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成偉,趙敏
(上海中醫(yī)藥大學(xué)附屬曙光醫(yī)院,上海 200021)
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是指嚴重創(chuàng)傷、感染、休克等心源性以外的原因?qū)е碌募毙?、進行性呼吸衰竭,后期常并發(fā)多器官功能衰竭,病死率高達40%[1]。目前,臨床上對于ARDS尚缺乏特殊有效的治療手段,較為常用的方法是以機械通氣(MV)為主的綜合治療,該治療方法可提高搶救的成功率。但研究認為,MV可加速部分肺泡的塌陷,影響氣體交換的效果,而部分學(xué)者提出的肺復(fù)張法可短時間內(nèi)維持氣體交換,但隨時間的延長肺泡仍會再次塌陷[2,3]。雙水平氣道正壓通氣(BiPAP)已在由心源性肺水腫、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引起的急性呼吸衰竭治療中得到廣泛應(yīng)用,但其對ARDS所致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的療效尚存在一定爭議[4]。2011年1月~2014年6月,我們在ARDS治療中采用常規(guī)對癥治療加BiPAP行經(jīng)鼻(面)罩正壓機械通氣(NIPPV)治療,取得良好效果。
1.1 臨床資料 選擇上海中醫(yī)藥大學(xué)附屬曙光醫(yī)院收治的ARDS患者86例,男49例,女37例;年齡36~78(54.9±4.5)歲。納入標準:①均符合2012年柏林標準[5];②無明顯NIPPV治療禁忌證,且均簽署知情同意書;③排除血流動力學(xué)不穩(wěn)定、嚴重心功能不全、氣胸及腹部嚴重創(chuàng)傷者。原發(fā)病:嚴重全身感染55例,重癥肺炎16例,急性胰腺炎11例,肺挫傷3例。參照ARDS柏林標準,按照入組時的氧合指數(shù)(OI)進行分級,其中輕度(200 mmHg<OI≤300 mmHg)21例,中度(100 mmHg<OI≤200 mm-Hg)51例,重度(OI≤100 mmHg)14例。所有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各43例。
1.2 BiPAP應(yīng)用方法 兩組患者均積極治療原發(fā)疾病,給予限制液體入量、暢通呼吸道、氧療、控制感染、早期使用皮質(zhì)激素、糾正電解質(zhì)紊亂及營養(yǎng)支持等常規(guī)對癥治療。在此基礎(chǔ)上,觀察組給予NIPPV,設(shè)定S/T模式,呼吸頻率14~30次,呼氣壓起始3~5 cmH2O,吸氣壓起始6~8 cmH2O,5~20 min內(nèi)提高至治療壓力。初始氧流量5 L/min,并根據(jù)患者情況隨時調(diào)整,維持動脈血氧飽合度(SaO2)在90%~95%。治療前3 d應(yīng)持續(xù)使用,之后每天應(yīng)用8 h以上。若患者出現(xiàn)意識障礙、煩躁不安、血氧分壓(PaO2)和SaO2持續(xù)下降等病情加重癥狀,則改用氣管插管或切開有創(chuàng)機械輔助通氣。
1.3 血氣分析、血流動力學(xué)、肺功能監(jiān)測 ①血氣分析:采用Bayer 248血氣分析儀,于治療前及治療后2、12 h行血氣分析,并記錄 pH、PaO2、SaO2的變化。②血流動力學(xué)指標:采用國產(chǎn)無創(chuàng)血流動力監(jiān)測儀(CHMT 3002型),比較治療前及治療后3、12、24 h兩組患者的心指數(shù)(CI)、中心靜脈壓(CVP)及血管外肺水指數(shù)(EVLWI)的變化。③肺功能檢查:采用日本杰斯特公司生產(chǎn)的HI801型肺功能監(jiān)測儀,分別于治療前、治療后2周測定第一秒用力呼氣量占預(yù)測值的百分比(FEV1%)、用力肺活量占預(yù)測值的百分比(FVC%)等肺功能指標。
1.4 統(tǒng)計學(xué)方法 采用SAS8.2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血氣分析比較 結(jié)果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氣分析比較(±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氣分析比較(±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n pH PaO2(mmHg) SaO2(%)觀察組43治療前 7.24 ±0.21 58.20 ±11.44 86.60 ±13.98治療后2 h 7.28 ±0.18 64.20 ±10.72* 92.60 ±12.64*治療后12 h 7.68 ±0.15*△ 71.70 ±13.72*△95.70 ±15.62*△對照組 43治療前 7.22 ±0.16 57.30 ±10.23 87.10 ±13.43治療后2 h 7.25 ±0.15 58.30 ± 9.85 88.90 ±14.13治療后12 h 7.39 ±0.13 63.20 ±12.34* 91.70 ±14.53*
2.2 兩組治療前后血流動力學(xué)比較 結(jié)果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流動力學(xué)比較(±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流動力學(xué)比較(±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 <0.05。
組別 n EVLWI(mL/m2))CVP(mmHg)CI[L/(min·m2 43治療前 10.47 ±4.41 11.56 ±3.58 4.94 ±1.30治療后3 h 9.82 ±2.47 8.47 ±2.55*3.93 ±1.95*治療后12 h 11.91 ±3.16 12.15 ±3.59 4.97 ±1.43治療后24 h 12.05 ±3.74 11.24 ±2.77 4.34 ±1.76對照組 43治療前 11.22 ±4.84 10.44 ±3.33 4.81 ±1.42治療后3 h 10.73 ±2.84 9.85 ±2.97 4.63 ±2.15治療后12 h 12.38 ±4.24 12.26 ±3.94 5.14 ±1.54治療后]觀察組24 h 12.16 ±4.46 12.73 ±3.59 4.23 ±1.65
2.3 兩組治療前后肺功能比較 結(jié)果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肺功能比較(±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肺功能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較,*P <0.05;與對照組比較,△P <0.05。
組別 n FVC% FEV1%觀察組43治療前 65.53 ±9.16 66.43 ±10.35治療后2 周 74.55 ±7.75*△ 70.34 ±11.37*△對照組 43治療前 64.46 ±6.42 65.56 ± 8.43治療后2 周 70.22±5.63*66.85 ±10.25
2.4 兩組預(yù)后情況 觀察組中出現(xiàn)鼻面部受壓、充血9例,胃腸脹氣4例,經(jīng)調(diào)整通氣參數(shù)后均明顯好轉(zhuǎn);無消化道出血、咯血及呼吸機相關(guān)性肺損傷(VALI)。觀察組和對照組分別有2、5例因病情進一步惡化,改行氣管插管機械通氣治療,其中分別有1、3例死于多臟器功能衰竭。
ARDS屬于急性肺損傷的嚴重階段,肺泡—毛細血管的急性損傷、塌陷是其主要病理生理基礎(chǔ),臨床一旦確診,常規(guī)的氧療效果往往不理想。MV仍然是目前ARDS治療最主要的呼吸支持手段,但研究[6,7]認為,由于肺泡大量塌陷,部分肺泡會隨呼吸反復(fù)塌陷、開放所導(dǎo)致的剪切力可促成和加重肺部損傷,這也是VALI的機制之一。迄今為止,臨床上尚無足夠的證據(jù)表明NIPPV可作為ARDS的常規(guī)治療方法,且其在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的應(yīng)用尚未達成一致[8,9]。
BiPAP是一種特殊的通氣方式,其模式相當于壓力支持通氣+呼氣末正壓通氣(PEEP),可在整個通氣過程給予患者高低兩個壓力的通氣支持,兼有自主呼吸與控制呼吸,可避免人機對抗,克服氣道阻力,保持氣道通暢,增加潮氣量,減少呼吸機做功與耗氧,從而改善肺通氣/血流比值,增加肺通氣量和回心血量[10]。此外,呼氣相時提供外加的呼氣壓,可促進氣道開放,避免因氣道閉陷造成動態(tài)肺過度充氣并對抗PEEP,從而減少呼吸功,改善氧合狀態(tài),減少CO2潴留,緩解呼吸肌疲勞。張俊慧等[11]報道,BiPAP通氣增加了心肌收縮力,增加冠狀動脈血供的效果大于機械通氣對心血管系統(tǒng)的負面影響。本研究顯示,觀察組PaCO2、SaO2在治療后2 h顯著升高,且pH、PaO2、SaO2在治療后12 h均高于對照組,表明合理應(yīng)用BiPAP治療ARDS患者可在較短時間內(nèi)改善氧合狀態(tài),糾正患者的低氧血癥,阻止ARDS病情惡化,提高救治成功率。另外,觀察組FVC%、FEV1%在治療后2周均顯著高于對照組,提示BiPAP通氣可有效減輕ICU病房中ARDS患者的肺功能損傷,從而改善肺功能。
研究認為,NIPPV可提高ARDS患者的PaO2,而不對血流動力學(xué)造成影響[12]。本研究發(fā)現(xiàn),觀察組治療后3 h CVP、CI較治療前明顯下降,而兩組其他各時點血流動力學(xué)指標均相對穩(wěn)定,此結(jié)果與文獻[13]報道相似,且未見咯血、消化道出血及VALI的發(fā)生。由于控制通氣對氣道壓力的影響,使心臟前負荷降低,CVP、CI可相應(yīng)地出現(xiàn)短暫性降低。但BiPAP更接近機體的生理狀態(tài),吸氣峰壓和氣道平均壓低,可迅速增加自主呼吸及回心血量,使血流動力學(xué)逐漸恢復(fù)穩(wěn)定,對循環(huán)系統(tǒng)的影響較小。但Bi-PAP畢竟屬于輔助通氣功能,無法安全替代自主呼吸,部分患者可出現(xiàn)胃腸脹氣不適,可在治療過程中予以留置胃管,胃腸減壓處理。通氣過程中,需密切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必要時給予心電監(jiān)護。若通氣2~3 h后患者呼吸頻率、心率、PaO2及SaO2等指標未見明顯改善,應(yīng)及時改用氣管插管或切開輔助通氣。
總之,ICU病房中 ARDS患者應(yīng)用 BiPAP行NIPPV通氣療效顯著,可有效糾正低氧血癥,改善氧合與肺功能,且對血流動力學(xué)無負面影響。
[1]徐軍,于學(xué)忠.急性肺損傷/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困惑與思考[J].中國急救醫(yī)學(xué),2010,30(9):844-846.
[2]李茂琴,李家瓊,許繼元,等.反復(fù)肺復(fù)張聯(lián)合肺保護性通氣對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肺損傷的作用[J].中華臨床醫(yī)師雜志(電子版),2011,5(15):4377-4379.
[3]Adrian AM,Lewis JK.Airway pressure release ventilation in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J].Critical Care Clinics,2011,27(3):501-509.
[4]張俊慧,王印林,趙志國.雙水平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對急性肺損傷/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治療作用[J].河北醫(yī)藥,2008,30(11):1694-1695.
[5]Ranieri VM,Rubenfeld GD,Thompson BT,et al.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the Berlin definition[J].JAMA,2012,307(23):2526-2533.
[6]劉延媛,夏家惠,葉初陽.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治療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早期的臨床分析[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0,18(5):547-549.
[7]趙小龍,李茂琴,許鐵,等.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機械通氣肺復(fù)張的研究進展[J].中國全科醫(yī)學(xué),2010,13(15):1715-1718.
[8]Luo J,Wang MY,Zhu H,et al.Can 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prevent endotracheal intubation in acute lung injury/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 meta-analysis[J].Respirology,2014,19(8):1149-1157.
[9]劉杰遠,王艷春,賈光,等.舒利迭聯(lián)合BiPAP輔助治療老年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療效觀察[J].山東醫(yī)藥,2012,52(43):72-73.
[10]章雋,趙呈恩,馬敏,等.肺復(fù)張聯(lián)合雙水平氣道正壓通氣治療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研究[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jié)合雜志,2012,26(12):2862-2864.
[11]張俊慧,王印林,趙志國,等.雙水平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對急性肺損傷/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治療作用[J].河北醫(yī)藥,2008,34(11):1694-1696.
[12]Merren MP.The use of NIPPV therapy to treat patients with 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J].JAAPA,2011,24(11):50-54,56.
[13]Thille AW.Ventilation strategy for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diaphragm at rest or at work[J].Crit Care Med,2014,42(11):2459-2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