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森林(江蘇省海安縣南莫中學 江蘇海安 226600)
?
淺談中學校園足球的困境與出路
盧森林
(江蘇省海安縣南莫中學江蘇海安226600)
摘 要:作為一個體育大國,我國的足球水平卻一直在低位徘徊,大力發(fā)展校園足球幾乎成為一項政治任務,但校園足球的發(fā)展還有很多實際問題待而未決。針對當前校園足球教學和發(fā)展中遇到的問題,包括目前的教育背景、人的思想觀念、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等問題進行探討,并結合筆者教學實踐提出一些建議。
關鍵詞:校園足球困境出路發(fā)展
2015年8月13日,教育部網(wǎng)站正式公布了《教育部等6部門關于加快發(fā)展青少年校園足球的實施意見》。校園足球被提升到了一個從未有過的高度。無疑校園足球承載著中國足球的希望,具有重大的戰(zhàn)略意義,但國家大力發(fā)展校園足球,也正是說明我國目前的校園足球現(xiàn)狀不是太盡如人意,為什么會這樣?我們又該如何應對呢?
1.1應試教育背景下體育課程邊緣化
在全國上下重視足球的春風里,校園足球迎來了難得的歷史機遇,但在高考的指揮棒下,學校領導,學生家長看到的還只是高考課程的試卷分數(shù),不理解校園足球的意義和宗旨,使得體育課程在學校、家長心中被邊緣化,體育課基本淪為讓學生身心放松的“放風”時段,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體育課尚且如此,校園足球運動開展的難度可想而知。雖然目前正在推行“陽光體育1小時”,然真正實施的情況如何,體育老師都心知肚明,活動課真正讓學生到操場活動的學校,特別是中學,可以說是寥寥無幾,除非為了應付某種體育方面的檢查,校園足球運動氛圍已完全淹沒在文化學習氛圍之中,學校教育中的尚武精神已喪失殆盡。
1.2開展校園足球缺乏充足的師資力量和高質量的足球教材
沒有全國統(tǒng)一的、高質量的足球教學材料阻礙了校園足球的開展和水平的提高。足球教材是足球教師傳遞足球理念、技能、技術、戰(zhàn)術思想的重要載體,沒有教材教師很難制定出符合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足球運動訓練要求的教學計劃、教案,解決不了教什么的難題,當然也就教不好學生。另外,在全國專職體育教師欠缺的背景下,有足球背景的體育教師更是鳳毛麟角。
1.3校園足球場地設施缺乏
足球場地存在幾種情況,農村學校場地面積大,地方多,但場地條件欠佳,多數(shù)坑洼不平,雜草叢生,尤其是一些農村的小學。而城市是寸土寸金,學校場地設施完善,但面積較小,如果再算上生均場地面積比就更小,學生人均操場只有1 m2左右,有的學校甚至把一些運動場地放到了樓頂,11人制足球場地更是城市校園足球的“奢侈品”。
1.4正式組織的校園足球比賽少
校園足球還有一個難言之隱就是組織比賽難。筆者從教10多年,經(jīng)歷過從學校到縣級,市級,省級的各類運動項目比賽無數(shù)次,但從沒參加過一次官方組織的足球比賽,并非自身原因,而是壓根兒就沒有。主要原因有兩個方面:第一,是長久以來,中國青少年足球過早采取專業(yè)化的培養(yǎng)模式,導致校園足球萎縮。過早的專業(yè)化培養(yǎng)模式,在某一年齡階段可以培養(yǎng)足球精英,但由于缺乏正常的文化教育,其文化水平通常低于常人,有礙運動員理解足球,閱讀足球比賽。同時足球運動的開展往往局限于專業(yè)運動隊范圍內,難以形成社會足球文化、校園足球文化,不利于吸引更多的學生參與足球運動。第二,相比較籃球、排球、田徑等比賽項目,足球比賽更難以組織。足球運動的特點決定了一支隊伍一天只能進行一場比賽,使得賽程較長,對學校正常教育秩序影響較大;另外足球運動還是一項集體項目,一支足球隊的人數(shù)往往比籃球隊和排球隊人數(shù)的總和還多,人數(shù)眾多就造成比賽經(jīng)費增多,比賽時交通上的麻煩,組織者自然要將足球比賽擱置一邊了。
1.5校園足球運動的安全問題
足球是一項很容易受傷的運動。根據(jù)美國運動協(xié)會所進行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足球運動員的受傷率在所有運動項目中名列第一。雖然校園足球相對于職業(yè)比賽而言,對抗沒有那么激烈,但是中學生的身體尚未發(fā)育完全,身體柔韌性,耐受沖撞的能力,遠遠比不上職業(yè)球員,也很少懂得自我保護的方法,在足球比賽中,難以避免有肢體的猛烈沖撞,一旦學生受傷,對學生本人、家長,老師,學校而言都會帶來麻煩。在“安全第一”的指導思想下,學校自然會盡量避免開展足球運動。
2.1準確定位校園足球的目標:普及與提高相結合
面對國家推廣校園足球的機遇與上述困難,作為體育教師推廣校園足球過程中不應激進,蜂擁而上,導致學校體育工作重心的偏失,影響學校教育的正常運行狀態(tài);但也不必失望、抱怨現(xiàn)行應試教育體制,而應冷靜、客觀的理解校園足球的目標,處理好普及足球運動與高水平足球運動的關系,準確定位校園足球以普及為主的發(fā)展任務,有的放矢,將對足球的熱情用在關鍵之處,采用校園足球+高水平俱樂部的模式,做到普及與提高二者兼顧,營造良好的校園足球文化,以改變校園足球整體發(fā)展趨勢,提高足球人口。其實我們經(jīng)常在電視里看到南美洲一些經(jīng)濟并不發(fā)達而足球運動開展得相當好的國家,那里的孩子就在街頭巷尾,一小片場地也能讓他們歡快的玩起足球,那就是因為他們熱愛足球。我們也不一定非得球場夠大才能踢球,首先要有“玩”足球的氛圍,可以精心組織各種足球類小游戲,以熟悉球性,培養(yǎng)興趣。
2.2有組織計劃、分層次的開展校園足球
成立縣級區(qū)域校園足球聯(lián)盟,吸引更多的學校申請加入聯(lián)盟,擴大校園足球聯(lián)盟的影響力,力爭每校一隊,校園足球聯(lián)盟對內負責組織各級學校間的校園足球比賽,對外成立高水平俱樂部與兄弟縣市比賽交流,力爭為職業(yè)俱樂部輸送后備人才,使得校園足球能有組織、有計劃的開展。
分層次指校園足球運動應分學段、分范圍、分水平、分人數(shù)開展,相同年齡組間的足球比賽,校內年級間的比賽,校際間的比賽和非正式的草根足球賽便于校園足球運動的開展,是營造校園足球文化的實體,不僅可以讓直接參與校園足球運動的學生享受足球運動的快樂,也讓觀看校園足球的學生懂得欣賞足球比賽,培養(yǎng)其參與足球運動的興趣。
每年從校園足球比賽的組織管理水平、參加學校數(shù)量、年度比賽場次、校內年級比賽情況、學生課余足球參與情況、師資培訓、經(jīng)費支持等指標衡量校園足球聯(lián)盟開展的情況,進而完善校園足球聯(lián)盟組織的運行效益。
2.3文化課與校園足球運動協(xié)調發(fā)展
首先應肯定運球運動的教育價值,足球運動有力于學生道德品質、身體素質、意志品質的提升,同時還能在足球運動中享受到馳騁綠茵,奔放豪情的自由與快樂,有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這與文化課育人目標相一致,所以講兩者本質上是不矛盾的,關鍵在協(xié)調好兩者之間的時間、精力分配等。其次,校園足球的主要任務是普及,所以對多數(shù)學生而言無需投入大量時間、精力從事足球運動,只需利用好好“陽光1小時”即可。再次,對于校園足球中的精英或者校隊學生,應建立成績變化與隊員身份聯(lián)動機制,一旦成績下滑或不及格當即取消隊員身份并暫停足球訓練,做到球要踢得好,書也要讀好,形成學習不好就不是好球員的觀念。最后,給高水平足球運動員提供錄取政策支持。如筆者所在地區(qū)的縣中可以自主招收各種特長生,語言類,科技類,藝術類,體育類等等。其它類別的特長生最多加40分,而體育類的特長生最多的可以加240分,這就無疑讓一些體育不錯想上縣中的學生增加了機會。此類政策會讓那些從小訓練足球的孩子多一絲升學保障,可能會涌現(xiàn)出更多的足球后備人才。
2.4自身造血與外部支持相結合支撐足球師資力量“兩條腿”走路
學校足球教師、基層足球教練決定著校園足球的水平。面對學校足球師資力量不足的問題,一方面應大力培養(yǎng)學校已有體育教師,提升其足球運動水平和教學、訓練能力;另一方面,還可以利用社會足球協(xié)會中的優(yōu)秀運動員或教練資源,補充學校師資力量,優(yōu)秀教練在執(zhí)教學校足球隊的同時亦可挖掘有足球運動潛力的學生,幫助其獲得進一步的發(fā)展;還可鼓勵高校高水平足球教練“下沉”到中小學去,推動中小學足球水平的提高。自身造血與外部支持相結合,兩條腿走路,可以為校園足球的發(fā)展提供充足的足球師資力量。
2.5運動傷害應做到預防與處理相結合
很多體育運動都存在一定的危險性,只是幾率大小而已,我們切切不可因為足球運動存在受傷的可能而因噎廢食。當然,我們要避免人為因素導致的受傷,預防為主,做到準備活動要充分,場地要檢查,對學生進行體育道德的教育,嚴禁惡意傷害,限制倒鉤射門、倒地鏟球等等容易造成傷害的、不適宜中學生的技術動作不允許出現(xiàn)。同時還要教會學生簡單的自我保護和自我處理傷情的方法。還可以引入中國人壽財產(chǎn)保險有限公司提供的《校園足球運動責任保險》,每年保費16元每人,降低發(fā)生運動損傷后的經(jīng)濟損失。
校園足球正在起跑線上,不可避免會遇到各種困難。作為一名普通的體育老師,肯定沒有能力去解決校園足球發(fā)展道路上遇到的所有問題,但辦法總比困難多,如果大家群策群力,校園足球發(fā)展道路上的障礙終究會消除。
參考文獻
[1]李衛(wèi)東,何志林.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可持續(xù)發(fā)展思考[J].體育文化導刊,2011(3):106-108.
[2]董眾鳴,龔波,顏中杰.開展校園足球活動若干問題的探討[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1(2):91-94.
[3]賈珍榮.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發(fā)展思考[J].體育文化導刊,2010 (12):57-59.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5.26.221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5)09(b)-02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