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勇,張春梅,李治國,張迪迪
(1.河南省安陽市人民醫(yī)院普外科,河南 安陽 455000;2.錦州石化醫(yī)院,遼寧 錦州 121001)
乳腺癌是最常見的女性惡性腫瘤之一,在發(fā)病早期就可能發(fā)生全身擴散,被現(xiàn)代生物學觀點認為是一種全身性疾病,而相當一部分患者在就診時就已經是局部晚期,治療相當困難?;熢谌橄侔┚C合治療中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治療手段,據(jù)文獻報道[1],新輔助化療具有許多優(yōu)點,比傳統(tǒng)的術后輔助化療具有更好的療效。我院對56 例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分別進行新輔助化療和傳統(tǒng)術后輔助化療,探討新輔助化療在局部晚期乳腺癌治療中的臨床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06 年11 月至2008 年8 月期間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56 例,均為女性,年齡31~68 歲,平均年齡(41.4 ±10.3) 歲,均進行乳腺腫塊穿刺,病理診斷為乳腺癌。隨機分為兩組,每組28人。對照組年齡33~66 歲,平均年齡(41.9 ±7.2) 歲,浸潤性導管癌26 例,浸潤性小葉癌2例;新輔助化療組年齡32~67 歲,平均年齡(41.3 ±7.5) 歲,浸潤性導管癌27 例,浸潤性小葉癌1 例。兩組在性別、年齡、病理情況等方面均無顯著性差異(P >0.05) 。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批準實施。
1.2 治療方法
新輔助化療組化療采用CAF 方案:阿霉素80 mg/m2,靜脈滴注,d1;環(huán)磷酰胺600 mg/m2,靜脈滴注,d1;5-氟尿嘧啶500 mg/m2,靜脈滴注,d1。21 d 為1 個周期,術前進行2 個周期化療,化療后1 w 左右進行手術治療,手術后1 w 左右開始進行4 個周期的化療。對照組先進行手術治療,手術后1 w 左右開始進行6 個周期的化療。
1.3 療效評定
記錄兩組患者的手術切除率,3 年生存率,5年局部復發(fā)率,5 年遠處轉移率,5 年生存率,5年無瘤生存率,以及治療前后的CEA,CA-153水平。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全部數(shù)據(jù)均在SPSS17.0 統(tǒng)計軟件上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 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 <0.05 表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手術切除率,3 年生存率,5 年生存率,5 年無瘤生存率,5 年局部復發(fā)率和5 年遠處轉移率比較
新輔助化療組患者的手術切除率,3 年生存率,5 年生存率,5 年無瘤生存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5 年局部復發(fā)率和5 年遠處轉移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 <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切除率,3 年生存率,5 年生存率,5 年無瘤生存率比較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腫瘤標志物水平比較
治療后,兩組患者CEA,CA-153 水平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但新輔助化療組降低更明顯,統(tǒng)計學有顯著性差異(P <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CEA 和CA-153水平比較(n=28,)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CEA 和CA-153水平比較(n=28,)
注:與治療前相比,t=7.534、9.153、8.485、9.053,△P <0.05;與對照組相比,t=6.932、7.048,▲P <0.05;與對照組相比,t=7.843、6.997,*P <0.05
乳腺癌是一種全身性疾病,在發(fā)病早期就可能經血液進行全身擴散,所以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發(fā)生遠處轉移的幾率很大。因此對乳腺癌采取綜合治療已經達成共識,但傳統(tǒng)的術后輔助化療具有術后局部復發(fā)率和遠處轉移率高,5 年生存率低等不足。據(jù)文獻報道[1],術前即進行全身性化療具有許多優(yōu)點:(1) 縮小原發(fā)腫瘤灶,使腫瘤降期,提高手術切除率,對保乳極為有利;(2) 消除微小轉移灶,減少擴散,降低耐藥性;(3) 進行化療敏感性試驗,了解腫瘤對化療方案的敏感性,合理選擇化療藥物。許多研究表明[2-3],采用術前進行化療的新輔助化療方案能明顯減少術后局部復發(fā)率和遠處轉移率,提高患者的5 年生存率。目前新輔助化療已成為局部晚期乳腺癌治療的標準方法。研究表明[4],術前最佳化療周期為2 個周期,超過2 個周期后療效不明顯甚至腫瘤有惡化的趨勢,因此本試驗采用術前進行2 個周期全身性化療的新輔助化療方案。
有報道[5],在新輔助化療方案中,TA 方案(紫杉醇聯(lián)合吡柔比星) 和CAF 方案(吡柔比星聯(lián)合環(huán)磷酰胺,5-氟尿嘧啶) 的臨床療效明顯優(yōu)于CMF 方案(甲氨喋呤聯(lián)合環(huán)磷酰胺,5-氟尿嘧啶) 。本試驗采用CAF 方案(阿霉素聯(lián)合環(huán)磷酰胺,5-氟尿嘧啶),具有性價比高,療效可靠,毒副反應低等優(yōu)點,更適合于臨床推廣。其中,阿霉素屬于蒽環(huán)類抗生素,是一種作用于DNA 的藥物,被廣泛應用于化學治療;環(huán)磷酰胺是細胞周期非特異性藥物,能干擾DNA 和RNA 的功能,抑制微轉移灶的增殖;5-氟尿嘧啶是細胞周期特異性藥物,能抑制DNA 的復制,對腫瘤有細胞毒作用[6-7]。
本研究結果表明:新輔助化療組手術切除率,3 年生存率,5 年生存率,5 年無瘤生存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5 年局部復發(fā)率和5 年遠處轉移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腫瘤標志物水平下降程度明顯高于對照組。總之,新輔助化療方案能明顯提高手術切除率,降低局部復發(fā)和遠處轉移,提高患者的5 年生存率,臨床療效明顯優(yōu)于傳統(tǒng)的術后輔助化療,值得臨床推廣。
值得注意的是,新輔助化療推遲了進行手術的時間,對新輔助化療無效的患者會有使原有病情惡化風險,甚至失去進行手術治愈的機會。因此在治療局部晚期乳腺癌時應根據(jù)患者具體的病情擬定治療方案,對于新輔助化療有效的患者應合理選擇化療藥物,以達到最好的臨床效果。
[1]歐柳菁,張弛,段學寧,等.乳腺癌新輔助化療療效與PI3K/mTOR 通路的相關性分析[J].中華醫(yī)學雜志,2012,92 (34) :2382-2385.
[2]張曉清,劉鵬熙,任黎萍,等.TAC 與FAC 方案在乳腺癌新輔助化療中的療效比較[J].實用醫(yī)學雜志,2011,27(1) :38-40.
[3]楊永德,印國兵,曾曉華,等.局部進展期乳腺癌趨化因子受體CXCR4 的表達與新輔助化療療效的相關性及預后研究[J].中國癌癥雜志,2011,21 (6) :446-451.
[4]范揚航,吳智勇,黃建豪,等.多西他賽聯(lián)合表柔比星新輔助化療治療局部晚期乳腺癌療效觀察[J].廣東醫(yī)學,2011,32 (8) :1059-1061.
[5]王純,盧宏達.新輔助化療對局部晚期非小細胞肺癌腫瘤標記物和淋巴細胞亞群的影響[J].重慶醫(yī)學,2014,12(1) :61-63.
[6]桑果,王本忠.乳腺癌新輔助化療不同方案近期療效觀察及化療前后Ki-67 的表達變化[J].安徽醫(yī)科大學學報,2011,46 (11) :1181-1184.
[7]Suzuki G,Yamazaki H,Ogo E,et al.Multimodal approach for cervical esophageal carcinoma role of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J].Anticancer Res,2014,34 (4) :1989-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