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秦東風
做人作文學柳青
文/秦東風
人民作家柳青先生離開我們已36年了,但“忠于人民,熱愛人民,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深入實際,刻苦寫作”的柳青精神,卻在人民大眾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成為人們尤其是文藝工作者的一代風范。重溫柳青故事,對照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內容,我感到柳青所作所為,正是黨和國家對一名文藝工作者所提倡的。
著名文化學者肖云儒當年曾向柳青約稿,柳青說:“好稿子不是約出來的,有了好稿子會主動給報社寄?!弊鳛橐幻骷胰绱藢Υs稿,其求真務實的寫作態(tài)度可見一斑。這說明柳青認為一個人越是有點名氣,就越要認真對待自己的每一個作品,不能因為有利可圖,就可以隨意而為。
新中國成立后,柳青完全可以留居北京,最終卻毅然選擇了回陜西。柳青在長安落戶、創(chuàng)作《創(chuàng)業(yè)史》的14年間,把自己吃的小米送給村里的困難戶,為村里建成了小型發(fā)電站,他隨地盤腿而坐與農民拉家常,抽的旱煙袋是農民隨手遞給他的,當年村里許多人都不知道他是個作家。說明他已經把自己融入人民之中,人民大眾的物質文化生活已成為他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力量與創(chuàng)作源泉。
1953年,為了潛心創(chuàng)作,柳青辭去了長安縣委副書記職務定居長安縣皇甫村,創(chuàng)作長篇小說《創(chuàng)業(yè)史》,1959年該小說問世,成為中國當代文學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經典之作。在權、名、利面前,柳青懂得自己應該如何選擇,為了神圣的文學事業(yè),他甘愿受窮、吃苦、吃虧,不受任何外界誘惑的影響,一心一意把作品寫到更好。
柳青不僅深深地扎根在人民大眾的土壤之中,對所生活的土地上的人民精神氣質、行為方式、感情狀態(tài)、語言習慣都有精準的把握,而且他還廣泛吸取了中外文學的豐富營養(yǎng),具有豐富的英文閱讀功底,通過英文掌握了許多心理學、美學知識。正是由于有了這種廣泛涉獵、不斷進取、永不滿足的求知欲望,才成就了一個不朽的柳青。
柳青曾經說過:“文學是愚人的事業(yè),只有愿意為文學賣命的人,才能干這一行?!绷嗟囊簧I給了偉大的文學事業(yè),他的偉大在于不跟風、不浮躁、不為市場所控。陜西著名作家路遙、陳忠實、賈平凹、高建群等都是受到柳青精神的熏陶與影響,而在中國文學界占有一席之地的。柳青是毛澤東《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的忠實實踐者,他以其作品的魅力和偉大人格的魅力,在人們心中樹起了一座高大的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