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花涼
《黃金時代》上映以后,關(guān)于蕭紅,便引起了一陣熱議。
是的,電影里的她的確會引起爭論,一生顛沛流離,年少被騙,幾番被辜負,苦難承載她生命的底色,甜美只是幾絲虛妄的安慰。許多人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紛紛發(fā)表“遠離文藝女青年”的評論,稱這部電影為“被嫌棄的蕭紅的一生”,更有甚者言之鑿鑿,嘲笑蕭紅童年陰影、人格障礙、不懂避孕,活該短命又悲慘。
好像一直以來,世人總愛用世俗里特別俗的那一部分去臧否他人成敗,庸人無法在專業(yè)領(lǐng)域打敗天才,便從私德上挑刺,企圖把天才拉到和他們一個水平線。若是天才任性妄為了點,幾十年后都還不忘叉腰而笑走過路過留下點唾沫星子。
世俗的人生哲學里認同“人生是一段慢慢妥協(xié)的過程”,然而蕭紅偏不,在那樣的時代洪流里,她不愿做裙帶菜,她背叛家族,她跳窗逃走,她懷著孕也要抽煙、創(chuàng)作、談戀愛,她送走自己的第一個孩子,她把《生死場》寄給魯迅,她只身去日本只為好好寫作,她談故鄉(xiāng)不寫政治,她為自己的腫瘤手術(shù)簽字……在滾滾奔騰的時代大潮里孕育著自己的躁動與覺醒,在滿目瘡痍中追問著自由與愛情。
“我不能選擇怎么生,怎么死,但我能決定怎么愛,怎么活。這是我要的自由,我的黃金時代?!?/p>
有些人認為蕭紅失敗了,是的,她才三十一歲就離世,她未與相愛之人有白首的機會,她為著自己的肆意妄為付出過代價。
然而蕭紅的人生,并非悲苦和失敗。從一個作家的角度來說,她推開了文學的永恒大門,如同一顆釘子一樣,釘在了那個時代的畫卷中。從一個女人的角度來說,她折騰青春,義無反顧,要哭要笑,要痛要愛。而僅從一個人的角度來說,她全心投入,用力感受,黃金時代。
影片最后,是女主角在念誦《呼蘭河傳》的片段,一切都活了。都有無限的本領(lǐng),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樣,就怎么樣,都是自由的。
要哭要笑,要痛要愛,做你想做的事,其他的都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