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貢問孔子曰:“今之人臣,孰為賢乎?”孔子曰:“齊有鮑叔,鄭有子皮a,則賢者矣。”子貢曰:“齊無管仲,鄭無子產乎b?”子曰:
“賜c,汝徒知其一,未知其二也。汝聞用力為賢乎?進賢為賢乎?”子貢曰:“進賢,賢哉!”子曰:“然。吾聞鮑叔達管仲,子皮達子產,未聞二子之達賢己之才者也。”(《孔子家語·賢君》)
注釋:
a 子皮:春秋時鄭國大夫,年邁將退職時,推薦子產代替自己。
b 子產:春秋時鄭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
c 賜:子貢復姓端木,名賜。
大意:
孔子的弟子子貢問孔子:“當今的大臣,誰最賢德?”孔子說:“齊國有個鮑叔牙,鄭國有個子皮,他們是賢人?!弊迂曊f:“難道齊國賢人中沒有管仲,鄭國賢人中沒有子產嗎?”孔子說:“賜啊,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你聽說過為國家效力算賢人呢,還是推薦賢人算賢人呢?”子貢說:“推薦賢才,算是賢人啊!”孔子說:“正是。我只聽說過鮑叔牙推薦了管仲使他顯達,子皮推薦了子產使他顯達,卻沒有聽說過管仲、子產這二位推薦什么賢人使他們顯達?!?/p>
【解讀】
管仲輔助齊桓公“九合諸侯”,使得“民到于今受其賜”;子產在鄭國主政,力排眾議,推行改革,備受擁戴。常理說,這樣出類拔萃的人物,自然是賢人中的賢人,但孔子教導子貢說,把管仲、子產推上關鍵位置的薦賢者——鮑叔牙和子皮,才是真正的大賢者。但這并不代表,孔子就輕視管仲和子產的能力與政績,恰恰相反,孔子論管仲時,由衷感慨“如其仁”,視子產為“古之遺愛”,對二人幾乎都打出了“最高分”,只是在這個語境中,孔子特別強調虛己薦賢的重
要性。
對人才的重視同樣體現(xiàn)在《論語》中。《論語·子路》記載:弟子仲弓曾向孔子請教政事,孔子說了一句非常有名的話:“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斌鹧院芏?,而“舉賢才”赫然在列。仲弓追問:怎樣才能發(fā)現(xiàn)賢才?孔子說:“舉爾所知。爾所不知,人其舍諸?”先把你已知的賢人提拔起來。有了這樣的示范作用,別人自然會幫你推薦你所不知道的賢才。——這就具有“方法論”的意義了。(張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