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王 蓉
一篇國外音樂雜志報道引發(fā)的反思與啟示
□ 文/王 蓉
2015年4月5日晚,美國老牌音樂雜志《滾石》表示,正式撤回2014年11月刊載的弗吉尼亞大學“校園輪奸案”失實報道,并公開道歉。這篇漏洞百出的報道令這本老牌雜志名譽受損,也再次證明堅持新聞報道客觀、公正、真實等基本原則的重要性,對弱勢群體的同情不應(yīng)違背這些原則。
滾石 失實報道 媒體責任
2014年 11月19日,《滾石》雜志刊登了題為《校園強奸:弗吉尼亞大學的野蠻襲擊和尋求正義》報道后,點擊率一時高達270萬,超過之前對任何一位名人報道的點擊率。
該報道稱,“2012年9月弗吉尼亞大學一位叫杰姬(為化名)的大一女生在參加校內(nèi)菲·卡帕·塞男生同學聯(lián)誼會時,被一名會員帶到樓上一間黑漆漆的房間里,隨后遭到七名男生暴力輪奸,整個過程持續(xù)長達三個小時”。①
然而,該案后續(xù)調(diào)查卻出現(xiàn)驚人逆轉(zhuǎn):菲·卡帕·塞男生同學會的律師表示,郵件往來以及同學會內(nèi)部委員會記錄均可證明,所謂案發(fā)當晚根本沒有任何聚會;當?shù)鼐皆诮?jīng)過長達四個月的調(diào)查后,也得出結(jié)論認為沒有任何證據(jù)顯示發(fā)生過報道所指稱的惡性事件。
2015年4月5日晚,《滾石》雜志總編輯威廉·達納正式撤回報道并向讀者、“所有受報道和后續(xù)影響損害的人士”②以及弗吉尼亞大學的管理人員和學生致歉;該校園強奸案報道的作者塞布麗娜·魯賓·厄德利也同時發(fā)布道歉聲明,并承認“在核實這篇報道真實性方面做得遠遠不夠”③。
事件發(fā)生后,《滾石》雜志特別邀請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就此次事件作出獨立調(diào)查。調(diào)查報告指出,“這是一篇本來可以避免的、失敗的報道”“《滾石》的報道從記者、編輯、主管及核查等多個層面均出現(xiàn)系統(tǒng)性失誤”。④
那么,這篇嚴重失實的報道是如何出爐的?對于堅守新聞?wù)鎸嵭栽瓌t,又提供了哪些反思和啟示?
這篇報道從記者采訪到編輯簽發(fā)整個過程中,有很多機會避免新聞失實;但由于對新聞?wù)鎸嵭栽瓌t的忽視,導(dǎo)致該報道一步步走向嚴重失實。
1.記者采訪環(huán)節(jié)
塞布麗娜·魯賓·厄德利從2008年起就開始在《滾石》工作,擅長犯罪事件報道,曾經(jīng)報道過軍隊里的性侵事件。執(zhí)行總編達納對她評價很高,認為她是一位“考慮周到的、要求極度精確”的記者。⑤這樣一位有經(jīng)驗的記者為什么會犯如此驚人的錯誤呢?
縱觀整個采訪過程,從2014年7月到10月,厄德利對當事人杰姬的采訪超過七次,但她對強奸事件中的關(guān)鍵證人卻沒有做任何核實確認工作,甚至對于當天晚上學生會是否有這樣的聯(lián)誼會,強奸事件的“主謀”——在學校游泳館做救生員同時也是學生會成員的“Drew”是否存在等基本事實都沒有查證。報道所有內(nèi)容都基于“受害者”杰姬的口述。
一開始采訪時,厄德利也曾因為杰姬對當晚事件諸多細節(jié)的描述過于逼真而有過懷疑。但是,記者對當事人的同情,再加上當事人的堅持和自信,以及對此類惡性事件的憤怒,使得厄德利選擇暫時相信杰姬。
在隨后采訪中,厄德利想知道事件主謀的名字。但是杰姬以內(nèi)心恐懼為由拒絕告知,并在接下來幾周內(nèi)不接聽記者電話,也拒絕回復(fù)短信和郵件,使得厄德利和編輯等擔心她會中途放棄合作,使得整個報道流產(chǎn)。這種心理讓厄德利逐漸放棄公正、客觀原則,一味遷就當事人,不僅選擇用假名“Drew”代替案件關(guān)鍵人物的名字,還承諾以后也不探究其真實姓名,從而換取杰姬對采訪的配合。這也為失實報道埋下禍根。
厄德利和主編均認為他們是為避免當事人受到傷害而屈從她的意愿造成失實。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整個報道中媒體記者沒有遵循新聞報道的核實原則。厄德利沒有去核實杰姬所口述的“事實”。如果做了核實工作,厄德利也就能及時發(fā)現(xiàn)謊言。
厄德利不僅沒有向當事人核實,也沒能在對學校相關(guān)人員和學生會負責人的采訪中進行核實。厄德利只是模糊地問他們對此事件的態(tài)度和看法。學校和學生會以為只是對九月中旬另外一次校園性侵事件的報道,因此簡單發(fā)表了看法。當然,厄德利擔心對方在知道情況后會阻止報道或者想辦法逃脫責任。這種考慮雖有一定道理,但也使得編輯部又一次與真實真相擦肩而過。
更讓人詫異的是,作為專業(yè)記者,厄德利完全可以核實事件中其他細節(jié),哪怕是打個電話詢問學生聯(lián)誼會是否有符合杰姬所描述的人,或者從社交媒體查看當天晚上是否有學生會組織聚會等等,但厄德利都以工作太忙為理由,稱沒有足夠的時間去核實。
毋庸置疑,厄德利對新聞報道基本原則的背離是造成此次失實報道的主要原因。
2.編輯和審查環(huán)節(jié)
塞恩·伍德是厄德利的編輯,也積累了多年的編輯經(jīng)驗。當厄德利抱怨找杰姬的三個朋友已經(jīng)筋疲力盡,而她還要應(yīng)付更多事情時,伍德同意她不去找三個重要證人。隨后,他同意用假名來替代強奸案“主謀”的名字,而這恰恰掩蓋了事實不清楚的漏洞。
再看看《滾石》雜志發(fā)行人溫納。他說,在報道刊發(fā)前,他通常只會讀一半故事。當他看到厄德利的報道時,感到這個案子“太有挑戰(zhàn)性了,太刺激了,真是一篇了不起的報道”⑥,卻把編輯監(jiān)督責任推給編輯部主任(managing editor)威爾。
在這最后一道把關(guān)環(huán)節(jié)上,威爾也沒有發(fā)現(xiàn)問題并進行校正,甚至都不知道厄德利連直接證人(杰姬的三個朋友)和強奸事件“主謀”Drew都沒有聯(lián)系過,就杜撰了他們之間的詳細對話。正如她自己所檢討的,“我應(yīng)該負責”⑦。
正是從記者、編輯、出版人直至編輯部主任的疏忽和不負責任,造成了該報道的嚴重失實。這不僅是記者個人的失職,也是整個新聞機構(gòu)報道把關(guān)流程的失靈。
《滾石》報道的初衷是要調(diào)查美國大學如何應(yīng)對校園性侵暴力事件,喚起社會對這一議題的關(guān)注,但結(jié)果卻事與愿違。而這一報道暴露出來的問題,更值得專業(yè)新聞媒體引以為戒。
1.盡量避免在新聞報道中使用假名。
一般來說,在新聞報道中不鼓勵用假名。假名可以用于小說等其他文學作品中,但新聞報道要遵循真實客觀原則,應(yīng)該盡量少用甚至不用假名。退一步講,使用新聞人物的真實姓名,也是確認此人是否真實存在的方法之一。如果厄德利遵循了這樣的方法,她就會在核實中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從而避免這一嚴重失誤。
2.在報道中堅持公正原則。報道中凡是出現(xiàn)有損被報道者名譽的表述,都應(yīng)盡可能向?qū)Ψ角笞C核實。尤其不能聽信一面之詞,而要有旁證,因為孤證不立。當杰姬告訴記者,案發(fā)當晚她就把發(fā)生的事情告訴了三個朋友,也就表明需要通過這三個朋友去核實。但隨后杰姬又說她的朋友們不愿意接受采訪,厄德利竟然也就此放棄。同樣,當報道中出現(xiàn)對學生會的負面報道時,厄德利和編輯部也錯失了與學生會核實細節(jié)的機會。只有秉持公正原則,才是對當事人負責的做法。
3.平衡對受害人的同情和對事實核實的需要。記者對強奸案中受害人的同情在人道主義層面顯然無可指責,心理學家也建議記者在采訪時應(yīng)該允許受害人自我選擇、有所保留。但這并不意味著記者就該放棄對細節(jié)的嚴密審查。因此,記者在采訪時應(yīng)該與受害人充分溝通和協(xié)商;如果受害人拒不接受,記者明智的做法是放棄采訪,而不能因為害怕失去新聞素材而被牽著鼻子走。
杰姬作為校園性侵案的“受害人”,因為捏造事實而成為人們眼中的騙子,使更多真正的受害人在維權(quán)路上走得更加艱難。厄德利作為調(diào)查此次事件的記者,疏于核查事實造成嚴重的工作失職。而《滾石》由于采編流程上的連連失誤,使得自身長期累積的名聲毀于一旦??偠灾瑹o論在什么情況下,媒體人都應(yīng)當堅守基本的新聞操作規(guī)范。
(作者是山西農(nóng)業(yè)大學文理學院副教授、密蘇里新聞學院訪問學者)
【注釋】
①“《滾石》為‘校園輪奸案’失實報道道歉撤回報道”,中國新聞網(wǎng),http://www.jxnews.com.cn . 2015.4.9.
②Sheila Coronel, Steve Coll, Derek Kravitz. Rolling Stone’s investigation: “ A Failure that was avoidable”, 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 2015.4.5.
③Sabrina Rwbin Erdely. Writer of Rolling Stone Rape Article, Statement. the New York Times. 2015.4.5.
④Sheila Coronel, Steve Coll, Derek Kravitz. Rolling Stone’s investigation: “ A Failure that was avoidable”, 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 2015.4.5.
⑤Charles M. Blow. Did Rolling Stone Hurt the Quest for Justice? The New York Times. 2015.4.7.
⑥Charles M. Blow. Did Rolling Stone Hurt the Quest for Justice? The New York Times. 2015.4.7.
⑦Sheila Coronel, Steve Coll, Derek Kravitz. How Columbia Jornalism school Conducted this Investigation. 2015.4.5.
編 輯 萬小廣 wxgpeter131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