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蘭
(河北省滄州市農牧局農廣校,滄州 061001)
棗樹生長周期短,其發(fā)芽比較晚,而出現落葉時期比較早。棗樹一般在進入4月份之后才逐漸開始發(fā)芽,等到進入10月份之后就開始落葉。在棗樹種植過程中積極進行糧食間作,對于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義。因此,對棗糧間作技術進行研究和分析對于促進農民增產增收和提高環(huán)境效益都有著積極的作用。
在棗糧間作過程中,棗樹的高度是影響糧食作物間距和光照條件的重要因素。根據實踐經驗,當棗樹的行距維持在15m左右時,棗樹的高度以6m為界限,每增加或者減少1m,間作糧食的行距就需要相應的增加或者減少3~3.5m左右。從糧食間作之后的棗樹的產量和糧食產量的總體效益分析,一般將棗樹維持在5~6m左右是比較合適的高度。這個高度既能夠保證棗樹能夠充分的生長和發(fā)育,同時還能夠保證棗樹定植密度,提高間作作物的總體產量。此外,樹干的高度除了會影響樹冠大小和空間大小之外,還對間作作物的光照產生較為嚴重的影響。實踐表明,一般樹干的高度維持在1.4m左右比較合適。
棗糧間作的行向多數情況下都是南北行向,因為南北行向主要會將作物間作到樹冠的兩側,在白天樹和作物接受到的光照幾乎相等。在間作過程中選擇東西行向,這時生長到樹冠南側的作物接受光照的時間比較充足,而在北側的作物會受到樹冠陰影的遮蔽而接受的陽光明顯降低,這種情況對于提高作物的產量不利。
棗樹的行距確定涉及到很多因素,如棗樹的定植密度,棗園的光照條件,農作物的種類以及農作物和棗樹之間的比例。棗樹行距的大小對棗糧間作栽培地的風速、光照和空氣以及濕度等因素的影響很大,這些因素是影響棗糧間作技術的關鍵因素。棗糧間作地行距由大到小其行間的空氣濕度會逐漸降低。當間距達到一定程度之后,就十分接近一半農田的相對濕度而就失去了間作的意義了。
栽植密度的大小對種植地空氣濕度、溫度和光照以及風速都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同時也是影響作物和棗樹產量關鍵性因素。因此,在定植過程中應該明確栽培的目的,因地制宜的選擇合理的密度。一般情況下棗樹的行距維持在6m左右,以棗糧間作的行距維持在8m比較合適。
根據實踐經驗,棗樹樹冠的形狀對于棗樹和間作作物來說,其對棗的產量和作物的產量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對于樹冠郁閉程度好,枝條繁盛擁擠,透光性能不好的棗園,棗樹的結果部位會隨著陽光的照射出現外移,其坐果率會明顯下降,同時樹冠郁閉程度較好,會對間作的作物產生嚴重的影響。因此,在棗糧間作過程中,應該對樹冠的形狀進行控制,合理地對其進行修剪,樹冠的形狀主要以散開型比較合適,這樣能夠切實增強光照強度。
在栽培過程中選擇合適的間作物進行合理的配置,是調節(jié)棗樹和間作作物爭搶水分、陽光、肥料之爭的重要技術。作物植株的高度盡量要矮小,耐蔭性較強,具有生長周期短,成熟早的特點。根據多年來的實踐經驗。以下幾種作物比較合適棗糧間作。首先,麥類作用。這類作物主要包括了冬小麥、春小麥和大麥等。這類糧食型作物植株比較矮小,根系生長比較淺,且物候期與棗樹的物候期能夠相互交錯,是十分理想的間作作物;其次,豆類作物。這類作物主要包括了大豆、豌豆和綠豆等幾種。這類作物耐蔭性比較強,生長周期短,同時,植株還能夠為棗樹提供營養(yǎng),具有一定的固氮作用。最后,雜糧類作物。主要包括了玉米、芝麻、谷子等。但是這些作物在種植過程一定要做好合理的布局,因為這些作物都喜光。
在棗樹寬行栽種的條件下,棗樹和作物之間的爭奪最為嚴重的就是水分和肥料。棗樹具有生長周期短,結果比較早的特點,但是棗樹在生長和發(fā)育過程中需要從土壤中吸收水分和養(yǎng)料。當土壤中水肥不足的情況下,就會出現爭奪的現象,在靠近棗樹近端的作物就會提前表現出缺肥的癥狀。因此,在棗樹間作過程中,應該根據作物的需要增加水肥的施入比例。在施肥和灌溉過程中,除了按照間作作物種類的特性進行施肥之外,還應該做好棗樹樹冠下和棗樹根部密集部位的施肥和灌溉。同時按照棗樹的生長特性合理地進行施肥。
棗糧間作技術是勞動人民群眾通過實踐而得出一種農業(yè)生產方式,其能夠顯著提高棗園多重的經濟效益,同時還能夠在棗園中營造一個多層次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具有一定的生態(tài)效益。因此,在棗樹栽培過程中,積極地應用棗糧間作技術對于提高綜合效益有著顯著的作用。
[1]高英旭,劉紅民,劉陽,劉暢,汪成成,馬冬菁.不同棗糧間作模式物質積累及產量成因分析.干旱地區(qū)農業(yè)研究,2014,(06)
[2]洪明,趙經華,靳開顏,馬英杰,王磊.環(huán)塔里木盆地紅棗灌溉現狀調查研究.節(jié)水灌溉,2013,(02)
[3]馬桃莉.稷山縣棗糧間作模式調查分析.山西林業(yè)科技,2012,(02)
[4]張鳳勇,扈惠靈,田永振.幼齡沙地果園間作模式的效益比較研究.北方園藝,2010,(11)
[5]索鵬.淺析林(果)糧間作模式的特點及優(yōu)勢表現.現代農村科技,2010,(09)
[6]周海燕,柴強,黃高寶,白錦龍.綠洲灌區(qū)典型間作模式的產量和光能利用效率.甘肅農業(yè)大學學報,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