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亮 候慧 鄭森元 李可
經(jīng)內(nèi)鏡逆行性胰膽管造影術(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是胰膽疾病診治的重要手段[1-3]。然而作為一種創(chuàng)傷性技術,ERCP本身即存在一定的風險,術后易出現(xiàn)感染、高淀粉酶血癥和急性胰腺炎等并發(fā)癥。其中,ERCP術后胰腺炎(post-ERCPpancreatitis,PEP)是 ERCP 最為嚴重的并發(fā)癥。ERCP術后患者出現(xiàn)持續(xù)的類似胰腺炎發(fā)作的腹部疼痛且血清淀粉酶高于正常值水平的3倍以上即可診斷為PEP。PEP的發(fā)病率約為5%~10%,其中約1%可發(fā)展為重癥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甚至引起患者死亡[4]。因此了解PEP的發(fā)病機制,尋找PEP的早期診斷方法,減少PEP的發(fā)生已成為近年來的研究熱點。文獻[5]報道,血清胰蛋白酶原-2、白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PAF)在急性胰腺炎的發(fā)生發(fā)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關于血清胰蛋白酶原-2、IL-10和PAF水平在PEP中的變化情況及其在PEP診斷中的作用目前研究還很少。本文通過動態(tài)監(jiān)測60例PEP患者血清淀粉酶、胰蛋白酶原-2、IL-10和PAF水平的變化情況,探討其在PEP早期診斷中的臨床診斷意義?,F(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收集2012年8月至2013年11月我院消化內(nèi)科病房的ERCP患者120例,女性51例,男性69例,年齡33歲~85歲,平均年齡(63.2±22.5)歲;其中肝外膽管結石患者25例,肝內(nèi)膽管結石患者8例,膽管/胰管/肝管支架置入術患者87例。120例患者根據(jù)其術后的癥狀、體征、血清淀粉酶水平以及胰腺CT檢查結果分為對照組60例和PEP組60例。對照組患者血清淀粉酶水平未超過正常值范圍,且無腹痛、發(fā)熱和惡心等癥狀。PEP組患者術后出現(xiàn)腹痛、惡心和嘔吐等癥狀,且血清淀粉酶水平高于正常值上限的3倍以上。排除標準:敗血癥、腦梗死、惡性腫瘤和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患者。兩組患者男女比例、年齡、患病情況等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1.2 方法
1.2.1 ERCP及相關治療 內(nèi)鏡采用日本 Olympus公司JF-140R十二指腸鏡。常規(guī)ERCP術前準備,具體相關操作方法參照文獻[6-9]進行。
1.2.2 標本采集 分別于ERCP術前、術后4 h和術后24 h抽取患者空腹靜脈血3ml,靜置30min后,以離心半徑12cm,3000r/min 離心 10 min,取上層血清,-20℃保存?zhèn)溆谩?/p>
1.2.3 指標檢測 采用比色法檢測血清淀粉酶,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檢測血清胰蛋白酶原-2、IL-10和PAF水平,檢測儀器為強生Vitros-350全自動干化學分析儀,試劑盒購自上海西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具體操作步驟如下:將血清樣品和標準品100μl加入孔中,另留出空白對照孔,用封板膜封住反應孔,37°C孵育90 min;每孔加入250μl洗滌液,震蕩1 min/次洗板,共4次;加入配制好的生物素化抗體工作液100μl/孔,37°C孵育60 min; 洗板4次;加入酶結合物工作液100μl/孔,37°C孵育30 min;洗板 4次;加入顯色劑 100μl/孔,避光,37°C 孵育10~20 min;加入終止液 100 μl/孔,短暫震蕩混勻后立即測量OD450值。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 SPSS 13.0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多組間均數(shù)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兩樣本均數(shù)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血清淀粉酶檢測結果 PEP患者的血清淀粉酶水平在術前、術后4 h及術后24 h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中術后24 h血清淀粉酶水平最高;而對照組患者血清淀粉酶水平在術前、術后4 h及術后24 h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各時間點血清淀粉酶水平比較,PEP患者術后4 h及術后24 h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而兩組患者術前血清淀粉酶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2 兩組患者血清胰蛋白酶原-2、IL-10和PAF檢測結果的比較 PEP組患者術前、術后4h和術后24 h血清胰蛋白酶原-2、IL-10和PAF水平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F=1167.99,F(xiàn)=758.74,F(xiàn)=1005.84,P均<0.05);三項指標均為術后4 h最高。對照組患者血清胰蛋白酶原-2、IL-10和PAF水平各檢測時間點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F=1.86,F(xiàn)=0.19,F(xiàn)=2.44,P均>0.05)。PEP組各指標術后4 h和術后24 h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而術前各指標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3。
表1 兩組患者性別、年齡、患病情況比較
2.3 血清淀粉酶、胰蛋白酶原-2、IL-10和PAF單獨及聯(lián)合檢測在PEP診斷中的評價 血清淀粉酶、胰蛋白酶原-2、IL-10和PAF聯(lián)合檢測的靈敏度、特異性及準確度均顯著高于各指標單項檢測的靈敏度、特異性及準確度,見表4。
表2 兩組患者術前、術后4 h和術后24 h血清淀粉酶水平比較(±s,U/L)
表2 兩組患者術前、術后4 h和術后24 h血清淀粉酶水平比較(±s,U/L)
?
表3 兩組患者術前、術后4 h及術后24 h血清胰蛋白酶原-2、IL-10和PAF水平比較(±s,ng/mL)
表3 兩組患者術前、術后4 h及術后24 h血清胰蛋白酶原-2、IL-10和PAF水平比較(±s,ng/mL)
?
表4 4項指標單獨及聯(lián)合檢測的靈敏度、特異性和準確度[%(n/n)]
ERCP是指將十二指腸鏡插至十二指腸降部,找到十二指腸乳頭,由活檢管道內(nèi)插入造影導管至乳頭開口部,注入造影劑后X線攝片,以顯示胰膽管的技術。由于ERCP不用開刀,創(chuàng)傷小,手術時間短,并發(fā)癥較外科手術少,住院時間也大大縮短,深受患者歡迎。在短短幾十年中ERCP在臨床上取得了巨大的成績,已經(jīng)成為當今胰膽疾病重要的治療手段。然而ERCP仍屬于有創(chuàng)手術,術后會出現(xiàn)感染、高淀粉酶血癥和急性胰腺炎等并發(fā)癥。其中,PEP是ERCP最為嚴重的并發(fā)癥。PEP的總體死亡率約為24.4%[10]。為降低PEP的死亡率,尋找PEP的早期診斷指標成為近年來國內(nèi)外研究的熱點。
目前,臨床上常采用ERCP術后4 h血清淀粉酶水平來診斷PEP的發(fā)生。本文研究結果顯示,PEP患者在術前、術后4 h及術后24 h的血清淀粉酶水平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中以術后 24 h 血清淀粉酶水平最高,術前血清淀粉酶水平最低,而對照組三個時間點的血清淀粉酶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相同時間點比較的結果顯示,PEP組術后4 h及術后24 h血清淀粉酶水平均明顯高于對照組,且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說明PEP患者在術后4 h內(nèi)即可出現(xiàn)血清淀粉酶的急劇升高,且升高幅度可為正常值的5倍以上。然而機體多種器官中均有淀粉酶的存在,且很多原因均可引起血清中淀粉酶的升高,使得血清淀粉酶在診斷PEP中的靈敏度、特異性和準確度均受到限制[11]。
胰蛋白酶原-2是胰蛋白酶的外流性前體,當胰腺炎發(fā)生時,胰蛋白酶原-2大量入血,因此測定血清胰蛋白酶原-2水平可作為診斷胰腺炎的指標。IL-10是由Th2型細胞分泌的細胞因子[12]。已有急性胰腺炎動物模型研究[13]表明,使用重組IL-10能明顯減輕急性胰腺炎動物胰腺組織學改變,降低病死率,同時,亦有結果顯示,IL-10可以顯著降低PEP的發(fā)生率。PAF可通過刺激其他細胞因子分泌而加重炎癥反應。已有研究[14]表明,PAF在急性胰腺炎的發(fā)病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PEP組患者與對照組患者術前血清胰蛋白酶原-2、IL-10及PAF水平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PEP組術后4 h及術后24 h的血清胰蛋白酶原-2、IL-10及PAF水平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在PEP組中,術前、術后4 h及術后24 h血清胰蛋白酶原-2、IL-10及 PAF水平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中術后 4 h 三個指標水平最高,且術后24 h三個指標水平仍明顯高于術前,說明PEP患者可在術后4 h出現(xiàn)血清胰蛋白酶原-2、IL-10及PAF分泌水平高峰,隨后三個指標水平逐漸降低,但在術后24 h檢測時仍可明顯高于術前水平,這為PEP診斷提供較廣的時間窗口。對照組患者術前、術后4 h和術后24 h血清胰蛋白酶原-2、IL-10和PAF水平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說明上述三項指標只在PEP時特異性高。對上述4項指標的檢測性能分析結果顯示,血清淀粉酶、胰蛋白酶原-2、IL-10和PAF聯(lián)合檢測的靈敏度均明顯高于單項指標檢測,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這也證明采用聯(lián)合檢測診斷PEP具有相較單項指標更高的檢測效能。
本文通過檢測對照組患者和PEP患者血清淀粉酶、胰蛋白酶原-2、IL-10和PAF水平發(fā)現(xiàn),與對照組相比,PEP患者血清淀粉酶、胰蛋白酶原-2、IL-10和PAF水平在術后4 h即出現(xiàn)明顯的升高,可作為PEP的早期診斷指標。PEP患者血清IL-10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提示IL-10作為抗炎細胞因子早期參與了抗炎反應,然而由于胰蛋白酶原-2和PAF也同時升高,使得IL-10抗炎作用不足以抵消胰蛋白酶原-2和PAF所引起的炎癥反應,從而最終導致了PEP的發(fā)生。血清淀粉酶、胰蛋白酶-2、IL-10和PAF聯(lián)合檢測提高了診斷PEP的靈敏度、特異性和準確度,可作為PEP早期診斷的臨床指標。
1 張文杰,陶怡菁,全志偉.ERCP術后胰腺炎的預防.中華消化內(nèi)鏡雜志,2010,27:670-672.
2 楊勇,張文杰,王雪峰,等.ERCP術后胰腺炎的診斷與治療.肝膽外科雜志,2009,17:332-335.
3 蘇東星,林瑤光.ERCP術后并發(fā)胰腺炎的預防.廣西醫(yī)科大學學報,2012,29:314-316.
4 Vandervoort J,Soetikno RM,Tham TCK,etal.Risk factorsfor complications after performance of ERCP.Gastreintest Endosc,2002,56:652-656.
5 Dumonceau JM,Andriulli A,Deviere J,etal.European Society of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European Society of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ESGE) Guideline:prophylaxis of post ERCP pancreatitis.Endoscopy,2010,42:503-515.
6 黃曉東,范彥,張姮,等.內(nèi)鏡下膽道支架置入術治療惡性膽道梗阻 122例.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08,16:3234-3237.
7 貝紅霞,甘輝.2型糖尿病患者行ERCP膽道取石術并發(fā)癥分析.醫(yī)學信息,2012,25:147-148.
8 汪潤芝,韓真,袁鶴鳴,等.代謝綜合征患者行ERCP膽道取石并發(fā)癥分析.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2010,19:942-946.
9 Moon SH,Kim MH.Prophecy about post-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pancreatitis:From divination to science.World JGastroenterol,2013,19:631-637.
10 Sutton VR,Hong MK,Thomas PR.Using the 4-h(huán)our Post-ERCP amylaselevel topredict post-ERCPpancreatitis.JOP,2011,12:372-376.
11 周麗清,李煒煊.胰蛋白酶原-2與淀粉酶、脂肪酶聯(lián)合檢測在急性胰腺炎診療中的臨床研究.國際醫(yī)藥衛(wèi)生導報,2004,10:61-62.
12 黃博,張永宏,周力.內(nèi)皮素和血小板活化因子在急性胰腺炎發(fā)病機制中的意義.貴州醫(yī)藥,2009,33:112-114.
13 鄧德海,梁志海,唐國都.白介素10干預減輕大鼠急性壞死性胰腺炎的病理損傷.廣西醫(yī)學,2012,34:816-818.
14 邸瑤,夏時海,佟長青.Gi2/Gq蛋白在重癥急性胰腺炎大鼠胰腺組織中的表達.武警醫(yī)學,2010,21:5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