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紅偉 李竹梅 劉蓉 張子文
摘 要:針對傳統全要素生產率測度方法沒有考慮二氧化碳排放問題,提出了資源約束、環(huán)境規(guī)制下的全要素生產率指數。通過與傳統全要素生產率比較,表明資源約束、環(huán)境規(guī)制下的全要素生產率指數與中國碳減排目標相吻合。經過進一步對資源約束、環(huán)境規(guī)制下的全要素生產率指數的分解,結果顯示:技術進步是推動資源約束、環(huán)境規(guī)制下全要素生產率提高的主要因素。
關鍵詞:資源約束 環(huán)境規(guī)制 全要素生產率 環(huán)境DEA 方向距離函數
中圖分類號:F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5)09-016-03
一、研究綜述
對資源約束與經濟增長關系的關注始于古典經濟學時期。馬爾薩斯(1798)和李嘉圖(1821)先后研究了土地與經濟增長的關系,認為土地約束會導致經濟零增長。德內拉·梅多斯等在《增長的極限》中對資源消耗影響經濟增長進行模擬,得出不可再生資源稀缺導致經濟增長持續(xù)性差的結論。Thomas Homer-Dixon研究發(fā)現,資源約束通過影響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產生間接約束。羅浩(2007)、黎貴才(2011)研究認為資源是制約經濟增長的瓶頸,而技術創(chuàng)新是促進經濟增長的關鍵。房林等(2008)通過宏觀經濟微觀分析,引入社會地位和資源兩個因素通過傳統效用函數,研究了資源約束對經濟系統的影響。
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認為全要素生產率(TFP)的增長是經濟增長的關鍵。Bjurek(1996)使用從產出和投入兩個角度考慮的Malmquist生產率指數作為HMB生產率指數。Fare etal.(1994)將全要素生產率增長分解為效率變化和技術進步兩個成分,發(fā)展了Malmquist生產率指數。張軍等(2003)估計了1952-1998年中國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王兵等(2008)運用Malmquist-Luenberger指數方法測度APEC17個國家和地區(qū)1980--2004年包含CO2排放的全要素生產率增長。劉兆征(2009)從能源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視角,運用基于產出導向的、規(guī)模報酬不變的非參數DEA-Malmquist 生產率指數法,研究了考慮環(huán)境效應的中國制造業(yè)全要素能源效率及其變動(提高或降低)根源。
本文將在考慮資源約束和環(huán)境規(guī)制下運用環(huán)境DEA技術(EDT)和方向距離函數(DDF)研究我國主要煤炭資源型地區(qū)全要素生產率變化及促進因素。
二、研究方法
(一)環(huán)境DEA(Environmental DEA Technology,EDT)
一個地區(qū)或國家需要投入的總生產要素為X,(X=(K,L,E,W∈RN+)),K表示資本投入,L為勞動力投入,E為能源投入,W為水資源投入。產出函數為F(X),F(X)=(Y,C),Y為國內生產總值,C為二氧化碳排放。其中,Y為期望產出,C為非期望產出。所有產出集記為T,可以表示為:
T={(K,L,E,W,Y,C):(K,L,E,W)可以生產(Y,C)}(1)
EDT假設所有要素投入(K,L,E,W)與期望產出(Y)是可自由處置的(Free Disposability)。要素投入(K,L,E,W)的自由處置表示為:如果(K,L,E,W,Y,C)∈T并且(K',L',E',W’)≥(K,L,E,W),則(K',L',E',W’,Y,C)∈T。期望產出(Y)是可自由處置,表示為:如果(K,L,E,W,Y,C)∈T并且(Y')≤(Y),那么有(K,L,E,W,Y',C)∈T。
(二)Directional Distance Function,DDF
DDF是在生產可行集T下,根據固定投入,描述產出變量最優(yōu)比例的一種函數。根據孫傳旺(2010)的方法,方向距離函數可以表示如下:
0(K,L,E,W,Y,C;gy-gc)=sup{β:(Y+βgy,C-βgc)∈T(K,L,E,W,Y,C)}(2)
情形一:沒有資源約束,并且方向向量沿著縱軸方向,也就是說方向距離函數實際上等價于計算傳統的Shephard距離函數。即B=(Y,0)。該情形只有一種期望產出,數學規(guī)劃式為:
zti≥0,i=1,…,I
情形二:存在資源約束,方向向量g=(Y,-C)要求同比例的增加經濟總量來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并且非期望產出(C)具有弱處置性,數學規(guī)劃式表示:
zti≥0,i=1,…,I
(三)曼奎斯特一魯恩博格(Maltnquist一Luenberger)生產率指數
Chung et al.(1997)為評價減少非期望產出情形下的全要素生產率,利用環(huán)境DEA技術與方向距離函數,提出了曼奎斯特——魯恩博格(Malmquist Luenberger)生產率指數(簡稱MLPI)??紤]資源約束、環(huán)境規(guī)制時,第i個決策變量的MLPI可以表示為:
全要素生產率MLPI指數可以進一步分解為效率變化(EFFCH)和技術進步變化(TECH)的連乘積:MLPI=EFFCH* TECH
上式中,MLPI>1表示全要素生產率提高,否則為下降。同理,EFFCH>1表示效率改進,否則為惡化,TECH>1表示技術進步,否則為退步。
三、實證分析
(一)樣本選擇與指標設置
根據第二部分的研究方法,為測算資源約束、環(huán)境規(guī)制下的全要素生產率,必須構建基于環(huán)境DEA技術的方向距離函數。我們收集了2004-2012年中國13個主要煤炭資源型地區(qū)的要素投入(包括資本投入(K)、勞動力投入(L)、能源投入(E) (本文以各地區(qū)一次能源消費量作為能源投入指標)和水源投入(W))期望產出(國內生產總值(Y))與非期望產出(二氧化碳排放量(C))。
表1給出本文的統計性描述。
(二)不同情形下的全要素生產率比較
1.不同情形下全國生產率全要素的比較。根據第二部分介紹的方法論和設定的兩種情形,本節(jié)分別測算了中國主要煤炭資源型地區(qū)2004年-2012年,在沒有考慮資源約束、環(huán)境規(guī)制與考慮了資源約束、環(huán)境規(guī)制兩種情況下的全要素生產率。本文的計算結果來自于通用代數建模系統(General Algebraic Modeling System,GAMS)22.1版本軟件包。
TFPI和CTFPI指標分別表示在沒有考慮環(huán)境規(guī)制和考慮環(huán)境規(guī)制情形下,2004年-2012年間全國主要煤炭資源型地區(qū)平均全要素生產率指數。
從表2得知,中國在該期間12個省的TFPI為0.988,全要素生產率平均每年下降1.2%;CTFPI為1.062,表明全要素生產率平均每年增長6.2%,明顯高于不考慮環(huán)境規(guī)制的情形。從時間段上來看,2007中國提出壞境規(guī)制目標,這一政策的出臺,表明在2008年—2010年中國經濟運行受到的能效與環(huán)境約束要比2007年之前更加明顯。CTFPI與TFPI在2005前后的顯著差異進一步表明了采用傳統的全要素生產率測算方法(情形一)無法反映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對二氧化碳減排的貢獻,無法同中國低碳經濟的發(fā)展目標相適應。
通過分析上圖,2004-2012年中國碳強度不斷下降,累計的全要素生產率呈上升趨勢。比較分析后發(fā)現,累計的CTFPI能較好地解釋碳強度的變化情況。CTFPI提高,意味著效率得到改進,碳強度就會下降;CTFPI出現降低,碳強度就會上升。
2.環(huán)境規(guī)制下全要素生產率的分解。
從表3中看到,資源約束、環(huán)境規(guī)制下全要素生產率分解為效率變化指數(EFFCH)與技術進步指數(TECH),并且技術進步的作用相比效率變化的改進要明顯地多。
四、結論
本文運用環(huán)境DEA技術(EDT)和方向距離函數(DDF),構建資源約束、環(huán)境規(guī)制下中國全要素生產率指數,并通過與傳統全要素生產率的比較,修正了由于忽視碳排放造成的扭曲。通過分析,本文得到以下主要結論:
本文對中國煤炭資源型地區(qū)全要素生產率的測算方法,能夠與碳強度目標相吻合,實現對中國全要素生產率較準確的評價。
中國煤炭資源型全要素生產率的改善主要是通過技術進步造成的。
[山西省軟科學課題:山西省低碳經濟轉型績效評價及對策研究(2013041001-03)和山西省哲學社會科學課題:山西省綜合改革實驗區(qū)低碳轉型成熟度評價及對策研究(晉規(guī)字2014)和山西省軟科學課題:山西省煤層氣產業(yè)盈利模式創(chuàng)新研究(2015041009-1)資助。]
參考文獻:
[1] 馬爾薩斯.黃立波,譯.人口原理[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7
[2] 大衛(wèi).李嘉圖.周界,譯.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
[3] Hotelling H. The Economics of Exhaustible Resources[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31(39)
[4] Schou P. Polluting Non—renewable Resources and Growth[J].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 2000 (16)
[5] Wright G Czelutsa J.Resource-Based Economic Growth Past and Present.Stanford University,2002
[6] 羅浩.自然資源與經濟增長:資源瓶頸及其解決途徑[J].經濟研究, 2007(6)
[7] 黎貴才,盧荻.資本深化、約束與中國經濟可持續(xù)增長[J].經濟學家,2011(5)
[8] 房林,鄒衛(wèi)星.資源約束與經濟增長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2008(6)
[9] 德內拉.梅多斯,喬根.蘭德斯,丹尼斯.梅多斯.李濤,王智勇譯.增長的極限[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6
[10] 劉兆征.中國發(fā)展低碳經濟的必要性及政策建議[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09(12)
(作者單位:太原理工大學經管學院 山西太原 030024)
[作者簡介:和紅偉,太原理工大學高級會計師,研究方向:財務管理;李竹梅,太原理工大學經管學院副教授,管理學博士,研究方向:績效評價。]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