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
(山西博物院,山西 太原 030024)
匜鼎淺談
王瑞
(山西博物院,山西 太原 030024)
目前青銅匜鼎的發(fā)現(xiàn)從考古發(fā)掘資料看,主要集中于山西南部地區(qū),此外在山東、陜西、湖北、河南、安徽偶有所見。雖然在一些文章中有所提及,但尚未有對匜鼎進行全面深入的專門性論述。本文將對小巧玲瓏的青銅匜鼎做進一步探討,以供方家指教。
山西地區(qū) 西周春秋 青銅匜鼎
山西博物院展廳的兩件青銅匜鼎以其小巧精致、造型獨特,每每吸引觀眾駐足觀賞。而山西地區(qū)出土的類似這種小型器還有帶輪小車、方盒型器、盒形方鼎、帶蓋三足甕、方座筒型器,等等。這些小型器認為是晉式青銅器在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出現(xiàn)的新變化[1]。
從考古發(fā)掘簡報可以看出,小型器多出自女性墓葬,擺放位置特殊,與青銅禮器分開放置,并且有些位于墓主頭部,發(fā)現(xiàn)時幾乎都為單件,不見成組出土,有的內(nèi)置小件玉飾,頗類似于今天的梳妝盒。因此這些小型器被認為是女性鐘愛和使用的生活實用器,可以盛放首飾、化妝品、珍寶或者精美食物。由于小器型玲瓏精美,也被認為是供貴族把玩的弄器,足以看出當時貴族階層的喜好與審美趨勢。
匜鼎作為小型器家族中的一員,以晉南出土數(shù)量最多,集中于聞喜上郭村墓地群,可謂青銅匜鼎的精品,極具山西青銅器地域特色。筆者將對目前所見匜鼎做一個梳理,對其定名、產(chǎn)生、功能、類型及意義進行簡單探討。
青銅匜鼎主要依器型定名。器型上,其形如匜有流,身如球腹形鼎,足如三獸蹄形,器多帶蓋,高僅6至8厘米,口寬7 至11厘米,其中流有管、槽二式。因此,匜鼎也被稱為匜形鼎或有流帶蓋鼎。
除從器型上定名,還有銘文做佐證。20世紀30年代安徽壽縣李三孤堆楚墓出土的楚王酓肯鼎,雖體型相對較大,高60厘米,作宗廟祭祀禮器所用,但是器形為帶流附耳三蹄足淺腹平底鼎,與小型匜鼎的造型基本一致。最重要的是有銘文12字:“楚王酓(熊)肯作鑄釶鼎以共歲嘗,”可以看出這種形制的鼎自銘為“釶鼎”,而釶古同“匜”字。
青銅匜鼎大量出現(xiàn)在西周春秋之間,是吸收借鑒青銅匜和球腹形鼎的形制產(chǎn)生和發(fā)展起來的,最后與犧尊演化出獸首鼎。因為青銅匜在朱鳳瀚的《中國青銅器綜論》中提到出現(xiàn)在西周晚期,流行至戰(zhàn)國。球腹形鼎則出現(xiàn)在西周中晚期,以西周晚期最為常見。結(jié)合二者出現(xiàn)和流行的時間,以及考古發(fā)掘簡報中屬于西周中期偏晚的長安張家坡M152出土的初具形態(tài)的匜形鼎看,匜鼎出現(xiàn)的上限不早于西周中期偏晚,主要流行于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
青銅鼎與肉食有關(guān),可細分為鑊鼎、升鼎、羞鼎、溫鼎等名稱、器型和用途不同的鼎。那么小巧玲瓏的匜鼎是做什么用的呢?首先在考古發(fā)掘報告中,匜鼎一般歸入鼎類,偶有劃入雜器范疇。朱鳳瀚的《中國青銅器綜論》里提到匜不僅是盥器,而且作酒器使用,時間不早于東周。所以筆者認為,小型匜鼎若是做實用器的話,主要有兩個用途:一是當小型溫器使用,即貴族用來溫酒使用的溫酒器,像是三門峽虢國M1704的匜鼎就是與鬲、豆等食器放在一起;二是作為盥器使用。沂水李家莊出土的匜鼎與盤放于棺槨西側(cè),而到了戰(zhàn)國時期,匜鼎體型變大,成為祭祀、宴享和大型活動中使用的禮器。像是曾侯乙墓的提梁匜鼎出土時底部有煙炱,明顯留有使用過的痕跡。當然,由于匜鼎器型較小,高度、口徑、腹深有限,實用功能看似并不突出,也可能是供貴族把玩、欣賞的弄器。東周時期山西地區(qū)自銘為弄器者很多,可見晉國做弄器成為一種時尚[2]。所以嚴格來說,小型匜鼎應該是弄器,同時兼具一定的實用價值。
依據(jù)青銅匜鼎形制和地域風格不同,可以分為九種類型。
上郭村類型A,以1975年上郭村M57(見圖2)、1989年上郭村M33(見圖7)和M7(見圖8)、上馬村M14(見圖13)、渾源李峪村東周墓(見圖18)為代表。整體為附耳,圜底,三蹄足,獸首管狀流,圓蓋動物形鈕,蓋面紋飾常見蟠龍紋。器身主體紋飾為竊曲紋、垂鱗紋、重環(huán)紋等。其中M33器型較為特殊,耳與口沿間各有兩小柱連接,與流對應的一端有一四目獸頭,獸耳高出沿面用以固定器蓋。底部有三角形陶范接縫痕,可見當時鑄造工藝。蓋底有四個小獸首,位于蓋周邊四個對應處,用以固定蓋和器口[3]。整器扣合嚴密,工藝細致。上郭村M7蓋面功用特別,蓋面有兩個立體猴形鈕,器蓋倒置
可當盤使用,蓋底與M33一致。上馬村M14平蓋鈕系一豎耳翹尾的小狗[4],使整體風格生動活潑可愛。渾源李峪村匜鼎器蓋鳳首形[5]。
上郭村類型B,以1975年上郭村M59(見圖3)和M51(見圖4)、仙人臺M5(見圖16)為代表。整體附耳,圜底(仙人臺M5底近平),三蹄足,一側(cè)有流,有蓋環(huán)鈕,蓋面流口處呈彎覆狀,以蓋流口(仙人臺M5蓋沿有一小舌,恰與流口相扣合[6]),主體紋飾為重環(huán)紋、垂鱗紋、鸞鳥紋、凸弦紋[7]。特殊之處在于蓋面口沿延伸包覆、扣合流口。
上郭村類型C,以1975年上郭村M46(見圖5)和M48(見圖6)、1989年上郭村M13(見圖9)和M27(見圖10)和M9(見圖11)和M2(見圖12)、小邾國M3(見圖17)為代表。整體附耳(小邾國M3為方穿立耳),球形腹,槽形流,無蓋,三蹄形足。主體紋飾有重環(huán)紋、垂鱗紋、環(huán)帶紋。其中,上郭村M13、M27、M9附耳與口沿間有小柱連接,三蹄足內(nèi)側(cè)有凹槽[8]。上郭村M9槽形流呈卷唇狀。小邾國M3內(nèi)底有銘文“倪慶作秦妊匜鼎,其永寶用”[9]。
上嶺村類型,以上村嶺M1704(見圖14)為代表,高8.5厘米,腹徑9.5厘米。流較短,盆腹,飾有竊曲紋、垂鱗紋[10]。
張家坡類型,以長安張家坡M152(見圖1)為代表。圓口,口上有一流嘴,沿上有長方形雙立耳,下腹傾垂,三柱狀足,鼎內(nèi)“井”字銘[11]。垂腹柱足,形態(tài)較生硬呆板。
臨沂中洽溝有鋬式類型,以中洽溝M1(見圖15)為代表。圓腹,環(huán)形立耳,獸頭流,龍形鋬,三蹄形足,腹飾顧首龍紋。另有沂水李家莊春秋早期墓、莒南中劉山村北2號墓與中洽溝M1形制相近,各出土1件[12]。三件均有鋬,山西地區(qū)未見有鋬式,應是東夷本地特色。
輝縣琉璃閣甲墓類型,以琉璃閣甲墓(見圖19)為代表,子母口,原或有蓋,口部有流,附耳外折,深腹圜底,三細蹄足[13]。特點在于一改以前短蹄足,變?yōu)榧毺阕恪:幽陷x縣琉璃閣在戰(zhàn)國時期屬于魏國貴族家族墓。韓趙魏三家分晉,繼承晉式風格的前提下已有所演變。
曾侯乙墓提梁式類型,以曾侯乙墓(見圖20)為代表。器型較大,通高40、口長50.2、口寬44.4、腹深16.4厘米。器身如匜,流作半圓形,上有鏤孔蓋,平底,三瘦長蹄足。腹部有對稱的兩對耳鈕,每對耳鈕上套有一提鏈,鏈的末端一提環(huán)。紋飾有蟠龍紋、三角紋和圓渦紋[14]。鏤空器蓋明顯帶有楚式風格,提梁更具實用性。
壽縣李三孤堆類型,以李三孤堆楚墓(見圖21)為代表,體形高大,高59.7厘米,口徑60.5厘米。附耳,長流,平底,三長蹄足。紋飾有凸弦紋、獸首紋??谘赝獗谟秀懳?2字:“楚王酓(熊)肯作鑄釶鼎以共歲嘗?!保?5]戰(zhàn)國時期匜鼎足部變細長,不同于西周春秋類型,同時是目前看到的匜鼎自銘器。
1.小型器的出現(xiàn)體現(xiàn)了西周社會結(jié)構(gòu)和意識形態(tài)的新變化。西周末年王室衰微,平王東遷后,周王室管轄的范圍已很有限,開啟禮崩樂壞、春秋爭霸、戰(zhàn)國稱雄、百家爭鳴的社會大變革時代。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周人思想意識從最初的崇拜祖先上天,到強調(diào)人的主體地位[16]。青銅器自然從禮樂重器向輕便實用的生活用器轉(zhuǎn)化。
2.小型器體現(xiàn)晉式青銅器鑄造工藝的發(fā)達。晉式匜鼎造型精致、小巧玲瓏,體現(xiàn)這個階段晉國經(jīng)濟實力雄厚和技術(shù)水平高超,其中鼎設(shè)附耳的鑄造工藝體現(xiàn)生產(chǎn)力的進步。研究顯示鼎設(shè)附耳是西周晚期的流行做法,雙耳由鼎上腹兩側(cè)折直上伸,在耳內(nèi)側(cè)與器口設(shè)置兩個或多個小柱相連,附耳從器表外垂直方向外凸,較立耳難度加大。上郭村M13、M27、M9、M33附耳就采取這種工藝。上郭村M33球形腹底部有三角形陶范接縫痕,說明制模只制作1/3,且模兩邊為120度夾角,用此模翻制出三塊范,對合后即是一個360度的圓形鼎空腔[17]。
3.小型器極具山西地域特色,體現(xiàn)了用途的特殊性和地域文化的交往與影響。匜鼎雖然在山東、陜西、湖北、河南、安徽偶有所見,但是晉南出土最多。有研究認為不論作為禮器,還是作為平常用具,這種器物在上郭村大量出土,應當和墓主人所屬的族群有關(guān)系,或者是帶有某種民族特色的日常用具,也可能是受到少數(shù)民族影響或者墓主人本身就是外來民族[18]。筆者贊同此種觀點。因為西周分封制授民、授疆土。晉國實行的“啟以夏政、戎以疆索”的治國方針正是應對古唐國民族眾多的情況,像在晉國疆域內(nèi)就有大量戎狄存在,逐漸成為晉國臣民的一部分。由于這樣的小型器多出土于女性墓葬,如東江小邾國M3從銅方奩內(nèi)置玉飾和墓葬位置判斷墓主應是邾君慶之妻秦妊[19];長清仙人臺M5經(jīng)初步鑒定,墓主人為士一級貴族成年女性[20]。所以這些小型器可能是貴族女性較喜愛的用具。另外對應墓葬所屬國別,在燕國、魏國、偃姓群舒地區(qū)、虢國、楚國、小邾國、莒國、曾國都出土了匜鼎,表明晉國和晉式青銅器風格對各諸侯國的影響及相互之間的交往。
4.上郭村匜鼎的墓主是什么級別的人。對比于虢國M1704屬于春秋早期中型墓葬。出土匜鼎最多的山西上郭村位于聞喜,聞喜縣被考證認為是春秋晉國的曲沃邑。晉國歷史上曲沃桓叔代翼,晉國的政治中心當以曲沃為重。從考古發(fā)掘簡報看,1989年上郭村出土匜鼎的墓葬都是一棺一?。ㄆ渲幸蛔槐I,只有一棺),出土伴隨物有陶器鬲、玉器、貝類等飾品,M7還出土了銅器六輪小車,M33出土銅器匜、盆、魚等。隨葬品相對較少,總體看規(guī)格都不高[21],所以,墓主應是士一級貴族階級。
1.張家坡M152
2.1975年聞喜上郭村M57
3.1975年上郭村M59
4.1975年上郭村M51
5.1975年上郭村M46
6.1975年上郭村M48
7.1989年上郭村M33
8.1989年上郭村M7
9.1989年上郭村M13
10.1989年上郭村M27
11.1989年上郭村M9
12.1989年上郭村M2
13.上馬村M14
14.上嶺村虢國M1704
15.臨沂中洽溝M1
16.仙人臺M5
17.小邾國M3
18.渾源李峪村東周墓
19.輝縣琉璃閣甲墓
20.曾侯乙墓
21.壽縣李三孤堆楚墓
(圖片整理于發(fā)掘簡報和參考文獻)
[1]高西省.論梁帶村發(fā)現(xiàn)春秋時期青銅鍑形器.中國歷史文物,2010(6).
[2]陳寶娟.晉系彝器自名資料.金田,2012(10).
[3][8][21]張崇寧執(zhí)筆.聞喜縣上郭村1989年發(fā)掘簡報.《三晉考古》(第一輯).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
[4]王克林.山西侯馬上馬村東周墓葬.考古,1963(05).
[5]朱鳳瀚.中國青銅器綜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12.
[6][20]方輝等.長清仙人臺五號墓發(fā)掘簡報.文物,1998 (05).
[7]朱華.聞喜上郭村古墓群試掘.《三晉考古》(第一輯).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
[9][11][12]張愛冰.犧首鼎的年代及相關(guān)問題.考古,2015(01).
[10][14]陰玲玲.兩周青銅匜研究.陜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13]楊文勝.輝縣琉璃閣甲乙墓出土青銅禮器研究.收藏家,2009(10).
[15]馬起來.穿越歷史透視國之重禮——安徽出土藏禮于器的系列青銅鼎賞析.東方收藏,2011(04).
[16]李慧琳.淺談西周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演變.和田師范??茖W校學報,2008,第28卷(3).
[17]張昌平,等.朱利思·艾伯哈特收藏的中國古代青銅禮器.南方文物,2013(04).
[18]張童心.梁帶村里發(fā)現(xiàn)的微型青銅器.大眾考古,2014(09).
[19]李光雨,等.棗莊東江小邾國貴族墓地發(fā)掘的意義及相關(guān)問題.東岳論叢,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