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孟君 劉進
(1.貴州師范學院;2.貴陽市第五職業(yè)學校 貴州貴陽 550018)
所謂課程評價是依據(jù)課程的實施可能性、有效性及其教育價值,做出價值判斷的證據(jù)的收集與提供的過程,它包含兩個方面:一是對教育過程的計劃與組織的判斷;二是對學生成績(學生的學習成果)的判斷。課程評價是教育領域中教師、教育管理工作者或有關人員經(jīng)常進行的一種特殊認識活動,其目的在于對課程做出各種決策,保證課程的有效性與合理性。課程評價可以對課程的合理性做出價值判斷,給課程決策者提供信息反饋,以便課程執(zhí)行者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做出適當?shù)目刂婆c調試。課程評價是課程實施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課程設計者可以利用課程評價來獲取信息,在下次課程開發(fā)、課程設計的過程中做出科學的決策。課程評價的功能也日益被人們所重視。
隨著教育系統(tǒng)的改變,作為子系統(tǒng)的體育也將隨著改變,但許多年來,在體育學范疇內,關于體育學科課程評價的研究成果甚少,筆者查閱了關于體育學科課程評價方向的論文和著作,研究成果甚少。隨著體育課程改革的實施,完整的新的評價體系應該應孕而生。
概念是反映對象的本質屬性的思維形式。人類在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上升過程中,把感知事物的共同本質特點抽象出來加以概括。體育學科是教育學科下的二級學科,因此,對于體育課程評價的許多指標是基本圍繞教育學科進行的。從文獻調查結果來看,并沒有體育課程評價專門的評價指標體系。
目前對于體育學科課程評價并沒有完整和統(tǒng)一的概念,而對于體育課程評價崔偉認為它是在一定價值觀的指導下,按照一定的標準,采用一定的方法和途徑對體育課程及其結果等有關問題的價值或特點作出判斷的過程[1]。李艷翎指出體育課程評價是通過系統(tǒng)的收集(體育)課程設計、(體育)課程組織實施的信息,依據(jù)一定的標準和方法對(體育)課程計劃、活動以及結果等有關問題的價值或特點做出判斷的過程[2]。筆者以體育學科課程評價為關鍵詞,通過CNKI等檢索工具進行了收索,并無相關研究。換之用體育課程評價作為關鍵詞檢索,發(fā)現(xiàn)很多研究主要是從體育教學、體育課程學生評價、體育學習、體育效果等方面進行定義和研究的,不同的學者在不同的論著中表達了對體育課程評價的理解。還有學者認為體育課程評價是在系統(tǒng)地、科學地全面收集、整理和處理、分析體育教育信息的基礎上,以一定的方法、途徑對體育課程的計劃、活動以及結果等有關問題的價值或特點做出判斷。
評價對象是課程評價的重點,明確評價對象才能正確地對體育課程進行評價。在體育課程評價概念中,將評價對象表述為“課程計劃、活動以及結果等有關問題”。潘雯雯在《對普通高校體育課程評價現(xiàn)狀研究及幾點建議》中指出:“重于課內體育技能,理論和身體素質的考核加強對學生體育態(tài)度、情感、價值觀的評價,將課外體育活動納入評價的范圍”[3]。姚蕾認為應該是“課程編制(內容選擇、組織、實施等)的評價;學生學業(yè)成績的評價;課程決策與管理成效的評價”[4]?!绑w育課程評價包括對學生的學習、教師的教學和課程建設等3方面進行評價”[5]。從前輩專家們的研究中不難發(fā)現(xiàn),體育課程評價主要集中在學生的評價、學習效果的評價上,在課程本身上并沒有過多的要求。因此,在評價對象上并沒有統(tǒng)一的研究成果和標準。
體育課程評價的方法較多:“送審法、會議法、面談法、問卷法、觀察法”[6];“量化評價法、質性評價法”[7];“內部評價和外部評價”[8];“兩個方面的有效結合:二是硬性指標(定量指標)與軟性指標(定性指標)相結合;一是終結性評價與過程評價相結合”[9];“體育課程評價要超越目標取向走向過程與主體取向的評價;體育課程評價主體要由單一的直線式走向多方互動;克服評價對象窄化現(xiàn)象、倡導評價對象的多元化;重視量化評價與質性評價的有機結合”[10]。從資料查閱來看,此方面的研究成果并不多,有借鑒國外的,國內的大部分泛泛而談,無法實際操作,導致目前用于體育課程評價的方法并不合適。因此,對于從事此方面研究的體育工作者來說是任重道遠。
課程評價的依據(jù)是課程標準。目前對于課程評價標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測量內容與教師教學內容的聯(lián)系;(2)測量次數(shù)或頻度的非偶然性;(3)課程教學的反饋以及測驗手段的調整。評價標準的確立應該朝向有利于增進學生身體、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運動興趣,培養(yǎng)終身體育的意識;有利于學生主體地位的確立。同時有的學者提出建立評價體系如“摒棄終結性評價,建構過程以評價為主,自我評價為輔的新型課程評價模式;建立‘121’課程目標體系加強課外鍛煉評價;建立學生個人檔案,體現(xiàn)學生個體差異性,對學生運動技能和素質進行縱向比較和評價;以終身體育為立足點,培養(yǎng)學生的體育觀”[11]。評價標準是是判斷體育課程價值的關鍵所在,而目前的研究在課程評價體系(標準)上并沒有完全清楚,在部分內容上出現(xiàn)重復,因此評價過程和結果也就出現(xiàn)了誤差,必須分清區(qū)別,才能構建更加明確的體育課程評價體系。
從評價指標來看,作為特殊學科的體育學科,不同于其他學科,主要是以技術實踐教學為主,從課程教學的整個結構來看,主要包括教學準備、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對于教學準備的評價主要是依據(jù)教案的編寫和課前的準備;對于教學過程的評價主要依據(jù)教學過程中教師精神狀態(tài)、學生學習興趣、教學組織、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xiàn)以及教師講解、示范、學生運動負荷的合理性等;對于教學效果的評價主要依據(jù)學生課堂中的參與度、師生關系的融洽度、課堂氣氛的活躍度等。
從評價人員來看,由于工作范圍和工作量大,因此,評價人員主要由學生、同行專家、教師自評和督導評價組成,根據(jù)權重分來合理分配各個部分的比例。
通過對目前該類研究的整理,發(fā)現(xiàn)以下方面應該引起以后研究專家的注意。
大部分的研究成果對于體育課程評價的概念并沒有達成共識。不同的專家從不同的角度進行研究和定義。為了更準確地對體育課程進行評價,關鍵的問題在于界定體育課程評價的概念,理解其內涵。
研究結果表明,目前體育課程評價的主要對象是在教師和學生身上,在課程本身上的研究較少。離開體育課程本身來談課程評價是不能充分反映課程評價本身的,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更多的是要關注體育課程本身的研究問題。
目前關于體育課程評價的方法較多,基本是各自成體系,各種評價方法之間沒有形成聯(lián)系。
通過文章的閱讀發(fā)現(xiàn),目前關于體育課程評價模式的研究成果基本沒有,這應該是我國體育課程評價不理想的主要原因之一。評價體系也是各門各派獨城體系,不利于體育課程評價的完善。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藥借鑒其他學科的評價模式來改進和完善體育課程評價模式,促進體育課程評價模式的發(fā)展。
課程質量是課程評價的一個重要方面。課程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課程效果,因此,對于課程質量的評價也是體育課程評價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目前關于體育課程質量的評價研究主要是在評價指標和評價人員方面。對于體育課程質量的評價基本依據(jù)其他學科評價指標進行,評價人員組成也有共性,只是在權重比例上稍有不同。根據(jù)體育學科的特殊性,選擇適合體育學科的評價指標,對于體育課程評價有較大的促進作用。
總之,由于課程評價的復雜性、廣泛性和多樣性,目前在體育學科課程評價方面的基礎理論研究成果較少。隨著我國基礎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在未來的體育課程評價研究中應加大力度、廣度和深度,注重基礎理論研究。
[1]崔偉.體育課程論[M].鄭州:黃河水利出版社,2005:114.
[2]李艷翎.體育課程論[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3]潘雯雯.對普通高校體育課程評價現(xiàn)狀研究及幾點建議[J].浙江體育科學,2005(2):65-66.
[4]姚蕾.對我國體育課程的諸方面思考[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1999(1):14-17.
[5]陳海.關于我國普通高校體育課程評價的幾點建議[J].浙江體育科學,2003(5):22-24.
[6]崔偉.體育課程論[M].鄭州:黃河水利出版社,2005:114.
[7]李艷翎.體育課程論[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8]劉志強,李侃,劉乘翔.關于我國學校體育課程系統(tǒng)評價的理論研究[J].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2003(1):30-32.
[9]潘晟,張宏成.建立高校新體育課程評價體系的思考[J],體育學刊,2003(6):74-76.
[10]陳湘文,李旭天.論我國體育課程評價的變革趨勢[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6(3):119-120.
[11]陶文建.對學校體育課程標準評價的認識與實踐[J].體育師友,2006(4):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