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麗俠,楊宇艷,高彩云
(秦皇島市婦幼保健院,河北 秦皇島 066000)
目前,由于引起分娩的機理尚不清楚,早產的發(fā)生是產科醫(yī)師亟待解決的難點問題之一[1]。雖然隨著醫(yī)療技術的不斷發(fā)展,醫(yī)療條件得到了大大的改善,醫(yī)院急救及監(jiān)護水平不斷提高,早產兒的存活率大大提高,但由于早產兒免疫器官不成熟、自身免疫功能低下,再加上其他一些相關因素,極易發(fā)生院內感染,從而增加住院時間及住院費用,甚至導致死亡,而針對可能導致感染發(fā)生的危險因素給予預防性的對癥救治及護理,可以降低早產兒發(fā)生感染的風險,提高醫(yī)院救護工作的質量[2~4]。本研究對2008年~2012年秦皇島市婦幼保健院收治的721例早產兒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并分析其發(fā)生感染的危險因素。
1.1 臨床資料 早產兒721例,男396例,女325例。發(fā)生感染163例(182例次,感染組),其中肺部感染76例次,血液感染44例次,口腔感染19例次,結膜感染14例次,消化道感染13例次,皮膚感染9例次,泌尿道感染4例次,中樞神經系統(tǒng)感染3例次;未發(fā)生感染558例(非感染組)。另選100例足月健康新生兒作為對照(對照組),男50例,女50例。各組一般資料無統(tǒng)計學差異,具有可比性。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2.0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危險因素分析采用單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法。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各組血清 CD+3、CD+4、CD+8、CD+4/CD+8T細胞及IgG、IgA、IgM 比較(±s)
表1 各組血清 CD+3、CD+4、CD+8、CD+4/CD+8T細胞及IgG、IgA、IgM 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P <0.05;與未感染組比較,△P <0.05。
組別 n CD+3T細胞(%)CD+4T細胞(%)CD+8T細胞(%)CD+4/CD+8T細胞 IgG(g/L) IgA(g/L) IgM(g/L)未感染組 558 67.33 ±7.21* 41.28 ±6.89* 30.54 ±5.76 1.57 ±0.33 7.36 ±1.37* 0.54 ±0.11*0.63 ±0.31感染組 163 66.89 ±6.72* 40.90 ±7.16* 31.02 ±6.34 1.51 ±0.46* 6.56 ±1.18*△ 0.51 ±0.07*△ 0.59 ±0.48對照組 100 69.11 ±6.57 43.25 ±5.62 30.18 ±6.01 1.62 ±0.29 9.78 ±1.43 0.63 ±0.22 0.67 ±0.28
2.2 早產兒感染的危險因素單因素分析結果 感染 組胎齡<32周者44例(27.0%)、體質量<1 500 g者46 例(28.2%)、宮內窘迫者29 例(17.8%)、產時窒息者14 例(8.6%)、胎膜早破 61 例(37.4%)、機械通氣16例(9.8%)、全靜脈營養(yǎng)時間≥10 d者 53例(32.5%)、深靜脈置管者31 例(19.0%)、應用抗生素時間≥7 d者39例(23.9%)、使用糖皮質激素者25例(15.3%),未感染組分別為 96 例(17.2%)、95 例(17.3%)、64 例 (11.5%)、22 例 (3.9%)、136 例(24.4%)、25 例 (4.5%)、115 例 (20.6%)、64 例(11.5%)、91 例(16.3%)、51 例(9.1%),兩組比較,P均<0.05;感染組陰道分娩者26例(16.0%)、高膽紅素血癥者16例(9.8%),未感染組分別為69例(12.4%)、43 例(7.7%),兩組比較,P均 >0.05。
2.3 早產兒感染的危險因素多因素分析結果 將胎齡<32周、體質量<1 500 g、宮內窘迫、產時窒息、胎膜早破、機械通氣、全靜脈營養(yǎng)時間≥10 d、深靜脈置管、應用抗生素時間≥7 d、使用糖皮質激素這10項作為自變量,以是否發(fā)生感染作為因變量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體質量、產時窒息、全靜脈營養(yǎng)時間、深靜脈置管為早產兒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詳見表2)。
表2 早產兒感染的危險因素多因素分析結果
文獻[5]報道,早產兒本身細胞免疫功能低于足月兒。本研究顯示,感染組、未感染組CD+3、CD+4T細胞均低于對照組。研究[6]也證實,胎齡越小、出生體質量越低,機體細胞免疫功能越差。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未感染組和感染組IgG、IgA均低于對照組,且感染組IgG、IgA均低于未感染組。IgG屬于惟一能夠通過胎盤進入胎兒體內的免疫球蛋白,但在早產兒體內含量仍不及足月產兒,從另一個角度進一步證實了早產兒免疫力低下,因此早產兒作為醫(yī)院感染的高危人群更需要給予高度的重視。
本研究顯示,感染組體質量<1 500 g的發(fā)生率高于未發(fā)生感染組,且多因素分析證實體質量<1 500 g是早產兒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考慮可能是由于早產兒各系統(tǒng)發(fā)育不成熟,血漿中IgG水平低,皮膚屏障功能差,繼發(fā)院內感染幾率增加。劉雪杰[7]認為,體質量<1 500 g的患兒醫(yī)院感染發(fā)生率達44.3%,顯著高于體質量1 500~2 000 g的患兒(11.3%),而體質量>2 000 g患兒的醫(yī)院感染率僅為2.9%,進一步證實早產兒因免疫功能低下,易發(fā)生感染,體質量越輕,感染率越高,尤其出生體質量<1 500 g感染率更高。
產時窒息的早產兒因需要插管吸痰、吸氧等急救措施,增加了感染發(fā)生的可能性。本研究顯示,感染組產時窒息的發(fā)生率高于未發(fā)生感染組,且多因素分析證實產時窒息是早產兒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此與劉兆娥等[8]報道的觀點一致。因此,對于發(fā)生窒息或呼吸窘迫綜合征的患兒應積極進行呼吸機支持,根據(jù)患兒的實際情況持續(xù)治療4~12 d。
全靜脈營養(yǎng)屬于侵入性操作,時間越長,越易增加早產兒感染的風險[9~11]。因此,針對此類患兒需要給予更多的預防性措施,以降低感染的風險[12~14]。本研究顯示,感染組全靜脈營養(yǎng)時間≥10 d的發(fā)生率高于未發(fā)生感染組,且多因素分析證實全靜脈營養(yǎng)時間≥10 d是早產兒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感染組深靜脈置管的發(fā)生率高于未發(fā)生感染組,且多因素分析證實深靜脈置管是早產兒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置管后患兒若突然出現(xiàn)寒戰(zhàn)、高熱或體溫達39.5℃以上,應先考慮為深靜脈感染,必須停止輸液。羅應琴等[15]也證實了上述觀點。
[1]麥煒碧,高云鶴,陳勵和,等.自然早產與醫(yī)源性早產危險因素的薈萃分析[J].廣東醫(yī)學,2011,32(5):640-646.
[2]孫立新,劉殿武.重癥監(jiān)護病房住院患兒醫(yī)院感染的多因素分析[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1,21(8):1529-1530.
[3]楊玉霞,欒斌,喬俊英,等.160例新生兒真菌性肺炎的高危因素分析[J].中國當代兒科雜志,2008,10(6):705-707.
[4]張紅珊,蘇浩彬,魏菁,等.不同胎齡及出生體質量早產兒T淋巴細胞亞群水平及影響因素[J].廣東醫(yī)學,2007,28(3):457-458.
[5]劉云,姜波,尹建春,等.早產兒醫(yī)院感染調查及其危險因素[J].中國感染控制雜志,2012,11(4):284-286.
[6]徐焱,李文華,王丹華,等.新生兒重癥監(jiān)護病房早產兒醫(yī)院感染分析[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07,17(10):1226-1228.
[7]劉雪杰.早產兒出生體質量與感染的相關性分析[J].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2014,8(1):72-74.
[8]劉兆娥,朱學梅,楊波,等.早產兒醫(yī)院感染的危險因素[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1,26(10):770-772.
[9]趙紅彥,青海.撫觸按摩對高海拔地區(qū)早產兒免疫功能的作用[J].中國婦幼保健,2010,25(21):2990-2991.
[10]吳金蘭,都鵬飛.住院早產兒10年間醫(yī)院感染139例的病原蔭分布及耐藥性的變遷[J].安徽醫(yī)學,2010,31(5):493-495.
[11]杜風華,孫秀麗.新生兒重癥監(jiān)護病房早產兒發(fā)生院內感染細菌與是否預防應用抗生素分析[J].包頭醫(yī)學院學報,2014,30(2):30-31.
[12]劉雪杰,馬麗娜,劉凌,等.早產兒出生體質量與感染的相關性分析[J].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2014,8(1):72-73.
[13]修文龍,楊長儀,陳涵強,等.早產兒醫(yī)院感染敗血癥的危險因素[J].中華圍產醫(yī)學雜志,2014,9(10):657-660.
[14]程可萍,金美媞,陳仙丹.早產兒醫(yī)院感染的病原菌分析[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5,25(1):82-84.
[15]羅應琴,武卉,何學坤,等.NICU早產兒醫(yī)院感染的影響因素[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4,24(14):4113-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