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智賢
摘 要:對于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的保險條款來說,除了戰(zhàn)爭險之外,其他險別的保險期間均是“倉至倉”。但是只有具備了三個條件,保險公司才會按照“倉至倉”條款進行賠付。由于在不同貿(mào)易術語下,交貨地點、風險轉移界限及保險責任承擔方均存在差異,從而并不是所有貿(mào)易術語的保險期間都是真正的“倉至倉”。
關鍵詞:“倉至倉” 常用貿(mào)易術語 保險責任
中圖分類號:F8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5)09-098-02
保險公司的保險期間是指保險公司對海洋運輸貨物履行賠償義務的時間段。對于我國海洋貨物運輸保險條款,除了戰(zhàn)爭險的保險期間是“港至港”,其他險別的保險期間均是“倉至倉”?!皞}至倉”條款是指保險公司的保險責任,從出口方倉庫開始運輸時生效,到進口方倉庫或者用于分配、分派的其他儲存處所時失效。
但是必須強調(diào)的一點是,只有具備三個條件,保險公司才會按照“倉至倉”條款賠付。這三個條件是:第一,必須發(fā)生了承保范圍內(nèi)的損失;第二,索賠人必須是一個法定的投保人,即是與保險公司簽訂了保險合同的人;第三,索賠人還必須是擁有保險利益的人,也即是貨物所有權的擁有者。由于在不同的貿(mào)易術語下,交貨地點和風險轉移界限是不完全相同的,從而在某些時間段不滿足保險公司的賠償條件,主要是存在被保險人和保險利益的所有者是兩個人的情況。因而導致“倉至倉”條款會發(fā)生一些變異。以下具體探討“倉至倉”條款在《INCOTERMS 2010》中的11個貿(mào)易術語下的變異。
一、FOB
對于FOB來說,交貨地點是在裝運港口;風險轉移界限是當賣方將貨物交給買方指定的船舶上時;對于保險責任和費用的承擔方來說,買賣雙方均沒有辦理保險的義務,如果需要辦理的話,買方會自行辦理。
不管賣方的倉庫是不是在裝運港口上,在從賣方倉庫到賣方將貨物交到船上這段時間,由于投保人是買方,而賣方承擔保險利益,因而投保人和保險利益承擔者分別是買方和賣方,不符合保險公司賠償?shù)臈l件,所以這一段不屬于保險期間。從貨交船上之后至運到買方倉庫這段時間,買方是投保人,同時由買方承擔保險利益,所以只要發(fā)生了承保范圍內(nèi)的損失,保險公司即負責賠償。因此,在FOB合同中,保險公司的保險期間是“貨交船上至倉”。
二、CFR
對于CFR來說,交貨地點跟FOB一樣,也是在裝運港口;風險轉移界限也同F(xiàn)OB一樣,是將貨物交到船上的時候,只不過由賣方安排船只;對于保險責任和費用承擔方來說,也跟FOB一樣,買賣雙方都沒有辦理保險的義務,如果需要辦理的話,由買方辦理。
由于交貨地點、風險轉移界限和保險責任的承擔方跟FOB一樣,所以保險公司的保險期間也是“貨交船上至倉”,分析方法同F(xiàn)OB。因此,對于FOB和CFR來說,根據(jù)買方投保的海洋貨物運輸保險,從出口方倉庫到貨交船上這段時間內(nèi)發(fā)生的損失是不可轉嫁給保險公司的,因為這段時間不在保險公司的保險期間內(nèi),所以賣方應該自己投保相應的陸上運輸險,即陸運險或陸運綜合險。如果未辦理,則賣方自己承擔全部貨物損失,而不能轉嫁給保險公司。
三、CIF
對于CIF來說,交貨地點同F(xiàn)OB和CFR一樣,是在裝運港口;風險轉移界限也同F(xiàn)OB和CFR一樣,是在賣方將貨物交到賣方指定的船上時;但是保險責任和費用的承擔方不同于FOB和CFR,賣方必須要辦理保險,即賣方是法定的投保人。
首先,在貨交船上之前,賣方投保,并且賣方承擔保險利益,所以只要在投保范圍之內(nèi)的損失發(fā)生,保險公司會進行賠償。但是在貨交船上之后,一直到買方倉庫這段時間,我們這樣分析:投保人是賣方,但風險已經(jīng)轉移給買方了,所以買方承擔保險利益。這樣的話,投保人和保險利益的承擔者不是一個人了,所以盡管發(fā)生了承保范圍內(nèi)的損失,保險公司也不會賠償。但是我們仔細分析的話,這種推斷是站不住腳的。因為在CIF合同中,賣方必須要辦理保險,而如果辦完保險后,從裝運港口到買方倉庫這段主運輸過程中保險公司拒賠的話,辦理保險就沒有意義了,所以這段時間肯定會在保險期間內(nèi)。
正確的分析方法是:CIF條件下賣方在裝運港口將貨物交到賣方安排的船上后,賣方會以背書的方式將保險單轉讓給買方。也即在貨物風險轉移后,買方成了合法的保單持有人,同時貨物的所有權已經(jīng)轉移給買方,即由買方承擔保險利益,所以只要發(fā)生的損失在承保范圍內(nèi),保險公司會答應。因此,CIF條件下,保險期間是真正的“倉至倉”。
四、FCA
對FCA來說,它的交貨地點是在出口國內(nèi)地或者港口的一個指定交貨點;風險在賣方將貨物交給第一段運輸?shù)某羞\人時轉移;對于保險責任和費用承擔者來說,買賣雙方都沒有辦理保險的義務,買方會根據(jù)風險大小自行選擇投保與否。
對于FCA來說,交貨地點可能是在出口方倉庫,也可能是出口方倉庫以外的地方。而交貨地點不同,保險期間就會不同。假如交貨地點是在出口方倉庫,則在該倉庫,出口方將貨交給第一段運輸?shù)某羞\人時,貨物所有權就由賣方轉移給了買方。所以,在從出口方倉庫到進口方倉庫的這段時間,買方投保,同時承擔保險利益,只要發(fā)生了承保范圍內(nèi)的損失,保險公司將賠付。因此,在FCA合同中,如果交貨地點是在出口方的倉庫,則它就是真正的“倉至倉”。
如果交貨地點不是在出口方倉庫,則從出口方倉庫到貨交承運人的這段時間,投保人是買方,但是賣方承擔保險利益,所以即使發(fā)生了承保范圍內(nèi)的損失,保險公司也拒賠。貨交承運人至買方倉庫這段時間,投保人是買方,同時買方承擔保險利益,所以屬于保險期間。因此,這時保險期間是“貨交承運人至倉”。
五、CPT
對于CPT來說,它的交貨地點跟FCA一樣,也是在出口國的內(nèi)陸或者是港口的某個指定的地點;風險轉移界限也跟FCA一樣,是在貨交第一承運人時,只不過是賣方安排的承運人;對于保險責任和費用承擔方來說,也跟FCA一樣,買賣雙方都沒有辦理保險的義務,如果需要辦理的話,由買方自行辦理。
由于交貨地點、風險轉移界限和保險責任的承擔方跟FCA一樣,所以保險公司的保險期間也同F(xiàn)CA一樣,即在CPT合同中,如果交貨地點是在賣方倉庫,保險期間就符合“倉至倉”。 如果交貨地點不是在出口方倉庫,保險期間是“貨交承運人至倉”。因此,對于FCA和CPT來說,根據(jù)買方投保的貨物運輸保險,從出口方倉庫到貨交承運人這段時間內(nèi)發(fā)生的損失是不可轉嫁給保險公司的,因為這段時間不在保險公司的保險期間內(nèi),所以賣方應該自己投保相應的貨交承運人之前的陸上運輸險,即陸運險或陸運綜合險。
六、CIP
CIP的交貨地點同F(xiàn)CA和CPT一樣,依然是在出口國內(nèi)地或者港口的指定交貨地點;風險轉移的界限也與FCA和CPT相同,是在賣方將貨物交給第一段運輸?shù)某羞\人時;但是對于保險責任和費用的承擔方來說,不同于FCA和CPT,賣方必須要辦理保險。
對于CIP來說,交貨地點同F(xiàn)CA和CPT一樣,可能是在出口方倉庫,也可能是出口倉庫以外的地方。交貨地點不用,分析方法就會不同。如果交貨地點正好是在出口方倉庫的話,則從該倉庫到進口方倉庫這個期間,賣方投保,同時承擔保險利益,因此只要發(fā)生的損失在承保范圍之內(nèi),保險公司會給予賠付。因此,保險公司承諾的保險期間是“倉至倉”。
如果不是在出口方倉庫交貨,則從出口方倉庫到賣方將貨物交付給承運人的地方,由賣方投保,并由賣方承擔保險利益,所以對于承保范圍內(nèi)的損失會由保險公司給予賠付。在貨物被賣方交付給承運人之后,賣方承擔保險利益的同時,賣方將保單過戶給買方,買方就成為合法的被保險人。所以,從貨交承運人的地點至進口方倉庫這段時間也在保險期間內(nèi)。因此,CIP貿(mào)易術語下,無論交貨地點是否是在出口方倉庫,保險公司的保險期間均為“倉至倉”。
七、EXW
EXW的交貨地點是在商品的產(chǎn)地或所在地;風險自賣方在商品的產(chǎn)地或所在地將貨物交給買方處置時轉移;買賣雙方均沒有辦理保險的義務,如果需要辦理的話,買方會自行辦理。
如果交貨地點是在出口方倉庫,則根據(jù)上述分析方法,EXW符合“倉至倉”條款的規(guī)定;如果交貨地點是在商品的產(chǎn)地,如工廠、農(nóng)場、礦場等,而不是倉庫,則從商品的產(chǎn)地至倉庫這段時間不屬于保險期間,但是很顯然,EXW依然符合“倉至倉”條款的規(guī)定。
八、FAS
FAS的交貨地點是在裝運港口;風險轉移界限是當賣方將貨物交給買方指定的船的邊上時;買賣雙方均沒有辦理保險的義務,如果需要辦理的話,買方會自行辦理。
不管出口方倉庫是不是在裝運港口上,在從出口方倉庫到賣方將貨物交到船邊這段時間,由于投保人是買方,而賣方承擔保險利益,因而投保人和保險利益承擔者分別是買方和賣方,不符合保險公司賠償?shù)臈l件,所以這一段不屬于保險期間。從貨交船邊之后至運到買方倉庫這段時間,買方是投保人,同時由買方承擔保險利益,所以只要發(fā)生了承保范圍內(nèi)的損失,保險公司即負責賠償。因此,在FAS合同中,保險公司的保險期間是“貨交船邊至倉”。
九、DAT
DAT的交貨地點是在進口國內(nèi)地或者港口的指定運輸終端;風險自賣方在進口國內(nèi)地或者港口的指定運輸終端將貨物交給買方處置時轉移;買賣雙方均沒有辦理保險的義務,如果需要,賣方會自行辦理。
如果該指定的運輸終端即是買方的倉庫,則符合“倉至倉”條款;如果該指定的運輸終端還未到買方倉庫,則從該運輸終端至買方倉庫這段時間,不在保險期間之內(nèi)。這是因為賣方辦理保險,而風險已經(jīng)轉移給買方。此時,DAT的保險期間為“倉至指定運輸終端”。
十、DAP與DDP
這兩個貿(mào)易術語的交貨地點均是在進口方內(nèi)地或者港口的指定目的地;風險均自賣方將貨物在目的地交給買方處置時轉移;買賣雙方均沒有辦理保險的義務,需要時賣方自行辦理。DAP與DDP唯一的區(qū)別在于進口報關由誰辦理。
如果該指定的目的地即是買方的倉庫,或者是已經(jīng)過了買方倉庫的其他地方,則符合“倉至倉”條款;如果該目的地還未到買方倉庫,則從該目的地至買方倉庫這段,不在保險期間之內(nèi)。此時,保險期間為“倉至指定目的地”。
綜上所述,“倉至倉”條款在上述11個貿(mào)易術語中有著不同的應用,并不全是真正的“倉至倉”。因此,在實際外貿(mào)業(yè)務中,外貿(mào)業(yè)務員在辦理保險時,應該準確把握“倉至倉”條款的實質(zhì),認清在所選用的貿(mào)易術語下,保險期間是否是真正的“倉至倉”,從而能夠有效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參考文獻:
[1] 黎孝先.國際貿(mào)易實務.對外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出版社,2007
[2] 盛洪昌.國際貿(mào)易理論與實務.上海財經(jīng)大學出版社,2011
(作者單位:青島理工大學琴島學院 山東青島 266000)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