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信澤 ■海南珠江建筑設計院有限公司,海南 ???570125
伴隨著改革程度的不斷加深,我國已經(jīng)在諸多行業(yè)、領域取得相應的成績,而其中又以建筑行業(yè)的發(fā)展態(tài)勢最為良好。從當前來看,各大城市中高層建筑物不斷拔地而起。在設計高層建筑結構的過程中,平面布置應當切實考慮到規(guī)則性問題,如果使用平面不規(guī)則的設計方法,便會使平面剛度中心與質量中心不能處于相同的點上,所以在設計高層建筑結構的過程中應該重點考慮扭矩的問題。
某工程為一座集辦公樓、酒店為一體的綜合大廈,該建筑地下有2層,地上25 層,底部裙房4 層,總面積為45000m2,總高度97.8m,地下為車庫,首層則是酒店和商鋪,2 到4 層時酒店餐廳,5 到12 層為酒店客房,12 層以上為辦公樓。此大廈的特征是豎向功能變化多。與此同時,大樓為丙類建筑物,使用年限是50 年,抗震強度7 級,剪力墻和框架梁抗震等級2 級,框架柱抗震等級1 級,基礎設計甲級,應用強度大的預應力管樁,結構計算應用SATWE 軟件完成,下圖為調整之后結構裙房和標準層的平面示意圖。
圖1 調整后的結構裙房和標準層平面示意圖
大樓平面形體是Z 字形,L/Bmax=0.56 >0.35,為不規(guī)則建筑結構,豎向存在立面縮進,層高差別大。通過初步運算發(fā)現(xiàn),結構在風荷載和地震影響下的位移角可達到規(guī)定的要求,雖然可達到規(guī)范需要,然而第二周期扭轉因子已經(jīng)很大,達到0.34,這說明此結構抗扭剛度顯然不夠。與此同時,此結構在考慮偶然偏心情況下的扭轉位移比X 向和Y 向都大于1.30,甚至還有1.40 的,此結構的扭轉效應比較嚴重,屬于扭轉不規(guī)則,裙房4 層時薄弱層,剛度低于上3 層平均剛度的近八成,首層是軟弱層,抗剪承載力達不到上層的八成,此結構不規(guī)則位置為5 項,屬嚴重不規(guī)則結構,此樓上下層功能較多,地下室是車庫,業(yè)主要求有較大空間布置墻體受到約束,2 到4 層時酒店多功能廳,需空間寬敞,布置墻體受約束,5 到12 層時酒店客房,不允許在建筑外側設置剪力墻,12 以上是辦公樓,中間也很難布置墻體,很多功能使此樓中部和邊上很難存在墻體上下貫通。
此樓設計中的關鍵工作為調整周期比及扭轉位移比,因此樓平面凹凸不規(guī)則,2 個核心筒都處于兩端,剛度十分的不均勻,剛心和質心有很大的偏差,在地震的影響下容易出現(xiàn)扭轉破壞??刂浦芷诒群涂刂莆灰票认嗤?,但控制周期比的側重點在于測向剛度和扭轉剛度間的相對性,主要目的是抗側力平面布置更加合理、有效,促使建筑結構不產(chǎn)生過大的扭轉效應。所以,控制周期比的主要目的是使結構抗側力構件的布置更加均勻、合理,而不是讓結構更具有剛度。若是平動第一周期和扭轉第一周期相對接近,因振動藕連作用,結構扭轉效果應該會變化的較為明顯。然而,此大廈第二周期扭轉因子為0.34,一般認為其扭轉剛度較弱,需要進行調整,不可只認為平動和扭轉第一周期的比值低于0.9 就可以,同時還需要考慮平動周期內的扭轉因子,如若不然在地震較大時結構第一周期很有可能就會是扭轉周期??紤]到這一比如哦環(huán)節(jié),應該針對結構豎向構件進行調整:首先,在結構左上方及右下方各加1 片相對較長的剪力墻,加強建筑物周邊結構構件的抗扭性,同時還要把結構剛心大幅度的推向左側;其次,在右下角核心筒位置開洞,降低此處的剛度,這主要是原因這一位置核心筒有很大偏心,這使得剛度中心向左側偏移;第三,取消上部核心筒下端的1 個小核心筒,降低中間剛度,并把此核心筒連梁減弱,從而使結構剪力墻更為均勻,這對于結構扭轉周期比和位移比皆大有裨益。
首層高度8m,致使受剪承載力低于上層的近八成,要妥善處理抗剪承載力不夠的問題,應該增加抗剪截面或是提升混凝土的強度大小,具體辦法為再首層以下每層柱截面都增加100mm,強厚增加50mm,混凝土強度增加一級,這之后受剪承載力比會在大于90%,達到基本需要。此大廈第4 層初算是薄弱層,4 層頂便是裙房屋面,擴大裙房屋面梁截面,增加屋面板厚度,能夠有效防止薄弱層。經(jīng)過以上調整,此大廈5 項不規(guī)則調整成2 項不規(guī)則,防止了申報超限情況的發(fā)生。
參見下表1:由于1 個小核心筒被取消,剛度變低,然而調整結構之后剛度顯然比調整之前更加均勻,同時也加強了抗扭剛度,扭轉位移比得到了顯著的改善,最大扭轉位移比都低于1.20,屬規(guī)則建筑結構、一個平面上顯然不規(guī)則的結構經(jīng)過科學調整剛度,能夠使其成為規(guī)則的結構。
表1 調整前后的周期參數(shù)對比
全面分析工程實際的每一方面因素,一般應用的抗震技術有:(1)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可能增加周邊剪力墻的厚度,特別是離剛心最遠的位置,把剛心及質心的偏心率調整成最低,降低扭轉周期,把建筑結構調整為扭轉規(guī)則的結構;(2)減弱核心筒的連梁,應用弱連接梁進行連接,增加平動周期和平扭周期比;(3)科學控制墻柱的軸壓比,提升柱縱筋的配筋率及箍筋配筋率,縱筋配筋率都要擴大一級,柱箍筋全樓進行加密,角柱加芯柱,以此提升結構豎向構件在強震時抗形變水平;(4)在凹角位置設置45°的斜向鋼筋,抵抗角區(qū)應力集中,加強薄弱位置的配筋與板厚;(5)雖然四層可不算作規(guī)范中的薄弱層,但是計算時依然要按照薄弱層進行運算,地震剪力需要乘以1.15 增大系數(shù),并且要強化此樓層的墻柱配筋,提升建筑結構在強震中的抗形變水平。
總而言之,對于當前各大城市不斷出現(xiàn)的造型別致、彰顯個性的不規(guī)則建筑,結構設計需要全面分析具體情況,集中從概念設計著手,找到結構的關鍵點與薄弱點,在工作中不斷克服不利因素,促使建筑結構在豎向和平面科學布置結構的剛度,防止可能出現(xiàn)的薄弱位置。與此同時,還應強化薄弱位置的構造,最終使看似不規(guī)則的建筑調整為結構上規(guī)則的建筑。
[1]李亞娥,李志慧,王棟.平面不規(guī)則高層建筑結構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轉效應與設計[J].甘肅科學學報,2008(04):11-12.
[2]秦力,裴寧波,黃依寧.平面不規(guī)則結構的彈塑性時程分析[J].東北電力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01):02-03.
[3]任冬云,施衛(wèi)星,付磊.高層鋼筋混凝土結構位移比的調整[J].低溫建筑技術,2009(1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