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勇,賈廷彬,何興炳,侯曉杰,張 楠,王 勇
(1.宜賓市林業(yè)科學研究院四川宜賓644000;2.衡水學院生命科學系河北衡水053000)
巨桉Eucalyptus grandis,屬于高大、材質優(yōu)良、生長迅速的樹種,是世界著名的三大速生樹種之一。原產澳大利亞東南部。巨桉的主要用途:紙漿纖維用材、大徑材、實木家具材等。由于人們對木質家具的需求量猛增,加上健康、環(huán)保的要求,類似木地板、木制家具、木原材料的裝飾品越來越受青睞,市場需求正穩(wěn)步上升。宜賓市1986年開始引進巨桉,由于巨桉成材快,經濟效益轉化快,所以大部分用材林更新品種也都選擇了巨桉,到目前為止宜賓市的種植面積達到了1.3萬hm2。
云斑天牛Batocera horsfieldi(Hope),又名云斑白條天牛,屬鞘翅目,天牛科,是用材林和經濟林的主要蛀干害蟲,廣泛分布于西南、華南、中南、華北、西北及臺灣等地。其幼蟲和成蟲都對寄主造成危害,幼蟲鉆蛀樹干中,影響樹高、徑和材積生長,降低木材質量,嚴重時會使樹木枯死或風吹折斷。云斑天牛成蟲體壁和鞘翅堅厚,耐藥力強,所以必須用持效期長的藥物進行防治。目前國內實際應用主要以化學藥劑防治為主,雖然效果明顯,但長時間應用會使其產生抗藥性,而且對環(huán)境帶來的破壞不可估量。
本研究科學的更廣泛利用生物防治的手段,引進云斑天牛的天敵,對其進行防治。天敵會在天牛的幼蟲或蛹中寄生,繁殖自己的后代,并可根據(jù)天牛數(shù)量來調解自己的產卵量,最后達到一種平衡,即天牛的數(shù)量不至于危害到林業(yè)生產,天敵本身也不會帶來任何危害。
四川的氣候有一定的特殊性,害蟲的產卵、成蛹和羽化的時間不同,生活習性差異也較大,必須對其防治方法進行有針對性的研究,針對我地區(qū)研究出適合的防治方法。避免盲目使用化學農藥造成巨大的財產損失以及無法挽回的環(huán)境污染,且取得了較為理想的防治效果,徹底控制住天牛危害的蔓延。為巨桉速生原料林產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了有利的保障,并為云斑天牛在生物防治中聯(lián)合釋放多種天敵,提高綜合防治率指引了方向。
屏山縣位于四川盆地南緣,金沙江下游北岸,岷江從東北部新發(fā)鄉(xiāng)穿境而過,東界宜賓,西連雷波、馬邊,北接沐川,南與云南省綏江縣隔江相望。屏山縣是四川省重點林業(yè)縣,林業(yè)資源十分豐富。全縣森林面積3.4萬hm2,其中原始森林2 000 hm2,森林覆蓋率為46.5%,境內有大量喬木林、竹林、經濟林和中藥材等。
屏山鎮(zhèn)2008年以來共栽有巨桉253 hm2,分布在全鄉(xiāng)10個村,均已發(fā)現(xiàn)云斑天牛的危害木。受害程度較重的是蔣壩、洪坪等7個村,受害面積達187 hm2,其中有蟲株率達30%以上的有67 hm2。受害的樹木經風吹易斷裂,斷裂面處發(fā)現(xiàn)有五六頭幼蟲。由于是蛀桿害蟲,防治技術要求高,普通林農對它是束手無策。幼蟲危害主要在樹干上的2 m以內,以90 cm左右危害最為嚴重。
屏山縣屏山鎮(zhèn)蔣壩村煙堆山巨桉林,巨桉平均胸徑14 cm,平均高8 m,平均密度167株·0.067 hm-2。
川硬皮腫腿蜂[1]由四川農業(yè)大學林學院的川硬皮腫腿蜂繁育中心提供。
花絨寄甲[2]成蟲由中國林業(yè)科學研究院森林生態(tài)環(huán)境與保護研究所生物防治研究室繁育提供,為從云斑天牛幼蟲坑道中采集的花絨寄甲成蟲所繁殖出的后代。
選危害程度相近的被害林分分別用川硬皮腫腿蜂單獨防治、花絨寄甲單獨防治、兩者結合防治各為1個處理,每個處理重復3次。選擇林分相近的區(qū)域為對照,重復3次,共12個小區(qū)。由于花絨寄甲會飛,所以涉及到花絨寄甲防治的要進行區(qū)域隔離。
每個處理和對照都選擇200 m2林地做為實驗地。2011年5月10日,調查林分因子及蟲害情況并開始實驗。
形態(tài)特征:成蟲:體長32 mm~65 mm,體寬9 mm~20 mm。體黑色或黑褐色,密被灰白色絨毛。前胸背板中央有一對近腎形白色或桔黃色斑,兩側中央各有一粗大尖刺突。鞘翅上有排成2縱~3縱行10多個斑紋,斑紋的形狀和顏色變異很大,色斑呈黃白色、杏黃或桔紅色混雜,翅中部前有許多小圓斑,或斑點擴大,呈云片狀。翅基有顆粒狀光亮瘤突,約占鞘翅的1/4。觸角從第2節(jié)起,每節(jié)有許多細齒;雄蟲觸角超出體長3節(jié)~4節(jié),雌蟲觸角較體長略長。幼蟲:體長70 mm~80 mm,乳白色至淡黃色,頭部深褐色,前胸硬皮板有一“凸”字形褐斑,褐斑前方近中線有2個小黃點,內各有剛毛一根。從后胸至第7腹節(jié)背面各有一“口”字形骨化區(qū)。卵:長約8 mm,長卵圓形,淡黃色。蛹:長40 mm~70 mm,乳白色至淡黃色(參見圖1)。
圖1 天牛危害狀
生活習性:該蟲2 a~3 a發(fā)生1代,以幼蟲或成蟲在蛀道內越冬。成蟲于翌年4月~6月羽化飛出,補充營養(yǎng)后產卵。卵多產在距地面0.5 m~2 m處樹干的卵槽內,卵期約15 d。幼蟲于7月孵化,此時卵槽凹陷,潮濕。初孵幼蟲在韌皮部為害一段時間后,即向木質部蛀食,被害處樹皮向外縱裂,可見絲狀糞屑,直至秋后越冬。來年繼續(xù)危害,于8月幼蟲老熟化蛹,9月~10月成蟲在蛹室內羽化,不出孔就地越冬(參見圖2~圖3)。
圖2 調查發(fā)現(xiàn)的天牛
圖3 林間釋放天敵
防治各指標的統(tǒng)計表參見表1、表2、表3和表4。
表1 有效防治率統(tǒng)計表(%)
表2 方差分析
表3 LSR值(新復極差測驗)
表4 差異顯著性測驗(SSR法)
根據(jù)項目查新報告結果顯示國內雖已見混合使用川硬皮腫腿蜂和花絨寄甲兩種天敵,單獨釋放川硬皮腫腿蜂和花絨寄甲對云斑天牛進行生物防治的相關文獻報道[3~5],但未見混合使用兩種天敵防治云斑天牛的文獻報道,未見在巨桉上對云斑天牛進行生物防治的文獻報道。本項目創(chuàng)新地在巨桉上云斑天牛開展了生物防治,并對云斑天牛創(chuàng)新性的應用了川硬皮腫腿蜂和花絨寄甲兩種天敵進行防治。
目前,巨桉天牛的危害,在屏山縣得以控制,暫未發(fā)現(xiàn)其他地方出現(xiàn)該害蟲引起的大面積森林危害。通過各種培訓,講解實驗區(qū)附近的廣大林農已經基本撐握了釋放天敵的要領。對天牛防治的基本知識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川硬皮腫腿蜂在四川農業(yè)大學建有繁育基地,應用廣泛,推廣技術比較成熟;花絨寄甲的應用技術也非常成熟了,但在省內未見成規(guī)模的繁育基地,郵遞又不符合相關法律法規(guī),外地購買多有不便。建議上級部門或劃撥專項經費在宜賓建設一個花絨寄甲繁育基地,為省內,甚至周邊省市提供優(yōu)良的蛀干害蟲天敵。
[1]楊樺,楊偉,楊春平,等.學習經歷對川硬皮腫腿蜂寄生云斑天牛幼蟲的影響[J].中國生物防治學報.2011,8:95~101.
[2]李建慶,楊忠岐,梅增霞,等.釋放花絨寄甲對核桃云斑天牛的防治效果[J].中國生物防治學報.2013,29(2):194~199.
[3]李建慶,楊忠岐,張雅林,等.楊樹上云斑天牛種群的空間格局及抽樣技術[J].昆蟲學報,2009,52(8):860~866.
[4]李建慶,楊忠岐,梅增霞,等.云斑天牛的風險分析及其防控對策[J].林業(yè)科學研究,2009,22(1):148~153.
[5]楊樺,楊茂發(fā),楊偉,等.楊樹云斑天牛幼蟲空間分布格局及生息坑道[J].四川農業(yè)大學學報.2010,28(2):148~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