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繡 女紅的藝術(shù)
10月20日,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在白金漢宮為來英國訪問的習近平主席和夫人彭麗媛舉行歡迎宴會。宴會后,伊麗莎白女王和習近平主席互換禮物,習主席贈送給女王一幅精美的蘇繡——女王夫婦肖像《歲月如歌》。蘇繡作為國禮,再次走向世界。
刺繡是針線在織物上繡制的各種裝飾圖案的總稱。刺繡,古代稱之為針繡,就是用繡針引彩線,將設(shè)計的花紋在紡織品上刺繡運針,以繡跡構(gòu)成花紋圖案的一種工藝,也是一種藝術(shù),在中國至少已有二三千年的歷史。刺繡門類繁多,其中蘇繡、湘繡、蜀繡和粵繡為中國的四大名繡。習主席贈給伊麗莎白女王的《歲月如歌》就是由蘇繡藝術(shù)家、“刺繡皇后”姚建萍創(chuàng)作。
我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農(nóng)業(yè)文明國家之一。在農(nóng)業(yè)社會中,“男耕女織”是一個小農(nóng)家庭衣食的主要來源和保證。所以,古時候的女子無論是大家閨秀,還是小家碧玉,都要從小就學習描花刺繡、紡紗織布、裁衣縫紉等活計。特別是到了明清時期,男人擇妻標準都以“德、言、容、工”來衡量,其中的“工”即指女子做刺繡等活計,也稱女紅。
古代中國雖說是個夫權(quán)社會,但“男耕女織”的傳統(tǒng)說明,女紅對于一個小農(nóng)家庭來說具有不可或缺的“半邊天”的作用。女紅與生活的密切關(guān)系以及它本身的藝術(shù)性,在古代文人墨客的作品中多有所反映。最膾炙人口的詩賦,莫過于唐代詩人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边@首詩描述了慈母為兒子縫衣納衫做女紅的畫面,也用來勉勵自己知恩圖報。
另一位唐代詩人胡令能的《詠繡障》也同樣令人難忘?!叭漳禾们盎ㄈ飲?,爭拈小筆上床描。繡成安向春園里,引得黃鶯下柳條?!崩C女的繡品如此精巧逼真,竟引逗得黃鶯飛下柳條,向著繡障中的花間飛來。詩人妙筆生輝,讓人拍案叫絕。
女紅在繪畫作品中也有反映,如唐代畫家張萱的《搗練圖》、河北井陘縣出土的金代墓室中的粉繪《搗練圖》,分別再現(xiàn)了宮廷和民間的女紅場景。
受工業(yè)化的影響,今天的刺繡與古時候的刺繡相比,已不完全一樣,但其文化內(nèi)涵和精髓未變。女紅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集觀賞價值和實用功能于一體。它既是日常生活的實用物品,又是極有價值的藝術(shù)品。
本期《刺繡千年文明的見證》將和你一起回望中國刺繡的千年歷史,領(lǐng)略女紅的藝術(shù)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