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輝
《清明上河圖》里的社會風俗
文/余輝
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中有很多物件頗耐人尋味,如在北宋中期流行起來的凳子,在畫中很普遍。為了適應商業(yè)發(fā)展的需求,當時還出現(xiàn)了長條凳。各種新式物件一一登場,像用折疊架來擺攤,這在當時是很先進的;地攤上出售各種鉗子,說明北宋的手工業(yè)相當發(fā)達;還有很多人的衣服后面有一條豎線——當時手工紡織的布料的幅寬也就兩三尺,縫制衣服時不得不把衣料拼接起來;酒店里的店小二送酒時還套上一個便攜式的小火爐,租給人溫酒用。
北宋時,已經實行行業(yè)管理了,其中一個標志就是服裝樣式行業(yè)化,就是干什么行業(yè)的人穿什么樣的衣服,如在稅務所里工作的人穿相同的制服。
畫里還有很多表現(xiàn)風俗的細節(jié),我們看到一艘船的船幫上吊著一塊板,上面放了一些供品,這是在祭水神。也有人說這是在祭祖,其實不是。祭祖時要擺上祖宗的牌位,儀式應在船艙里舉行;而祭水神要面對著流水,方能成儀。為什么要祭水神呢?是為了感謝水神一路的照顧,船主的貨物才得以安全運到,順利卸完??吹酱瑤鸵呀浧饋砹?,顯然貨已經卸空了。祭水神在北宋是非常流行的風俗,出門走陸路要祭路神,走水路要祭水神。在城門口還有一個祭路神的場面,以前的圖印得不清楚,對這個情景看得不清,很像一個殘疾的乞丐跪在地上向人們乞討,一個騎驢的過客投來同情的目光?,F(xiàn)在這個圖被放大了,可以看清楚里面的細節(jié),結合當時的背景習俗,才知道,這個人不是乞丐,而是一個屠夫,他奉主人之命到城門口送他家的貴客上路,按當時的習俗,要在路口殺一頭黃羊祭路神,希望客人安全、順利。
卷尾有一個情景,過去認為畫的是說書的場面。在所謂“說書人”的背后還掛著一個“解”字招牌,其實這是解命,也就是算命之地。為什么說這里不是在說書呢?如果畫的是說書,說書人周圍會有不同年齡、各種身份的聽客,還會有小孩混在里面。而街的斜對面的確還有一個大胡子說書的場景,就是如此。而“解”字牌周圍的人所穿服裝都差不多,都是儒生打扮,年齡也差不多,30歲左右,看來他們共同關心的問題,只能是科舉考試。在北宋,清明節(jié)過后兩三個星期就要舉行全國性的科舉考試,當時北宋專門給考生算命的人就有好幾萬,在考試之前請人算一卦是很重要的考前一“課”。
《清明上河圖》里的很多細節(jié),有些借用現(xiàn)在的生活知識就可以看懂,有些則要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才能弄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