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蘭州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甘肅 蘭州 730020)
淺析鴻山越墓邱承墩玉器的分類與意義
(蘭州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甘肅 蘭州 730020)
本文以介紹鴻山越國墓中的邱承墩墓葬出土的玉器,用玉器的不同形態(tài)以及古人用玉的思想來闡述越國人用玉的態(tài)度和用玉的禮制。以邱承墩墓葬出土玉器來說明越國人的等級制度以及身份象征的意義。
邱承墩;玉器;越國;墓葬
邱承墩出土的玉器可分為兩大類,禮玉與葬玉。
自西周時期,周禮中對用玉的范圍、用途、規(guī)定都有明確的說明,規(guī)范用玉能更好的維護宗法分封制度、防止僭越行為。禮玉就在這種歷史背景以及政體的需要下產(chǎn)生的。邱承墩墓葬的禮玉出土占了很大部分,其中有龍形璜、龍鳳璜、云紋璜、雙龍首璜、龍首璜、云紋觿、蟠螭紋璧形佩、螭鳳紋璧形佩、谷紋環(huán)形佩、絞絲紋環(huán)形佩、出郭龍紋璧形佩、雙龍管形佩、云紋削形佩、獸面紋韘形佩、兔形佩、鳳形佩、神獸紋管、乳丁紋管、云紋璧形佩;在這些玉器中,還能更細的來說明其屬性,例如,璜形佩、觿形佩、璧形佩是為了來證明身份等級而佩戴的;韘形佩、兔形佩、鳳形佩、紋管這些可能就只是為了裝飾前者或者在美的方面起到輔助作用而產(chǎn)生??偟膩碚f,這些玉器都是來迎合當時的等級制度以及防止出現(xiàn)僭越行為而出現(xiàn),這些玉器的組合就能說明一個人的生前身份地位和等級。禮玉對于維護權(quán)貴的這些愿望起了很大的作用,促使在越國墓葬中出現(xiàn)了大量的禮玉。
葬玉顧名思義就是專門用來陪葬的玉器。古人認為,玉質(zhì)地冰涼,人去世之后不僅可以用玉來很好的保存尸體,還能讓靈魂存世,玉器玉覆面的出現(xiàn)就符合古人的心理。在邱承墩墓葬中最為典型的葬玉就是玉覆面,此外還有帶鉤、劍格、劍首等。其中帶鉤屬于是裝飾類葬玉,劍格與劍首是木質(zhì)或者竹質(zhì)的短劍的劍飾,出土時劍的部位已經(jīng)不存在了,這種劍飾在墓葬中也主要用于陪葬。
邱承墩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禮玉,其意義就是一種身份與等級的體現(xiàn)。首先是玉璧,即璧是一種圓板形、片狀、中部有孔的玉器?!墩f文解字》解釋璧“瑞玉圓也。瑞,以玉為信也?!庇耔档挠猛敬笾掠校骸凹漓攵Y天”、“巫覡祭師的用器”、“男性持用”、“官階等級象征”、“權(quán)力象征”、“化兇為吉的祥物”等等。邱承墩墓葬中出土的璧有,蟠螭紋璧、螭鳳紋璧、出郭龍紋璧以及谷紋、絞絲紋環(huán)形佩,這些出土的玉璧都能反應越國時期在用玉方面的一個縮影在結(jié)合玉璜及其他的配飾來說明用玉的等級。其次是玉璜,《說文解字》云:“璜半璧也。”《周禮·春官·大宗伯》鄭玄注:“半璧曰璜,象冬閉璜?!钡壳鞍l(fā)現(xiàn)的璜大部分為一圓弧狀,還不及半璧之說,還有在邱承墩墓葬中有龍形璜,其造型為“S”形龍形璜,以此可以說明越國時期的玉器發(fā)展已經(jīng)超越前期,人們在造型意識上有了很大的改變,除了這種“S”形龍形璜以外,其他璜都是半弧形以龍首或雙龍首的形式出現(xiàn),這種特殊器形的出現(xiàn)可能就是為了迎合貴族中出現(xiàn)的“復禮”現(xiàn)象,以此來明確等級身份,這種變化符合越國當時的歷史背景。根據(jù)其它文獻資料來判斷,鴻山越墓主要是越國初期墓葬,越國初期由于戰(zhàn)爭剛剛結(jié)束,人民生活開始安定,對于物質(zhì)的追求已趨于穩(wěn)定,但精神的事物還在變化中,貴族士大夫為了更好的維護好自己的地位,需要更多的制度來符合他們的利益,由此禮器、樂器又開始興盛,從邱承墩出土的仿青銅器的青瓷樂器以及玉器、陶器都能很好的證明這一點。邱承墩墓葬玉器的出土,為現(xiàn)在研究越國等級制度以及貴族中出現(xiàn)的復禮現(xiàn)象都提供了有利的條件,邱承墩墓葬出土的玉器在組合方面有五環(huán)一管與五璜一觿的這種身份等級體現(xiàn)的象征,為越國早期墓葬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在中期、晚期的越國墓葬中也有相似的地方,這一特點為證明墓葬為越國墓葬提供了證據(jù)。
(一)玉為身份地位的象征
玉器自古代就被達官貴族所喜愛,從作為祭祀神靈的禮器到以佩戴而顯示身份的象征物到陪伴死者的明器,玉一直處于一種尊貴的地位。古代用玉會將玉的選材及雕刻都放在等級觀念下進行。對于越國墓而言,隨葬龍蛇合體玉璜的墓葬一般都為皇室墓葬,而后有龍形玉璜之類的墓葬為士大夫墓葬,在生前應該處于很高的地位的人才可能享用這種待遇。
(二)玉為道德的象征
許慎在《說文解字·玉部》認為“玉,石之美者,有五德。”由此也有了“君子比德于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的說法。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越國貿(mào)易繁榮,玉料豐富,人們將用玉的觀念和內(nèi)心的想法聯(lián)系到一起,對玉也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從而又提升玉器在禮制建設、道德建設中的作用,由此就產(chǎn)生了“玉德論”。有些學者借孔子之言從《禮記·聘義》來說明,玉器具有的是一種品德,即仁、義、禮、智、樂、忠、信、天、地、德、道。
(三)玉為人神交往的載體
在原始社會中,人們有著“萬物有靈”的自然崇拜,人們認為玉是天地的結(jié)晶,吸收天地之精華,具有神力。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對于“靈”字下面的“巫”的解釋就是“巫以玉通神”,這點就可以看出,玉在古代是人與神之間的載體,要通過玉才可以與神交往,所以玉在祭祀之時是不可或缺的。這就說明了古代玉器的價值體現(xiàn),玉的存在一直就是為了統(tǒng)治階級的需要,從最初的用玉來祭祀,而后用玉來劃分身份及等級,再到用玉來做裝飾,它被認作高層次文化的載體,賦予了深層的文化內(nèi)涵,比起其它器物具有不可替代的優(yōu)越性。
[1]南京博物院、江蘇省考古研究所、無錫市錫山區(qū)文物管理委員會:《鴻山越墓發(fā)掘報告》,文物出版社2007年。
[2]張正明、邵學海:《長江流域古代美術(shù)》,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周南泉:《論中國古代的玉璧——古玉研究之二》,《故宮博物院院刊》1991,1:87.
[4]夏鼐:《有關安陽殷墟玉器的幾個問題》,《中國文化叢書》,紫禁出版社,2004年版
[5]張敏:《越國玉器的等級研究》,《東南文化》,201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