(tǒng)、全面的細致的護理是提高穿刺成功的關鍵,只要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并指導實踐,減輕患兒痛苦和家長的心理壓力,才能提高家長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
小兒頭皮靜脈;穿刺;成功率
筆者所在醫(yī)院是二級甲綜合醫(yī)院,門診、急診輸液統(tǒng)一管理,負責成人和小兒輸液,其中兒科門診量年達7.5萬人次以上,2歲以下均需輸液的小兒年達有3萬人次。其中常見輸液類型有:周圍靜脈輸液法、頭皮靜脈輸液法和頸外靜脈穿刺輸液法。但由于兒童好動,且足背、手背等處靜脈不明顯。所以在給兒童進行輸液治療的時候,醫(yī)護人員常采用小兒頭皮靜脈輸液的方式。小兒頭皮相對于手背、足背等其他地方,血管較為明顯、易于穿刺且容易固定。但由于兒童常常因為害怕而大聲哭鬧,面對孩子哭鬧,家長會因疼愛子女而感到心切,不停詢問醫(yī)護人員,給醫(yī)護人員造成心理壓力,從而影響穿刺的成功率。其實若穿刺成功率高,不僅降低患兒痛苦,更有利于良好護患關系的建立,避免不必要的矛盾沖突,同時也降低了兒童家長和醫(yī)院護理人員的心理壓力,故筆者根據自身十多年的經驗對小兒靜脈穿刺進行了一些總結,其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2年3月至2012年6月,在本科門診的500例患兒,年齡:0—1歲220例,1—2歲280例,男300例,女200例,500例患兒其中包括,上呼吸道感染350例,急性肺炎100例,腹瀉50例。
1.2 方法
1.2.1 穿刺前
1.2.1.1 操作者心理準備。在為兒童進行頭皮靜脈輸液的過程中,醫(yī)護人員常常會因為家長的不恰當語言或行為而感到壓力倍增,從而影響穿刺的成功率,導致兒童患者也承擔了一些不必要的疼痛。故在進行穿刺的過程中,醫(yī)護人員應該具有較高的心力素質,學會自己給自己緩解壓力,忽視外部不良環(huán)境對自己的影響,面對缺乏一定醫(yī)學常識的家長的要求時,要穩(wěn)定自己的心理情緒,沉著冷靜的處理問題。因為這不僅僅是家長和社會對護理人員的要求,同時也是護理人員在工作所必須要達到的要求。只有時刻維持良好的心態(tài),在進行穿刺時大膽認真仔細[1],才能提高穿刺的成功率,避免不必要的矛盾和誤會。
1.2.1.2 患兒及患兒家長的準備。加強護患關系的溝通取得配合,選擇光線充足,通風良好,操作方便的治療臺,要營造良好的氣氛,熱情對待患兒家長,做到有耐心,細心及高度責任心。在進行穿刺的時候,可以利用一些兒童喜歡的物品來轉移兒童的注意力,或者通過撫摸、簡單游戲的方式使兒童放松警惕;并且向兒童家屬講解一些有關的醫(yī)療常識,提高家長的醫(yī)學常識,從而避免家長出現(xiàn)一些不恰當的行為而導致矛盾的產生。最后,使家長配合自己行為,提高穿刺的成功率,減少患兒的痛苦。因為只有順利輸上液體,患兒才能早日康復,家長也才能真正放松自己的心情。
1.2.1.3 穿刺血管準備。選擇合適的頭皮靜脈,盡量避開在骨隆突處,以利固定,還要根據患兒的病情進行合理的選擇。因為兒童頭部血管豐富,各個血管之間相互交叉,暴露明顯,并且血管內血液側循環(huán)回流,所以可向心性穿刺,也可離心性穿刺,為保證成功率,醫(yī)護人員一般首選前額平坦處,較粗且直的血管作為穿刺對象,因為此處容易固定;若前額出沒有合適對象,可選擇額淺、顳淺出靜脈,此處靜脈也較為粗,但由于此處頭骨突出,所以一定要掌握好角度;最后可選擇耳后靜脈,但由于兒童好動,可能導致輸液失敗。為幫助醫(yī)護人員快速的找到靜脈,筆者簡要說明一些區(qū)分動脈、靜脈的主要方法:一是通過觸摸,動脈血管顏色較深,觸摸時按感受到脈搏的跳動且不會向下凹陷、無彈性、穿刺后也不會產生血液逆流的現(xiàn)象。用含有生理鹽水的針管推進時,患者血管發(fā)白;而靜脈觸摸時不會感受到脈搏的跳動也不會向下凹陷、彈性大、血管分布于皮膚表層下、呈藍色,穿刺后有逆流的現(xiàn)象。患兒哭鬧或有皮疹難以辨別血管時,可用拇指稍用力按壓皮膚來確定血管方向,當皮下脂肪厚,血管印記不清時,用指尖在靜脈解部位置,橫向觸摸,摸到凹槽,上下來回觸摸可看到凹槽走向即為靜脈走向,所以掌握一些常用血管的解剖位置對于選擇合適的血管也至關重要[2]。
1.2.1.4 穿刺用物準備。輸液器1付(5號半針頭)輸液貼一塊,備4條稍長一些的透明膠布,輸液藥品、用品準備齊全。
1.2.1.5 穿刺部位皮膚的準備。毛發(fā)影響穿刺,因此在固定時,要征求患兒家長同意后,剃除進針部位周圍約5cm處皮膚上的毛發(fā)。
1.2.2 操作中
1.2.2.1 患兒固定。因患兒年齡小,頭部搖擺不定,難以固定穿刺部位的皮膚,不配合治療,所以患兒的固定是十分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為保證能順利進行,應先讓兒童正臥,頭靠在枕頭上,家長配合醫(yī)護人員的要求,穩(wěn)固兒童的膝關節(jié)和頭部,以不阻擋操作者進針位置為佳,雙肘為支撐點,夾住患兒的雙上肢,這樣患兒的體位保持穩(wěn)定,操作才能順利進行。
1.2.2.2 進針的方法。常規(guī)消毒皮膚5cm×5cm以上,左手拇指,食指分別固定繃緊靜脈兩端的皮膚,右手拇指,食指緊持針柄前后緣,針頭截面向上穿刺皮膚后進入靜脈。聚淺、額前以及額中央的靜脈在進針時宜選用的角度為5°-15°。耳后、顱骨、頭頂即眼眶等部位在進針時宜選擇的角度為15°-25°。在刺穿時,力度和速度都要適宜。在刺穿時,穿破皮膚時需要加大力度和速度,如果針頭進入真皮和表皮層時有所停留就會對患者造成痛感,當針頭由皮下組織進入血管后,要減輕力度、放慢速度,直至針頭中有回血為止,當看見回血后針頭需要按照血管的走向再向前推送一些。如果在穿刺過程中遇到患兒哭鬧,則要抓住患兒頭皮因回流壓增加而靜脈充盈的機會盡量一次完成穿刺[3],如在穿刺后不見回血,不應立即實施第二次穿刺,而應該等待片刻或者通過擠捏輸液管下端的膠管方式來變換針頭方位或角度來盡量完成穿刺。總之小兒頭皮靜脈的操作原則是宜淺勿深,宜慢勿快,固定穩(wěn)妥。
1.2.2.3 靜脈穿刺成功和失敗的表征。如果在刺穿過程中,針頭進入血管后未出現(xiàn)回血的現(xiàn)象,且感覺到落空感,這種情況也不能表示刺穿失敗。因為部分患兒由于其自身血管不充盈也會造成針頭在進入血管后不出現(xiàn)回血的狀況。這時,可以通過輕壓針頭來引發(fā)回血現(xiàn)象。此外,當輸液瓶壓力低,患兒哭鬧不安都可能造成刺穿不成功。這樣的情況,可以通過調高輸液架、安撫患兒以及用棉簽墊高針柄的方式來提高穿刺的成功率。當這些影響因素都得到排除后,就可以打開輸液開關,如果輸液無阻礙,并且患兒沒有出現(xiàn)腫脹的情況就表示穿刺成功。
1.2.3 穿刺后
1.2.3.1 固定針頭是穿刺成功后的重要步驟。固定針頭有不同的手法,如果針頭在頭部較為平坦的地方則直接用左手食指按壓;如果針頭在頭部有弧度的地方則可以通過棉簽或左手拇指墊平,懸空針柄后再用食指按壓的方式,這樣是為了保持針頭于血管同一水平,將第一條透明膠布固定針柄,使針頭不易滑出血管外,之后再將輸液貼固定在針眼處,為了固定針頭要用膠布將針柄的兩側粘牢[4]。之后把輸液管盤成弧形后,用第三條透明膠布固定,第四條透明膠布在距離頭皮針接口,近端輸液管固定于患兒頭頂部頭皮上或在針眼后面的位置,防止患兒頭部轉動時,緩沖牽拉力,起到降低針頭移位的目的。
作者單位:527200廣東省羅定市人民醫(yī)院內三科
1.2.3.2 穩(wěn)妥固定后,指導家長將患兒呈“喂奶”姿勢。家長需在喂奶時將孩子的一只手夾在腋窩下,抓住另一只手防止患兒亂動。為了保護刺穿部位,家長在喂奶時需要將針柄的位置裸露在外側[5]。在喂奶時,要小心看護好患兒,不要讓患兒小手拔掉針頭,不要將針頭碰在身上,致使針頭移位,隨時觀察輸液情況,并敦促家長用正確的姿勢拖抱患兒。另外,當患兒由于高熱或哭鬧出汗多時,應及時擦汗,必要時,增加膠布固定。
480例患兒一次穿刺成功,成功率為96%。
在臨床中,靜脈輸液因其見效快、痛苦小等優(yōu)點而被普遍使用。因此,盡量營造一種輕松,愉快,親切的環(huán)境,護理人員扎實的刺穿技術、與患兒及家長形成良性的交流、平穩(wěn)的醫(yī)療心態(tài)以及患兒和家長的配合是提高患兒頭皮一次穿刺成功率的基本要素。綜上所述,小兒頭皮靜脈穿刺要以患兒的感受為原則,通過提高穿刺技術和結合實際情況來降低患兒在穿刺過程中承受的痛苦,并最終達到治療目的,以期望提高家長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
[1]柳紅梅.如何提高小兒頭皮靜脈穿刺成功率 [J].實用醫(yī)技雜志,2010,17(1):79.
[2]湯波靜.提高小兒頭皮靜脈穿刺成功率的方法分析[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1,27(8):27-28.
[3]方美華.提高小兒頭皮靜脈穿刺成功率的體會[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 2011,8(5):136-137.
[4]姚銀蘭.提高小兒頭皮靜脈穿刺成功率的體會[J].內蒙古中醫(yī)藥, 2011,30(14):173.
[5]姚淑萍.提高小兒頭皮靜脈穿刺成功率的體會[J].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11,31(22):147.
R473.7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