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苑麟,劉紅艷,陳建初,曾慶千,賴碧玉
(清遠市人民醫(yī)院影像中心,廣東清遠 511500)
肺癌是臨床疾病中發(fā)病率及死亡率較高的一種惡性腫瘤,其對人類健康有較大的威脅。CT 灌注成像與動態(tài)掃描不同之處在于,其主要是在靜脈快速團注對比劑時,對感興趣區(qū)層面進行連續(xù)CT 掃描,進而獲得感興趣區(qū)的時間——密度曲線,并通過不同數(shù)學模型來計算各類灌注的參數(shù)值。近年來,隨著CT 掃描成像技術的不斷發(fā)展,臨床診斷逐漸向著多層次灌注發(fā)展,不僅縮短了掃描的時間還提升了掃描的空間分辨率,使CT 灌注技術具備了診斷的功能,臨床上對肺癌的診斷通常選用CT掃描的方式[1]。本文研究CT 灌注成像在肺癌診斷中的臨床意義,報道如下。
選取本院2013 年9 月至2014 年9 月間收治的肺癌患者34 例作為研究對象,年齡30~75 歲,平均年齡為(55 ±4.64) 歲;所選患者孤立性的肺結節(jié)直徑在1.5~5.0 cm 之間,且均經(jīng)穿刺病理確診,其中,鱗癌16 例,腺癌10 例,腺鱗癌8 例。所選患者均行CT 灌注掃描;20 例行長春瑞濱聯(lián)合鉑類藥物放療治療;14 例行化療治療;治療后,參照腫瘤體積縮小程度評定其治療有效與無效情況:腫瘤體積縮小程度在30%及其以上為有效;腫瘤體積縮小程度低于30%為無效;所選患者治療前均行CT 掃描,同時對其治療后進行為期半年的隨訪,證實:所選患者經(jīng)過治療,28 例有效,6例無效;以此將患者分為有效組及無效組。
本次研究經(jīng)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的審核和批準,并與患者及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本次采用Philips Brilliance 64 層螺旋CT 掃描儀進行CT 掃描,電流為50 mA、電壓100 kV,球管轉(zhuǎn)度0.5 s/r,掃描范圍為40 mm,掃描方式為多層連續(xù)動態(tài)方式;取患者平臥位,待平靜淺呼吸后行全肺CT平掃:首先,從肘靜脈處進行非離子型碘對比劑即碘帕醇370 mgL/mL 的注射,劑量為40 mL,注射流率為4 mL/s;其次,以固定多層連續(xù)動態(tài)掃描為主要掃描模式,參考患者病灶設定層厚為5~10 mm,并于非離子型碘對比劑注射后的5 s 開始掃描,掃描時間和掃描間隔時間均設為1 s,總掃描時間設為40 s,經(jīng)過掃描可獲得80~100 層的連續(xù)圖像,將主動脈作為灌注流入動脈。完成灌注掃描后行全肺常規(guī)CT 增強掃描,完成圖像的處理之后,在最明顯的結節(jié)強化區(qū)域進行興趣區(qū)的設定,同時應盡量避免容積效應、血管影、壞死區(qū)、鈣化、脂肪、結節(jié)邊緣及空氣等偽影的出現(xiàn)。
觀察并記錄兩組治療前后灌注值、強化幅度及結節(jié)-主動脈強化值比;同時,監(jiān)測兩組灌注參數(shù),包括:血容量(Blood volume,BV)、血流量(Blood flow,BF)、對比劑平均通過時間 (Mean transit time,MTT) 及表面通透性 (Permeability surface,PS) 。
34 例患者腫塊直徑在2.4~11.0 mm 之間,平均直徑為(5 ±2.13) mm。時間-密度曲線特征為緩慢上升及緩慢下降,達到峰值的時間在20~40 s。平均血容量為(16.13 ±4.87) mL/100 g,灌注值為(25.48 ±10.03) mL/ (min·100 g),強化幅度為(30.21 ±8.23) Hu,結節(jié)-主動脈的強度值比為(0.12 ±0.03),肺不張患者的灌注值為(57.63 ±6.89) mL/ (min·100 g),到達峰值的時間為(9.99 ±2.13) s。
治療后,有效組灌注值、強化幅度及結節(jié)-主動脈強化值比,明顯低于治療前,比較有統(tǒng)計學的意義(P <0.05) ;但無效組治療前后灌注值、強化幅度及結節(jié)-主動脈強化值比比較無明顯差異(P >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灌注值、強化幅度及結節(jié)-主動脈強化值比比較()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灌注值、強化幅度及結節(jié)-主動脈強化值比比較()
有效組BV、BF、PS 明顯低于無效組,比較有統(tǒng)計學的意義(P <0.05) ;而有效組MTT 明顯高于無效組,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后灌注參數(shù)比較
CT 灌注成像中的掃面得出的血容量(Blood volume,BV) 指的是:腫瘤的內(nèi)部脈管系統(tǒng)中所含的血液容量,其能夠?qū)Ψ谓M織血液的灌注量進行最直接的反應,同時還能對功能性毛細血管的灌注量進行反應。CT 灌注成像中的掃面得出的血流量(Blood flow,BF) 指的是:血液在器官或腫瘤中的流動速度,該數(shù)值常常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例如:器官組織的耗氧量、淋巴回流、靜脈引流、血容量等等。CT 灌注成像中掃描得出的對比劑平均通過時間(Mean transit time,MTT) 指的是:血液流經(jīng)靜脈、毛細血管、動脈等的耗時與對比劑流經(jīng)毛細血管耗時的比值。CT 灌注成像中的掃面得出的表面通透性(Permeability surface,PS) 指的是:對比劑經(jīng)毛細血管進入到細胞間隙所需的傳送速率,若該數(shù)值增加就表明毛細血管的灌注容量有所增加,或者毛細血管表面的滲透性增強。腫瘤是依賴血管生成的疾病,肺部的腫瘤生成過程即肺部新生血管在現(xiàn)有腫瘤血管上生成的過程[2-8]。肺部腫瘤具有依賴腫瘤血管生成的生物學特性,是一種腫瘤轉(zhuǎn)移及生長的生物行為,因此,能夠引起B(yǎng)V、PS、灌注值等指標發(fā)生改變,以此形成CT 強化基礎。通常,臨床常規(guī)CT 效果評價依據(jù)是治療前與治療后腫瘤大小數(shù)值,但是,腫瘤在患者機體中具有較為漫長的變化過程,一項醫(yī)學研究對CT 成像評估患者預后療效予以分析,結果表明:患者預后的血流量數(shù)值變化可加入到預后評估的指標當中,該研究為患者腫瘤的后期治療提供了數(shù)據(jù)支持。本次研究,對28 例有效患者及6 例無效患者灌注參數(shù)值予以分析,結果顯示:治療后,有效組灌注值、強化幅度及結節(jié)-主動脈強化值比,明顯低于治療前,比較有統(tǒng)計學的意義(P <0.05) ;但無效組治療前后灌注值、強化幅度及結節(jié)-主動脈強化值比比較無明顯差異(P >0.05) ;且有效組BV、BF、PS 明顯低于無效組,比較有統(tǒng)計學的意義(P <0.05) ;而有效組MTT 明顯高于無效組,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 。
由此可見,對肺部腫瘤予以CT 灌注成像掃描能夠?qū)颊哐鞴⒛[瘤生物行為及腫瘤周邊灌注區(qū)予以真實的反應,醫(yī)生可根據(jù)患者各項參數(shù)的變化對患者治療前后血流變化予以衡量及評價,同時進行治療效果的早期預測。較高的血容量及灌注值能夠更為敏感地對化療藥物予以反應,是化療方案得到優(yōu)化。此外,CT 灌注成像為彩圖,能夠更加清晰及直觀地對患者肺不張輪廓及肺癌的病變部位予以顯示,利于醫(yī)生采取醫(yī)療方案對患者肺部組織進行保護,值得臨床推廣及應用。
[1]王文獻,鄒利光.肺癌影像學診斷和進展[J].中華肺部疾病雜志,2011,6 (2) :45-46.
[2]何慧,孫鵬飛.CT 灌注成像在肺癌診斷及療效評估中的價值[J].國際醫(yī)學放射學雜志,2013,7 (9) :113-115.
[3]零剛新,鄒亞毅,阮賓.CT 灌注成像在肺癌診斷及療效評估中的應用價值分析[J].現(xiàn)代診斷與治療,2014,6(3) :29-30.
[4]孫瓊芳,張業(yè)雨,李勝達,等.CT 灌注成像對肺癌的診斷研究[J].海南醫(yī)學,2014,6 (3) :72-73.
[5]趙紅,夏文平,李培.多層螺旋CT 灌注成像在腎臟良惡性腫瘤鑒別診斷中的臨床應用[J].醫(yī)學研究雜志,2012,9(3) :13-14.
[6]宋之光,李邦國.肺癌CT 灌注成像研究進展[J].遵義醫(yī)學院學報,2013,12 (4) :119-120.
[7]歐陽柱國.CT 灌注成像與常規(guī)CT 用于超急性期腦梗死診斷的臨床對比分析[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4,3 (6) :163-164.
[8]王銳.臨床Ⅰ期非小細胞肺癌CT 灌注成像臨床意義[J].放射學實踐,2010,3 (11) :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