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3日是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紀(jì)念日。為了紀(jì)念70年前“上海猶太人”故事,陸志德,曾經(jīng)生活在奧地利的中國畫家,深入觀察了上海猶太人的歷史,以他自己的藝術(shù)方式呈現(xiàn)了當(dāng)時動人的故事。
那些在19世紀(jì)晚期至20世紀(jì)上半葉定居在中國的猶太人由于沒有受到宗教信仰的歧視,得以積極地融入中國的經(jīng)濟、文化活動以及社區(qū)生活中,并且與之成為一體。就在世界的另一些地方,猶太人不斷遭受著屠殺及反猶主義迫害的同時,中國,向猶太人提供了一個避難所。歷經(jīng)多年,猶太人在如哈爾濱、上海一些城市的存在,使得猶太人與中國人民之間建立起了緊密的紐帶。這一紐帶力證了歷史,也力證了那一獨特的共存關(guān)系。
——以色列駐華大使 海逸達博士
畫,是藝術(shù),也是心聲。總有一些朋友問我,怎么會想起以猶太難民故事為題材來創(chuàng)作的, 其實,這是一種緣分,也是我心中的一個情結(jié)。
1989 年,我從留學(xué)多年的日本來到奧地利。一天,在維也納的一家超市,我正與同伴用上海話進行交流,突然一位老者來到了我的面前,“阿拉也會講上海閑話,大餅、油條、蕩馬路……” 就這樣,因著一句上海話,我,一位來自上海的青年畫家,與奧地利著名小提琴家海因茨·格林伯格奇跡般地邂逅、相識。海因茨是奧地利籍猶太人,五歲時曾隨父母一起在上海度過了八年的避難生活。他說,正是因為上海的接納,才使得他們一家免遭納粹的屠殺,所以一看到中國人特別是上海人就感到分外親切。
在海因茨的邀請下,一有時間我便參加維也納上海猶太難民沙龍,老人們熱情地幫我提高德語,讓我盡快地融入當(dāng)?shù)氐纳?;我則教他們說一些上海話,陪他們一起沉浸于對上海的回憶。在那里,我又有幸結(jié)識了奧地利藝術(shù)大師埃爾恩斯特·福古斯。埃爾恩斯特的父親也曾在上海避難,他同樣對上海充滿著感情。2004 年,我的第一次海外畫展在維也納開幕, 格林伯格特意組織了一個猶太藝術(shù)樂團前來助興,福古斯也前來祝賀。“作為一名中國的畫家,你可以從歷史題材著手,用作品給后人以啟示和教育?!边@是埃爾恩斯特·福古斯這位藝術(shù)大師對我的教誨和啟發(fā)。
將西方畫法和中國畫技法相結(jié)合,用手中的畫筆講述猶太難民在上海的故事,這是我心中的一個情結(jié),也是我的一份榮幸。雪泥鴻爪,愿這些閃爍著人性光輝的畫面,能激起你心中的片片漣漪。
(摘自《善良與包容:猶太難民在上海生活繪本》,上海交通大學(xué)出版社)
編輯:沈海晨 mapwow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