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 然
(重慶市北碚中醫(yī)院外二科,重慶 400700)
通腑行氣湯治療腹部術后腸脹氣30例觀察
龐 然
(重慶市北碚中醫(yī)院外二科,重慶 400700)
目的:觀察通腑行氣湯治療腹部術后腸脹氣的臨床療效。方法:60例隨機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兩組均用常規(guī)胃腸減壓治療,觀察組加用通腑行氣湯(自擬)治療。結果:總有效率觀察組96.7%,對照組70.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腸鳴音恢復時間與首次肛門排氣時間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兩組均未見明顯不良反應。結論:通腑行氣湯能有效改善腹部術后腸脹氣臨床癥狀。
腹部術后;腸脹氣;通腑行氣湯
膽管切開、闌尾切除等腹部手術后患者經(jīng)常出現(xiàn)腸脹氣,以腹脹為主要表現(xiàn),嚴重者伴有局部出血、滲出,容易發(fā)展為腸粘連或梗阻,因此積極處理術后腸脹氣非常重要[1]。我們自擬通腑行氣湯治療腹部術后腸脹氣取得較好療效,報道如下。
共60例,均為我院2011年3月至2013年12月住院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對照組男20例,女10例;年齡40~64歲,平均(56±2.1)歲;膽總管切開取石手術12例,膽囊切除手術10例,闌尾切除手術8例。治療組男18例,女12例;年齡39~62歲,平均(57±1.7)歲;膽總管切開取石手術13例,膽囊切除手術10例,闌尾切除手術7例。兩組性別、年齡等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黃家駟《外科學》。腹脹癥狀明顯,無陣發(fā)性絞痛發(fā)生,沒有排氣排便,腸鳴音減弱或消失。中醫(yī)辨證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腹部脹滿脹痛或自覺有氣在腹內竄行,腹部膨隆,無排氣排便,腹部無壓痛,腹皮柔軟,舌質淡苔薄白或薄膩,脈弦。證為氣滯證。
兩組均用常規(guī)胃腸減壓治療。觀察組加用通腑行氣湯。厚樸10g,枳實15g,大黃5g(后下),木香10g,白術15g,黨參10g,陳皮10g,砂仁5g(后下),甘草5g。兼寒濕加茯苓、干姜,若兼血瘀加桃仁、當歸。水煎2次,術后6 h開始服藥,1日2次,首次排氣后停藥。
顯效:12 h內肛門排氣,腹脹消失。有效:12~36 h內肛門排氣,無明顯腹脹。無效:超過36 h肛門未排氣,腹脹明顯。
兩組腸功能恢復情況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腸功能恢復情況比較 例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期間均未出現(xiàn)明顯不良反應。
腸脹氣是腹部手術的常見并發(fā)癥,其原因涉及手術操作、患者心理、術后護理等。目前常用藥物為新斯的明,其可通過促進胃腸平滑肌蠕動緩解腸脹氣,但副作用明顯。肛管排氣、胃腸減壓、松節(jié)油熱敷腹部等方法亦可一定程度上緩解腸脹氣癥狀,但起效較慢且療效不持久。
術后腸脹氣屬中醫(yī) “腹脹”范疇。腸為傳化之腑,司飲食之傳化,其特點為傳化物而不藏,實而不滿,腸腑之氣機運行降而不升,動而不靜,以通為用。腹部手術如損傷腸腑,引起腸腑氣機失調,導致腸腑氣滯血瘀,痞結不通。另外,開腹手術易損傷三焦之氣及脾胃運化功能。治療當通腑行氣,健脾和胃。通腑行氣湯。方中小承氣湯(厚樸、枳實、大黃)輕下熱結、消痞除滿;白術、黨參、陳皮以益氣健脾、溫中和胃,砂仁、木香行氣止痛,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行氣健脾、通腑導滯之功?,F(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厚樸中厚樸酚可有效抑制胃酸分泌過多,有抗菌、鎮(zhèn)痛等作用;枳殼可提高小腸平滑肌位相性收縮功能,并對乙酰膽堿和組胺所致腸管收縮有明顯拮抗作用[2]。木香可刺激胃黏膜腸嗜鉻細胞(EC),產(chǎn)生內源性胃動素從而加速胃排空,使腸蠕動幅度和肌張力顯著增加,并可拮抗乙酰膽堿、組胺及氯化鋇所導致的腸痙攣[3]。大黃主要成分番瀉葉A對腸道有刺激作用,可增強腸道張力和蠕動能力,減少腸道水分吸收。觀察表明,通腑行氣湯能明顯縮短腸鳴音恢復和肛門首次排氣時間,促進腸道功能恢復,消除腸脹氣。
[1] 唐莉莉,彭海燕. 術后腸脹氣的中醫(yī)藥防治概況[J]. 山西中醫(yī),2008,24(4):57-58.
[2] 傅厚豐,符敏,胡軍,等. 厚樸排氣合劑治療腔鏡膽囊切除術后腸脹氣50例臨床觀察[J]. 中國實用
醫(yī)藥,2013,8(2):126-127.
[3] 朱金照,冷恩仁,陳東風.木香對大鼠胃腸運動的影響及其機制探討[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脾胃雜志,2000, 8(4):236-238.
R255.956
B
1004-2814(2015)04-0280-02
2014-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