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云無心
玉米如何爆成花
文_云無心
云無心,清華大學生物化學碩士,美國普度大學食品工程博士,“科學松鼠會”成員,在多家媒體開設(shè)個人專欄,出版有科普系列《吃的真相》。
對于20世紀70年代出生的人來說,童年記憶中大概都會有關(guān)于爆米花的深深印跡—一個瘦削的中老年男子,背著一個葫蘆形的“爆花機”走村串戶。他在某個稍微寬敞點兒的院子里架起爐子,把玉米放進黢黑的容器中,再加入一點兒糖精,然后扣緊容器的蓋子,放在火上轉(zhuǎn)動。他一邊漫不經(jīng)心地搖,一邊跟旁邊的人閑扯,時不時看看“爆花機”表盤上的指針。在小孩子的期待中,他起身,將整個容器放入一條臟兮兮的麻袋中,裹好袋口,再拿起一個類似扳手的東西套在容器蓋子上的一個凸起上,一用力—砰的一聲響,袋子里就有熱氣騰騰的爆米花了。
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擁有任何零食都是奢望,而爆米花價格便宜量又足—柴火和玉米都是自家產(chǎn)的,只需要付一兩毛錢的手工費,就可以得到一袋子美味的零食,爆米花自然也就有著巨大的吸引力。
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零食開始極大地豐富起來,爆米花逐漸失去昔日的榮光。另一方面,那個葫蘆形的容器是鑄鐵制成的,其中含有鉛等雜質(zhì),制作爆米花的過程會使鉛進入到爆米花中,這也使得爆米花的安全性備受質(zhì)疑,所以它逐漸淡出歷史舞臺是必然結(jié)果。
現(xiàn)在的人并不缺爆米花吃,不過,這些西式爆米花跟傳統(tǒng)的中式爆米花完全不同。中式爆米花的原料是普通的玉米(大米、黃豆等也可以),在加熱炒熟的過程中,玉米粒中的水變成蒸汽,加上高溫和密閉環(huán)境,容器罐內(nèi)的壓力很高。當突然打開蓋子時,玉米粒外部的氣壓就會突然下降,而內(nèi)部的高氣壓來不及釋放,就炸破外皮爆成花了。玉米粒的外皮不是密封的,所以在一般的鍋里炒時,內(nèi)部的空氣有足夠的時間跑出來,玉米也就不會爆了。
西式爆米花的原料是一種特殊的玉米。它們要比普通玉米粒小,外皮更加堅硬,密封性也更好。因為小,所以不需要太長的時間就可以炒“熟”—跟中式爆米花一樣,這個過程中玉米內(nèi)部的水會讓淀粉“糊化”,跟蛋白質(zhì)一起形成“面糊”,同時一部分水蒸發(fā)變成蒸汽。但因為其外皮堅硬而且密封性好,蒸汽難以逃出,就在其中形成高壓。當氣壓到達一定程度時,外皮難以承受,就爆開了,而里面的“面糊”會形成泡沫。然后溫度降低,“面糊”固化,就成了可口的爆米花。這種玉米爆的效果要比普通玉米好很多,體積通常能增加四五十倍。
如果說中式爆米花是通過人力簡單粗暴地強行爆花,那么西式爆米花就是充分利用玉米的自然構(gòu)造因勢利導(dǎo)。如何更好地因勢利導(dǎo),主要在于掌控制作爆米花的“火候”。比如玉米中水分的含量過高,水蒸氣形成就會很快,淀粉還沒有充分“糊化”就爆了,這就形不成理想的泡沫;如果水分太少,形成的水蒸氣不夠,就會遲遲不爆,以至于玉米粒被炒煳。加熱速度也有類似的影響,加熱快了,淀粉來不及“糊化”就爆了;加熱慢了,則會遲遲不爆或者完全不爆—因為,玉米的外皮雖說密封性好,但也并不是完全密封,在胚芽位置有很小的空隙,如果水蒸氣產(chǎn)生的速度太慢,就會從這個小小的通道逃脫,從而無法形成高壓。爆米花爆的效果還跟玉米粒的大小有關(guān),所以生產(chǎn)商會根據(jù)玉米粒的大小和加熱方式的不同,確定玉米粒最適當?shù)暮?,從而讓更多的玉米粒爆炸,并且綻放得完美。
值得注意的是,單純地把玉米爆成花,它也還是很好的粗糧:高膳食纖維,含較多抗氧化劑,低脂、低糖、低鹽。不過,原生態(tài)的爆米花跟其他零食相比,在口感上競爭力比較有限。為了提升口感,商業(yè)化生產(chǎn)的爆米花會加入大量的脂肪,有一些甚至用油加熱來“引爆”。如果用空氣加熱,不加油,也不加其他調(diào)料的話,100克爆米花的熱量不到400千卡,油只有5克左右,鈉是8毫克,而膳食纖維卻可達15克,可以算得上是很健康的零食了。而100克商業(yè)化生產(chǎn)的爆米花,熱量接近600千卡,含油44克左右,鈉含量超過1000毫克,而膳食纖維只有8克,可以說是典型的垃圾食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