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七里夫子
視界悠樂旅堂
弋陽龜峰天下奇
文|七里夫子
地處江西弋陽縣城郊的龜峰,得名于龜形石,這里“無山不龜,無石不龜”,而且從西南方向眺望,整個龜峰儼然一只巨龜。據(jù)說龜峰有三十六峰,峰峰奇特;有八大景觀,景景壯觀。這里峰奇石巧、奇巒如畫、鐘靈毓秀,為典型的丹霞地貌。專家考察后,紛紛驚呼其為“丹霞精品,人間瑰寶”。
走近龜峰,映入眼簾的是一左一右兩只巨大的石龜,夾道相望。這是龜峰最熱情好客的一對烏龜,它們昂著高高的頭,伸著長長的脖子,歡迎來自五湖四海的賓朋好友,所以稱作“神龜迎賓”。此景集中體現(xiàn)了龜峰丹霞的地貌特點,經(jīng)過長期流水侵蝕,山體發(fā)生崩塌,殘余的山體和石塊在溶蝕作用下自然風(fēng)化成各種栩栩如生的造型。
途經(jīng)神秘的“三疊龜”(形似三只烏龜相疊),之后在“三疊龜”東南方向200米左右,即可看到神奇的“老鷹戲小雞”。兩石一左一右,頗為奇異,右邊一石似驚恐的小雞,兩翼欲展,縮脖藏頭;左邊一石好似垂涎三尺之饞鷹,望著小雞,猶若囊中取物,兩石形象逼真、躍然入畫。
幾乎所有去龜峰游覽的人,都會到龜峰八大景之一的“四聲谷”去領(lǐng)略一番動聽的回聲?!八穆暪取彼闹苁谒牧?、神奇幽秘,當(dāng)你面對明朝人刻的摩巖石刻“四聲谷”幾個字高聲呼喊時,那種頻頻傳來的、帶有節(jié)奏感的回聲,使你心曠神怡、思緒悠悠。據(jù)《弋陽縣志》記載:“曼聲高呼,谷神響答,清歷宛肖,一如呼聲,三遞而止。曰:四聲谷。”
其實,一線天就是一種從巖石的縫隙中觀看蒼蒼藍天的一種自然景觀,而龜峰的“一線天”位于“天然三疊”的東側(cè),由于明代天啟年間有書法家在三疊龜峰石壁上刻有“一線天”三字,所以得名。站在這里,順著夾道仰望,只見青天一線,使人陡增在夾縫中求生存、于一線中求發(fā)展的萬丈豪氣。“一線天”景觀在龜峰景區(qū)有6處之多,尤以駱駝峰“一線天”最險。龜峰的神奇在于,雖然它只是一個小小的地方,卻集中了非常多的美景,而且無山不龜、無峰不龜,峰峰都像龜,游客看過之后無不感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夏日游船清水湖上,看著龜峰被諸山環(huán)抱,青山綠水,確實是不錯的選擇。在登山欣賞完龜峰的奇峰異景之后,前往景區(qū)專為游人開發(fā)的休閑湖——清水湖游覽,可觀龜峰外景,船在水上行,人在畫中游。
泛舟湖中,眺望遠處那雄偉高大的山體,整體像一只昂首東行的駱駝,這就是景區(qū)的最高峰駱駝峰,海拔486.3米,山峰峻峭雄偉,須歷經(jīng)七道天險(鯽魚背、登云梯、一線天、颶風(fēng)峽、壁虎崖、斷魂溝、絕勝坡),方能登及峰頂,領(lǐng)略杜甫“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邁之情,所以游人說“無膽莫上駱駝峰,上得駝峰真英雄”。駱駝峰也是整個景區(qū)“百變神龜”的頭部。
回首獅,又稱獅子峰,三面峭壁,一面陡坡,形若雄獅。從正面看,雄獅眈眈相向、氣勢雄偉;繞側(cè)后眺望,儼然一只席地而臥、回首吼叫的猛獅,故又稱“回首獅”。它的頭仿佛能隨著游人轉(zhuǎn)動,大嘴張開,口中利齒清晰可數(shù)。此峰西南飛崖斷壁,怪石嶙峋、奇峰羅列、形態(tài)萬千、險峻而秀美;東北則較為平緩、綠樹成陰,但相對落差大、氣勢懾人。
泛舟清水湖,感嘆的不僅僅是湖面的闊景,更多的是四面的奇峰怪石、峭壁臨人,這里四面環(huán)山,抬頭即是藍天白云……儼然一片世外桃源。
龜峰的旅行,僅僅欣賞它的“無山不龜,無龜不山”是完全不夠的,因為這里不僅有山、有水,還是佛教文化的熏陶之地。雖無敦煌石窟那般壯觀,但也有其獨特的古韻之意。所以要來龜峰,南巖寺可不能錯過。
據(jù)說,晉代就有僧人在南巖寺修行,以天然巨石巖洞為依托修筑寺廟;唐末宋初時期,曾有僧人在巖洞內(nèi)的依巖壁雕刻佛、菩薩、羅漢等像,現(xiàn)保存完好的有40余尊。這些雕像歷史悠久、內(nèi)容完整、布局合理,雕刻技藝精湛,就單體洞窟而言,堪稱第一。
從佛像的內(nèi)容和規(guī)劃來看,整個石窟氣勢宏大,這么大的天然巖洞在國內(nèi)實屬罕見,而且在石窟中,有釋迦牟尼從出生到成佛的整套佛傳浮雕故事,同時還有雕鑿的40多尊佛像,這使整個洞窟儼如佛的王國。南巖寺是國內(nèi)在自然洞窟中開鑿最大的佛教石窟,堪稱“中華第一佛洞”。
龕內(nèi)雕有釋迦牟尼、文珠、普賢、觀音及十八羅漢等佛雕,依著巖體形成半圓形,倘若跟觀音洞中的觀音雕像相比,兩者相去甚遠,在歲月的侵蝕下,這些佛雕早已褪去了彩色的外衣,借助相機的閃光燈還能依稀看見白茫茫一片,跟紅色的巖體形成了強大的色差。
隨處可見的佛雕,每一處、每一景,都能讓你感受到這里的歷史氣息以及佛學(xué)文化。南巖寺環(huán)境優(yōu)美,空氣清新、干燥,寺內(nèi)佛雕雖經(jīng)千年的風(fēng)化,依然保存完好。如今,南巖寺已正式對外開放,它的歷史又將翻開新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