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升
曲本《珍珠倒卷簾》民間流傳著不同的版本,曲種也多種多樣,既有潞安大鼓、長子鼓書、長子道情、屯留道情,還有二人臺等。多種曲藝形式的流布,使得這一曲本深蘊民間,傳唱至今。透過一句句沒有雕琢的詞句,讓我們領會傳統(tǒng)曲藝藝術的神韻。下面,我主要以長子道情《珍珠倒卷簾》為例,簡要闡述其在藝術、歷史、文化、道德、教育等方面的價值。
道情,也稱道腔式道曲,道腔音樂屬道教音樂的一種,是道教宣傳教義而逐步演變形成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也是道徒們游走四方賴以維持生活的一種藝術手段。長子道情則是其中一種。長子道情源于何時,沒有歷史記載,據(jù)道情老藝人講述,長子道情始于元末明初,盛于清末道光年間,它比長子鼓書的前身鼓兒詞要早幾百年的時間。道情的演唱者過去自稱均出自道教門徒,他們供奉韓湘子為祖師。
最早期的長子道情基本上是一種快板形式,幾乎沒有唱腔,只在結尾時哼哼出簡單的腔調,沒有音樂伴奏。所用的道具是漁鼓、簡板兒。漁鼓是在粗竹筒上蒙蛇皮、蟒皮、雞皮、豬尿泡等,長約三尺,用手指調皮擊打,則發(fā)出聲響。簡板兒,也叫陰陽板兒,一長一短兩根,上板長一尺三寸,下板長一尺二寸,取道家信奉天長地久的意思。唱道情的藝人一手抱漁鼓,一手執(zhí)簡板兒。長子道情《珍珠倒卷簾》經(jīng)歷了漫長的歷史時期,一代代民間藝人把這種曲藝形式演繹得如癡如醉,流傳傳唱。
《珍珠倒卷簾》涉及的時間跨度大,內(nèi)容含量豐富。整篇曲目共分二十六個段落,每一段大致為六句,有時為表達效果需要,有的有八句,共有二百余句唱詞組成。每段句的第一句作為引子,確定韻轍。長子道情《珍珠倒卷簾》整篇曲本運用七個韻轍,主要有中東轍、發(fā)花轍、懷來轍、江陽轍、言前轍、梭波轍和由求轍。每段以月份的特征開頭,然后一以貫之。《珍珠倒卷簾》第一段從正月開始,“年年有個正月正,劉伯溫造就南京城,打板算卦苗廣義,修道先生徐茂公,能掐會算諸葛亮,斬將封神姜太公。”僅僅八句開頭,便融匯了豐富的歷史知識和民間傳說,把所要講的人物躍然紙上。劉伯溫,元末明初杰出的軍事謀略家、政治家、文學家和思想家,明朝開國元勛,他通經(jīng)史、曉天文、精兵法,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yè),開創(chuàng)明朝并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諸葛武侯。苗廣義是趙匡胤陳橋兵變時的軍師,黃袍加身就是他整出來的,據(jù)說能掐會算,是一神級人物。徐茂公,唐代政治家、軍事家,出將入相,位列三公,在唐朝甚至在中國的歷史上,可以說是一位極富傳奇色彩的人物。諸葛亮,蜀漢丞相,三國時期杰出的政治家,軍事理論家,發(fā)明家。姜太公,民間流傳的故事更是五花八門。以此類推,每一段都是引出人物、關聯(lián)事件,并且都用白描手法,言簡意賅,高度概括出一個個人物,這些人物代表了一個符號,每個人物都有一段不平凡的故事,都有豐富多彩的典故,融匯了豐富的知識內(nèi)涵。并依據(jù)他們擔任的不同社會角色所做出的不同事情,進行鞭撻和贊頌。讓觀眾在欣賞演唱者的藝術渲染中,得到了回游歷史長河的精神享受。
長子道情《珍珠倒卷簾》在構思上尤為匠心獨運,巧妙奇絕。整篇曲本按照自然界的月份為序,設篇布局,調動著人們的生命情結,順其演唱內(nèi)容進行欣賞。在順唱十二個月完畢過后,中間用“十三月來一年多,孫二娘開店十字坡,走遍天下無敵手,來了好漢武二哥,誰要住了她的店,十有九個不能活。十三月來往下返,再說珍珠倒卷簾,珍珠只把卷簾倒,姜太公釣魚在河邊,鯉魚不把金鉤上,一保周朝八百年”作為過渡句,承上啟下,過渡自然。接著采取從十二月再返唱回正月的倒敘手法,敘述人物和事例。敘述中,仍然不加修飾詞,全部用白描的手法,這種手法的運用,更能直白心靈對話,觀眾容易接受。在娓娓道來中,讓人們體味世間萬物回環(huán)往復、周而復始的人生哲理,給人以無窮的啟迪和深刻的思考。
長子道情《珍珠倒卷簾》在傳統(tǒng)的演繹形式中,民間藝人走村串巷,風餐露宿,隨時鋪排,即興表演。長子道情一開口,便在藝人婉轉激越,抑揚頓挫的聲腔中,把觀眾深深吸引進去,隨著月份的延展和回環(huán),傳說、典故的層層剝離,民間流傳的故事牽扯著觀眾的神經(jīng),讓大家盡情欣賞。再則,《珍珠倒卷簾》全篇采用道情這種藝術樣式,易聽易懂,易記易唱。表演者在吃透曲目內(nèi)容的基礎上,襯以嫻熟的樂器敲擊技巧,跳進跳出,流露自然,連貫順暢,動作得體,灑脫大方。尤其在表演中,善于運用豐富的面部表情傳達喜怒哀樂之情,充分展示民間藝人運用嫻熟的演唱風格來表達敘述人物的喜怒哀樂,準確把握人物的不同命運。盡管詞句簡潔,但內(nèi)容深邃,并且敘述的人物都是民間流傳的耳熟能詳?shù)膫髌?、歷史人物或神仙鬼怪,具有濃郁的鄉(xiāng)土文化氣息,觀眾容易接受,同時給觀眾以美的享受。
《珍珠倒卷簾》的詞句通俗易懂,格調簡約活潑。全篇沒有深奧晦澀的句子,通俗但格調不俗,道理淺顯易懂,板式運用齊全,語言韻律和諧,演唱跳進跳出,一身多角。他們將方言語匯、民風民俗、社會心理都淋漓盡致充分運用,在觀眾中產(chǎn)生強烈的思想共鳴。觀眾身臨其境,感同身受,或為敘述人物扼腕嘆息、或為其拍案叫絕、或為其智慧贊頌。在敘述中,自然而然讓觀眾穿越歲月的滄桑,感悟時代的變遷,拉近了觀眾與曲本表現(xiàn)人物的感情距離,增強了藝術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具有較強的娛樂審美價值。最后結尾,盡管有一定的迷信色彩,但也蘊含一定的哲理,教育大家以人為本、與人為善、孝行天下。
時代在發(fā)展,曲藝在創(chuàng)新。在曲藝的百花園中,曲藝形式更加異彩紛呈,曲種展現(xiàn)更加豐富多彩。我們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曲藝工作者深深意識到:曲藝在創(chuàng)作中更應該做到繼承和創(chuàng)新相結合,要積極借鑒古今中外優(yōu)秀曲藝作品的表現(xiàn)方法,創(chuàng)新體裁、形式和風格,尊重差異、包容多樣,使不同形式和風格自由發(fā)展。值得提及的是長治市著名曲藝作家傅懷珠先生在吸取《珍珠倒卷簾》藝術精華的基礎上,承接傳統(tǒng)的韻律之美,反復推敲,不斷探索,終于創(chuàng)作出潞安大鼓《新編珍珠倒卷簾》,其調式優(yōu)美、形式活潑、內(nèi)涵更加豐富。
作為曲藝工作者,今后,在堅持曲藝說新唱新、雅俗共賞的發(fā)展方向上,應該更加面向基層,服務群眾,學習借鑒,吐故納新,提高自己的知識結構。在傳承發(fā)展民族曲藝藝術、弘揚中華優(yōu)秀文化中,努力探索,推陳出新,不斷創(chuàng)作出更多更好的曲藝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