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龍章
民意的作用有多大
文_龍章
據《中國紀檢監(jiān)察報》報道,蘇榮離開江西之前,作為省委書記,他在省里的兩次重要選舉中排名都是倒數,這是中央巡視組在個別談話中得到的重要線索。干部群眾對蘇榮意見大、反映強烈的原因是什么?為了搞清楚這個問題,中央巡視組展開了調查,進而發(fā)現(xiàn)了蘇榮的貪腐問題。
巡視組之所以能發(fā)現(xiàn)問題,不是他們“武藝”有多高超,而是他們樂于問政于民且較起了真。這說明了民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衡量官員的好壞,所謂“知政失者在草野”。然而,“民意”這個詞我們雖然經常看到,卻時常忽視其所起的作用,甚至常常遭到吐槽。有關部門通過民意調查,或多或少能夠了解人民的一些意愿,為自己的施政提供依據;而在民主政治制度設計中,很多重大事項往往需要獲得決策機構多數人的通過方有效力,這既可以說是少數服從多數,也可以說是遵從民意。
因此,在民主制度相對成熟的地方,民意能對掌權者形成約束,可以倒逼他們遵從民意,萬不可肆意妄為?,F(xiàn)在不少國家對其執(zhí)政領導人進行民意調查,一定程度上可以讓他們了解自己執(zhí)政中的得與失,進而對自己的執(zhí)政方式有所調整。有時候,為了給民眾一個交代,一些官員不得不引咎辭職,可見民意作用之大。巡視組能夠發(fā)現(xiàn)蘇榮的腐敗,也是借助了民意的力量。
不過,在民主制度尚不完善時,民意有時只會成為陪襯。民國第一屆國會選舉第一個正式總統(tǒng)便是這樣。當時,袁世凱已經打垮了國民黨的武裝反抗,勢力達到了頂峰。國會中,雖然國民黨議員近半數,但基本上是安分守己之輩,心里早就對袁世凱服軟了,竟然同意將國會的程序改變——按常規(guī),國會應該先制定一部憲法,后選總統(tǒng)。但袁世凱為了早點登上正式大總統(tǒng)的寶座,非要先選總統(tǒng)后制定憲法。
此后選舉的諸多事宜都是按照袁世凱的意愿進行,不過即使如此,袁世凱對能否當選總統(tǒng)還是心里沒底。于是,他想到了一個辦法。1913年10月6日這天早上,國會外面來了一大群人,把國會大樓圍得水泄不通。來的人號稱“公民團”,其實就是換了便裝的軍警?!肮駡F”的人數,據說有幾千或上萬。人雖多,但大家嚷出來的卻是一樣的話,那就是:如果今天之內議會不將國民期望的總統(tǒng)選出來,就別打算離開國會半步。就這樣,在“公民團”的重重包圍中,議員們開始投票選總統(tǒng):第一輪,袁世凱票數沒有達到法定的四分之三,第二輪還是如此,不得已要投第三輪。這時候,天色已晚,議員們一天滴水未進,饑餓難忍,最后實在撐不住了,就把袁世凱選成了總統(tǒng)。
這樣的選舉顯然不是民心所向,而是權力戰(zhàn)勝了規(guī)則,權力綁架了民意。正如學者劉瑜所言:“鑒定民意的真?zhèn)?,標準不在于民眾選擇的那一刻是不是真誠,而在于他們在形成意見時討論是否自由、觀念可否多元、信息是否充分?!贝舜芜x舉中,議員們的討論顯然是不自由的。在這種情況下,民眾只會成為“無聊的龍?zhí)住薄盁o奈的看客”。民意的作用幾乎為零。
我國實行的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很多民意訴求可以通過此項制度得以實現(xiàn),然而,在一些地方和部門,民意的作用還遠遠沒有發(fā)揮,難以形成有效的監(jiān)督。就說蘇榮,其腐敗問題存在不是一天兩天,民憤極大,但直到被巡視才查處;再說在干部考察中使用的民主測評,有些時候成了走過場,很難充分反映民意,最終為一些官員邊腐邊升推波助瀾。這里面涉及的問題當然很多,比如參評人員有畏懼,怕得罪人,不敢說真話;被提拔之人已經內定,不如做個順水人情;民主測評的方法不科學等。一些小范圍的民主測評尚且如此不給力,更不用說普通民眾的監(jiān)督力了。
所以,我們設計的一系列監(jiān)督制度,很多時候并不盡如人意,歸根到底是民意表達的空間和自由度不夠。這不僅是設計一項民主測評或選舉制度就可了事,還需要很多配套措施保證干部、群眾能表達、敢表達,而且知道這種表達能起作用,這樣民意才能發(fā)揮作用。否則,即使一些事看起來是民意使然,這種民意也往往是不太靠譜的,并且容易被人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