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秦漢
流 傳
《清明上河圖》走過的路:歷史的畫外音
文/秦漢
汴梁自古帝王都,興廢相尋何代無?
獨惜徽欽從北去,至今荒草遍長衢。
妙筆圖成意自深,當年景物對沉吟。
珍藏易主知多少,聚散春風何處尋。
——鷺津如壽題《清明上河圖》
毫無疑問,《清明上河圖》是今年藝術(shù)界的主角。作為當之無愧的國寶級文物,《清明上河圖》已經(jīng)成為中國畫乃至中國文化的一個符號,一如《蒙娜麗莎》之于西方文藝。然而對于當代中國人而言,張擇端這個名字反而不如凡·高、達·芬奇那般為人熟悉。通常情況下,藝術(shù)家在藝術(shù)史中的地位是靠一張一張的繪畫沉積出來的,像張擇端這般一畫成千古的案例可謂鳳毛麟角。
那么,作為《清明上河圖》的作者,為何我們的張擇端如此不被重視呢?簡單地說,他在生前并不算是個著名的畫家,除了幾幅畫,史書吝嗇地沒有給他多少字,這也直接導(dǎo)致《清明上河圖》這幅國寶出現(xiàn)了重重未解之謎與爭議。
“界畫”是中國畫早期的重要繪畫形式之一,在隋朝達到鼎盛。界畫即拿界尺創(chuàng)作,多以古代城市建筑景觀為主。隨著文人畫的出現(xiàn),界畫逐漸被嫌“匠氣”太重而沒落?,F(xiàn)藏于天津博物館的《西湖爭標圖》正是署名為張擇端的一幅界畫。然而,此畫風格與質(zhì)量相較《清明上河圖》差距過大,雖有“張擇端”的署名,但被認為是后人的偽作?,F(xiàn)在學(xué)界主流聲音還是以故宮藏版本為真跡,張擇端為作者,故不在此詳細討論。
出生于瑯琊東武(今山東諸城)的張擇端,在游學(xué)京師后開始學(xué)習(xí)繪畫。開始以畫界畫為主,尤其擅長表現(xiàn)舟車房屋、田園市井,后來成功加入由趙佶發(fā)揚光大的畫院,成為一個翰林。然而擅長畫風俗畫的他,在當時是注定要郁郁不得志的,很簡單,上(趙佶)有所好,富貴典雅的宣和體才是主流。與同時代的《千里江山圖》相比,張擇端和《清明上河圖》并沒有引起多大反響。作為一幅獻給皇帝的畫,哪怕這是極力謳歌時局安穩(wěn)、天下太平的作品,徽宗也并沒有多重視,蓋了標志性的雙龍小印,以瘦金體題寫了畫名“清明上河圖”后,便賜給了當時的顯族向氏向宗,并被記錄在其私人收藏《向氏評論圖畫記》中。
然而,徽宗不知道的是,在他將畫中的繁華汴京賞賜給大臣后,現(xiàn)實的汴京也即將離他而去。
只會畫花鳥魚蟲的皇帝是守不住江山的。靖康年到了,金兵南下,北宋滅亡,皇帝都“北狩”了,遑論一幅畫。隨著金兵的大肆掠奪,《清明上河圖》流落到了金國的民間。直到60年后,金朝漢族布衣張著為《清明上河圖》題下了第二個記錄。隨后,張著的朋友——同為宋朝遺民的張公藥、酈權(quán)、王磵、張世積也相繼作了詩題。
不知漢人張著在金朝生活得如何,看到畫中已被金人夷為焦土的繁榮都城,怕是一定很懷念暖風熏人的汴京和故國。然而,他卻以另一種方式與《清明上河圖》一同永載青史,他的這一題跋是學(xué)界認定本畫作者為張擇端的最重要依據(jù)。如無此題,此畫現(xiàn)在怕是佚名。
“翰林張擇端,字正道,東武人也。幼讀書,游學(xué)于京師,后習(xí)繪事。本工其界畫,尤嗜于舟車、市橋郭徑,別成家數(shù)也。按《向氏評論圖畫記》云:‘《西湖爭標圖》《清明上河圖》選入神品?!卣咭藢氈?。大定丙午清明后一日,燕山張著跋?!贝藶閺堉}《清明上河圖》。
19年后,張著因詩名當上了金朝一名小官。而第二任收藏《清明上河圖》的向氏家族,則在靖康后的抗金戰(zhàn)爭中“闔門皆遇害,唯一子鴻六歲得存”(《宋史》)。
“畫橋虹臥浚儀渠,兩岸風煙天下無。滿眼而今皆瓦礫,人猶時復(fù)得璣珠。繁華夢斷兩橋空,唯有悠悠汴水東。誰識當年圖畫日,萬家簾幕翠煙中?!贝藶閺埵婪e題《清明上河圖》。
張著之后,蒙古鐵騎南下,滅了金,滅了宋,屠了城,而《清明上河圖》也被到處搜刮財寶的元朝統(tǒng)治者收入皇宮。此時歷經(jīng)戰(zhàn)亂流轉(zhuǎn)的《清明上河圖》已近百歲,破損污濁程度可想而知。既然進了宮,便需要重新裝裱,然而這一幅謳歌、描寫漢人北宋首都的作品,顯然難成元朝統(tǒng)治者的心愛之物,此畫隨后便被裝裱匠人以臨摹本調(diào)包,賣給了當時的“貴官某氏”。至此,第一個有史可載的《清明上河圖》臨摹本出現(xiàn)。
“我元至正之辛卯,準寓薊日久,稍訪求古今名筆,以新耳目。會有以茲圖見喻者,且云:‘圖初留秘府,后為官匠裝池者,以似本易去,而售于貴官某氏,某后守真定,主藏者復(fù)私之,以鬻于武林陳某……’”此為楊準題《清明上河圖》(節(jié)選)。
而手握真跡的“貴官某氏”也難稱重視此畫,在調(diào)入真定(今河北中部)為官后,《清明上河圖》被負責保管的手下監(jiān)守盜去,賣給了杭州人陳彥謙。深恐懷璧其罪的陳彥謙生怕主人追究,便又將此畫轉(zhuǎn)手賣給了楊準。知己難求,畫亦如此。楊準傾盡家產(chǎn)買下了這幅畫,并詳詳細細把張著之后此畫的遭遇記錄了下來,包括裝裱師偽作贗品、被偷出宮門、再被偷出官員家門的過程,而這些題跋也因此成為學(xué)界研究《清明上河圖》真?zhèn)?、流轉(zhuǎn)的珍貴資料。
同年秋,楊準的朋友劉漢也在這幅畫上題記,稱此畫為“稀世玩”,要楊氏子孫永世“珍襲”。這顯然不可能,十幾年后,《清明上河圖》就又換了主人。此時,元朝也快退出中國的歷史舞臺了。
到了大明朝,《清明上河圖》先被首輔李賢收藏,歷經(jīng)李祁、吳寬、李東陽等人,漂泊流落在民間。后被嚴嵩、嚴世蕃以權(quán)勢強行索去占有。作為明朝著名奸臣代表,嚴嵩在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被彈劾失勢,斬首抄家,于是《清明上河圖》再次進入皇宮,藏于明內(nèi)府。
然而,嘉靖作為一個破了不上朝紀錄的皇帝,一心修仙,想來也不會對繪畫感興趣。到了萬歷年間,此畫又流轉(zhuǎn)到了權(quán)傾一時的秉筆太監(jiān)馮保手中。這是個有文化修養(yǎng)的太監(jiān),曾于御前侍奉皇帝時見到此畫,便認為這幅畫是“比隋珠和璧還要珍貴的東西”。當時神宗皇帝朱翊鈞才16歲,尚未親政,馮保大權(quán)在握,這也是他敢在內(nèi)府的藏畫上題跋的底氣所在,并在題跋左下加蓋“永享”印章,證明此時此畫已被其據(jù)為己有。
然而,哪有什么東西能永垂不朽?蓋下“永享”印章并題字后4年,張居正去世,神宗逐漸手攬大權(quán)。作為張居正的政治盟友,神宗顯然不愿放過馮保。馮保失勢,家產(chǎn)被抄,《清明上河圖》則不見蹤影,流落民間。
從馮保之后,一直到乾隆年間,這近百年的時間里,《清明上河圖》的行蹤成了一個謎,直到陸費墀的出現(xiàn)。
陸費墀一定滿腹委屈,作為《四庫全書》的負責人之一,卻被乾隆以一紙“舛謬叢生,應(yīng)刪不刪,且空白未填者竟至連篇累頁”的罪名革職,并賠了所謂原料制作費十數(shù)萬兩白銀。陸在幾年后郁郁而亡。這項花了他一輩子心血的工程,到頭來被皇帝一句話毀了,也毀了他的人生?!肚迕魃虾訄D》是如何到他手中的我們已無處考證。陸費墀死后,陸家后人便將《清明上河圖》賣給了后來的太子少保畢沅,這一點可以從畫中的畢沅印鑒中看到。作為一名及第狀元,畢沅的口碑顯然不那么好,當?shù)匕傩辗Q“畢如蝙蝠,身不動搖,惟吸所過蟲蟻”。
嘉慶元年(1796年),白蓮教從湖北起事,清廷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終于平息了叛亂。作為前任湖廣總督,嘉慶皇帝把這個賬算在了畢沅頭上,認為清軍部隊腐敗、克扣軍餉皆因畢沅縱容所致。然而,此時畢沅已經(jīng)去世兩年,死人該如何懲治呢?抄家唄!《清明上河圖》至此再入皇宮,進入清廷內(nèi)務(wù)府。
幸好此時乾隆已經(jīng)去世,否則我們今天看到的《清明上河圖》絕對不是這個樣子,大印章與乾隆標志性的面條字是少不了的。在進入清朝內(nèi)務(wù)府后,《清明上河圖》被編入清朝內(nèi)務(wù)府收藏著錄《石渠寶笈》,這也是今天故宮展覽的主題名稱來源,自此《清明上河圖》一直被清宮收藏,直到民國。
1924年,鹿鐘麟將末代皇帝溥儀逐出紫禁城,而后,《清明上河圖》跟隨溥儀輾轉(zhuǎn)天津、長春。
1945年8月,蘇聯(lián)紅軍擊潰日本關(guān)東軍,并派空降兵至沈陽機場,俘虜了準備出逃日本的溥儀,偽滿洲國滅亡。隨著蘇聯(lián)紅軍撤出長春,當?shù)乩习傩涨巴鶄螡M洲國皇宮大肆搶劫,導(dǎo)致大量古董流落民間,其中就包括《清明上河圖》。幸運的是,時任長春警備區(qū)司令部參謀長的張克威通過向農(nóng)民收購的方式,拯救了這幅稀世國寶,并于1948年交還給國家。而張克威則在1974年含冤去世。
從北宋始,歷經(jīng)金、元、明、清、民國、偽滿洲國近千年的時間,《清明上河圖》記錄著北宋人的市井繁華,也見證了之后的無常世事?;实垡埠?,大臣也好,名門望族、草根布衣,統(tǒng)統(tǒng)成為過往云煙,然而他們在畫中留下的印記,卻又成為《清明上河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文章來源:十五言社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