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燕
南京科技職業(yè)學院 江蘇南京 210048
高職院校微課教學的理論探析
吳燕
南京科技職業(yè)學院 江蘇南京 210048
目前微課教學的新型教學模式已經在國內外開始廣泛流行,文章主要結合了掌握學習理論、建構主義教學論和教育平等原則對微課教學的理論基礎進行了深入探析。
微課教學;掌握學習理論;建構主義教學論;教育平等原則
目前,關于微課教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微課的概念與特征、設計與開發(fā)以及應用模式的探究等幾個方面。筆者認為,要在高職院校推進微課教學的實踐與應用首先需要明確微課教學的教育理念,深入探究微課教學的理論基礎。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教育家本杰明·布魯姆最早提出的“因材施教”的課堂應用和“掌握學習”理論對于明確微課教學的教育理念具有非常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作為微課教學的改革先鋒,薩爾曼·可汗把微課應用于翻轉課堂的模式,在其代表作《翻轉課堂的可汗學院》一書中他就提到自己遵循的一個重要的教育理念——精熟教學法。精熟教學法是20世紀20年代卡爾頓沃什伯思在其溫內特卡計劃中所提倡的核心理念。這一理念首先堅信“只要教學條件能夠滿足學生的需要,所有學生都能掌握知識,任何學生都不會掉隊或成績不佳。其次,在精熟教學法中,每節(jié)課并不是按照時間來劃分的,而是根據理解程度和成績來確定的?!盵1]本杰明·布魯姆于1960年對精熟教學法做了些許改變,提出了反饋在教育過程中的重要意義,并提出了“掌握學習”的概念。實質上,掌握學習只是對精熟教學法的沿襲與超越。喬納森·伯爾曼和亞倫·薩姆斯也聲明翻轉課堂模式并非源自新的教育和學習理論,其采用的仍然是為廣大教師所熟悉的掌握教學法。[2]
在微課教學的模式中,由學生居于學習的主體地位,在明確基本學習任務的前提下,他們可以自定學習進程、學習地點、學習時間,甚至可以自主學習其他更多的知識技能。采用自主學習的方式,每個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進度和學習方法,如果掌握了一個知識點,就可以進入下一個知識點的學習;如果沒有完全掌握,則可以反復學習、練習,或者在微課教學的網絡平臺和課堂教學中與教師、同學進行互動學習,有針對性地解決自己的學習困惑。同時,這種通過微課教學的自主學習方式也有利于學生輕松獲得和分享所需的教學資源,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也不限于某個特定的教師,通過微課教學的網絡平臺多維度地理解和掌握系統(tǒng)知識,更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加學習信心、培養(yǎng)求知欲。
建構主義者認為學生不是被動地通過教師的傳授來獲得知識,而是主動地在原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建構新的知識經驗。在基于建構主義的教學范式中,關鍵是學生自主進行知識的構建,不僅學習本專業(yè)的相關知識,而且培養(yǎng)在職業(yè)環(huán)境中自主更新知識和技術的習慣與能力,以適應知識社會和知識經濟的發(fā)展。[3]可見,建構主義教學理論仍然是把學生置于學習的主體地位,同時把教師定義為學生意義建構活動的指導者、幫助者以及促進者。
標準化的課堂教學模式下,教師沒有足夠的條件對每個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輔導,而學生也無法和教師之間展開足夠的互動。微課教學則顛覆了標準化的教學模式,倡導學生通過開放且具有創(chuàng)造力的方式來理解知識。通過微課教學的網絡平臺,學生能夠掌握基礎的理論知識并及時查知自己的問題所在,及時獲取資源來復習和鞏固知識,而教師也能夠得到及時地教學反饋,詳細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通過網絡平臺或課堂互動來幫助學生解決困惑、挖掘潛能、促進思考,從而更好地構建新的知識技能。只有利用信息技術簡化教師在課堂上對于基礎概念和理論的教學過程,教師才能有更多的時間與學生展開更多面對面的直接交流和互動,更好地扮演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幫助者、促進者的角色。
教育平等的終極原則是:人即目的,教育不能把人當手段當工具,人人居于平等的地位而有同等的機會。但這種平等不能是機械式的,社會的進步有待于不同的人發(fā)揮不同的潛能。教育平等的一方面包含使每個人依其潛能獲得最佳的發(fā)展,另一方面則要求這種差別性的安排必須使社會上處于最不利地位的人的利益得到保證。[4]事實上,長期以來由于經濟上的不平等和貧富的兩極分化,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方式并不能很好地解決教育平等的問題。而微課教學能很好地彌補教學資源上的差異:一方面,能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創(chuàng)造更為公平的競爭環(huán)境;另一方面,教師在課堂授課時也可以借助優(yōu)秀的網絡微課教學資源,提升自己的教學效果。一些先行者的教師,已經敏銳地意識到互聯(lián)網給教育領域帶來的重大影響。這些優(yōu)秀的教師經過精心地設計和制作,將微課資源包括自己的教學課件、授課視頻等教學材料上傳到網絡,學生通過網絡就可以獲取這些資源,按照自己的需求和學習興趣進行自主學習。學生無需另外支付高昂的費用就可以享受更多更好的教育資源,不受時間、地域以及身份的限制。同時這些教師的影響力也在不斷擴大,知名度不斷提升,學術影響力也得到了擴散。
此外,基于微課教學的自主學習方式,能夠排除制度化造成的不平等因素,非常適用于成人教育,也更加符合終身教育的理念。毫無疑問,人具有終身學習的能力。站在教育平等的角度,終身教育也是實現(xiàn)教育平等的制度基礎。如果學生能夠掌握這種自主學習方式,那么即使完成學業(yè),也可以繼續(xù)利用微課等公共教育資源獲得良好的成長和發(fā)展。
[1](美)薩爾曼·可汗.翻轉課堂的可汗學院:互聯(lián)時代的教育革命[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5
[2]蔡歡歡.段作章,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理論探析[J].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14(6)
[3]于偉,基于建構主義理論的動態(tài)職業(yè)能力培養(yǎng)[J].科技創(chuàng)業(yè),2014(9)
[4]袁振國.當代教育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0.5
吳燕,出生日期:1982.8,工作單位:南京科技職業(yè)學院社會科學部,學位學歷:碩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學(國防教育),職稱: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