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小剛,李艷梅
(1.九寨溝縣林業(yè)局,四川九寨溝 623400;2.四川省貢杠嶺自然保護區(qū)九寨溝縣管理處四川九寨溝 623400)
云杉是九寨溝縣主要的人工造林樹種,耐蔭、耐寒、喜空氣濕潤氣候,適宜2 000 m~3 500 m海拔地方生長,適應性廣,是水土保持的理想樹種,詳細掌握云杉落針病的發(fā)生規(guī)律,做到適時防治,對九寨溝縣森林保護具有重要意義。
云杉落針病(Lophodermium piceae)是高山林區(qū)云杉人工林的一種重要葉部病害,在川西高山部分林區(qū)人工更新的云杉幼林中發(fā)生嚴重,且有并有擴展蔓延趨勢。九寨溝縣現(xiàn)有云杉林32 136.9 hm2,其中(天然云杉林25 966.5 hm2、人工云杉林6 170.4 hm2)隨著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和環(huán)境氣候的變化,使得林業(yè)有害生物發(fā)生較為普遍,其中危害最重的為云杉落針病,共計發(fā)生面積近3 330 hm2,主要分布在勿角保護區(qū)和羌活林場。本文主要通過綜合闡述云杉落針病在九寨溝地區(qū)的發(fā)病規(guī)律,并提出有效的防治方法。
由于林間郁閉度在0.6以上、樹冠高3 m以上,故采用施放百菌清煙劑進行防治。百菌清是一種廣譜性殺菌劑,對多種植物病害具有防治作用,在植物表面有較好的粘著性,屬低毒殺菌劑,具有預防和治療的雙重作用。防治區(qū)地處高原山坡地帶,為人工幼、中齡林,林齡15 a~40 a,針葉感病率38%、感病指數(shù)41%。每次投放藥物每公頃用藥15 kg,棋盤式布置施藥點,即縱橫向每間距100 m施放煙劑1 kg。
林間防治應在病害侵染高峰期進行,根據(jù)調查,每年6月~9月為高發(fā)期,在林區(qū)雨季來臨后,林內濕度大,有利于子囊孢子傳播和萌發(fā)、最易發(fā)病,施藥時間一般在每年7月中旬至8月中旬各進行防治一次。根據(jù)本地氣象條件,尋找氣溫逆增時間,一般早晨在日出前后1 h,傍晚在日落前1 h,此時為最佳放煙時機,選擇適當?shù)娘L速,最好在林內風速0.3 m·s-1~1 m·s-1為宜。
由于煙霧的運動基本上受大氣控制,受氣象和地形的影響較大。所以,在放煙前必須認真研究施藥地的地形、氣象條件,在微風、晴間多云天氣根據(jù)實際情況布好煙點煙線。平坦地,煙線與風向正交,山地、丘陵,要按山谷風走向布線。傍晚時利用下坡風即山風放煙,發(fā)煙線設在高地上,但要在離開山脊5 m左右的林內從山上向山下放煙;早上利用上坡風即谷風,發(fā)煙線設在坡下林內從山下向山上放煙,放煙時要充分利用山谷和谷風的作用,將煙霧送到防治區(qū)內。
在施藥前后,選一面積為667 m2的固定調查樣地,選30株標準木,按樹冠的上、中、下3個部位和南北方位各選10枝2 a生側枝分級統(tǒng)計感病株率,連續(xù)防治兩次,并調查樣地內的發(fā)病株數(shù)和感病指數(shù),計算防治效果,鏡檢觀測針葉有無藥粒結晶體,測算煙劑附著率。各防治年度選擇樣地號的林分因子和病害情況均大致相似、防治方法相同。選擇的對照防治樣地,各項因子的調查方法相同。
云杉落針病病原屬子囊菌亞門的云杉散斑殼菌,該病一年發(fā)生1次侵染,病原菌以菌絲體和子囊盤在病落葉中越冬,5月中下旬至6月初,成熟子囊盤破裂,子囊孢子釋放并侵染當年生幼嫩健康針葉,直到8月底或9月初。7月中旬為孢子傳播侵染高峰期,子囊孢子以風雨或借助蟲、鳥傳播,從傷口或自然孔侵入,7月~8月雨水多,濕度大,風力強,氣溫高,給病菌孢子的傳播、萌發(fā)生長和侵入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1~2]。
云杉落針病病菌侵染當年生幼嫩針葉,病菌從針葉表面的葉尖或葉下部侵入,感病處退綠,出現(xiàn)黃褐色斑點,以后逐漸向上或向下擴散,針葉枯黃呈紅褐色或紅色[3]。當年11月后,逐漸在針葉表面出現(xiàn)黑色油漆形米粒狀斑點子囊果(以脫落在地上的針葉為主,部分殘留在樹上的死亡針葉也可產生)。病葉葉肉組織細胞失水干枯,冬季受寒冷低溫刺激,加上冰凍雪以及大風吹刮,受害嚴重的針葉,在當年冬季至次年春大量脫落,連續(xù)2節(jié)~3節(jié)針葉脫落的枝條干枯,受害針葉全部變黃,似火燒、逐漸干枯脫落,乃至全株死亡,主要在10 a~30 a生左右的人工幼林里發(fā)生[4](參見表 1)。
表1 不同樹齡云杉對云杉落針病的抗病性
百菌清煙劑通過燃燒后產生熱量,將有效成分在高溫下變成煙霧狀態(tài),在空氣中形成一個高分散系較長時間懸浮于空中、且穿透性強,冷卻時,極小的百菌清結晶體降落并隨煙附著在枝葉上,并且可在任何方向向上沉降,有較高的防治效果。結合近5 a的防治數(shù)據(jù),施放百菌清煙劑對云杉落針病的防治效果達90%,煙劑在樹冠中的附著率越高,防治效果越好。當煙劑附著率低于50%時,防治效果不明顯,難以達到預期目標。當煙劑附著率達到80%以上時,防治效果可達85%以上的預期防治目標,適合大面積作業(yè)(參見表2)。
表2 不同藥劑對云杉落針的林間防治效果
隨著氣候變曖,異常氣溫頻繁出現(xiàn),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和病源的動態(tài)平衡局面常發(fā)生變化,針對異常氣溫情況,防治時間應從子囊孢子傳播高峰期開始,在萌發(fā)末期再進行一次防治工作。最佳時段為7月上、中旬各防治1次,并且抓住氣候變化和云杉落針風的早晨日出前和傍晚日落后,以保證煙霧在樹冠內長時間寄留,提高治病效率,病害的發(fā)生規(guī)律,在施放百菌清煙劑時,科學合理地燃放百菌清煙劑,燃放煙劑最好選擇在無風或微其防治效果可達85%以上(參見表3)。
表3 不同時間施藥對云杉落針的林間防治效果
根據(jù)大氣低層氣壓隨溫度的升高而降低的原理和風從高氣壓區(qū)吹向低氣壓區(qū)的規(guī)律,早晨山峰氣溫低于谷底,燃放百菌清煙劑的秩序應從谷底燃向山峰,傍晚則相反。合理利用溫度和氣壓的變化使煙霧隨風均勻向下降到樹冠各枝葉上,防治效果可達86%,不合理燃放煙霧則隨風升向空中,下降到樹冠各枝葉上的煙霧較少,難以達到預期的防治目標。逆風燃放煙劑時,煙霧受風向的影響,在樹冠內存留時間短,煙劑附著率低,難以達到預期目標(表4)。
表4 不同燃放方法對藥物附著率的影響
云杉落針病害的發(fā)病高峰時期在7月下旬至8月下旬,以子囊孢子萌發(fā)期危害最大,防治最佳時段在子囊孢子飛散高峰期連續(xù)進行防治兩次,防治效果均可達到80%以上,效果明顯好于防治一次。煙劑是引燃后有效成分以煙狀顆粒懸浮于空氣中的農藥劑型,穿透力強。施用煙劑工效高,不需任何器械,不需用水,簡便省力,藥劑在空間分布均勻。煙劑易于燃放,而不易自燃,成煙率高,毒性低,無殘留,適合在林區(qū)山高坡陡、林木高大、水源及交通不便的條件下作業(yè),對落針病、枯稍病、白粉病都有較好的防治效果,適合于郁閉性較好面積較大的成片林地使用,可作為大面積控制云杉落針病的理想用藥。
采用防治措施中要樹立保護與經營并重及健康森林的理念,根據(jù)不同林分、不同海拔與植株的生境條件進行分類施策及分塊施策,防治中應配合營林措施,積極采用無公害防治及天敵的防治方法。
[1]邱書志.云杉落針病發(fā)病規(guī)律的研究[J].西北林學院學報,1998,13(4):76~81.
[2]邱書志,尹承隴,曹秀文,等.云杉落針病測報技術研究[J].植物保護,2005,31(4):78~80.
[3]劉錦乾,李玉英,張海江,等.云杉落針病防治技術研究[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33(12):93~97.
[4]孫國忠,楊慶,趙謙,等.云杉落針病流行規(guī)律的研究[J].四川林業(yè)科技,1998,(1)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