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路琦,尹 迪
抑郁在大學生中普遍存在[1],不僅是表現(xiàn)在大學生患抑郁癥的比率高,更重要或更值得注意的是,占有更多比率的輕度和中度抑郁的大學生們,這一群體可能不屬于抑郁癥病人,但是,可以將之歸為抑郁情緒者。長期的抑郁會使人的身心受到嚴重損害,無法有效地學習、生活以及健康成長[2]。因此,給這部分護生提供適合的心理幫助,探索對于抑郁情緒的心理治療是很有必要的。人際關系團體輔導是指以提高人際交往技能和改善人際關系為主要內(nèi)容的團體輔導形式,其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有著重要作用[3]。本研究采用人際關系團體輔導方式對抑郁狀態(tài)的醫(yī)學護生進行干預,旨在通過本次團體輔導提高護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從而緩解或改善他們的抑郁情緒。
1.1 對象 選擇大慶市某兩所高校1年級新生3 235人進行心理健康篩查,篩選條件為貝克抑郁量表得分≥14分(中度抑郁狀態(tài)),篩選出抑郁狀態(tài)者55人(1.7%)為研究對象,分為觀察組28人和對照組27人,觀察組:男15人,女13人;對照組:男14人,女13人。
1.2 方法
1.2.1 干預方法 對照組沒有采用干預方式,觀察組接受人際交往團體輔導。將觀察組護生分成4組,由兩位老師分別對4組進行干預。團體輔導每周1次,每次2.5h,共8次。每次活動前由組織者將本次活動的主題和基本安排告訴組員并進行熱身,整個活動基本按照組織者的安排進行,在活動結(jié)束后組織者告知下次活動的主題。每個成員有1份自設的團體輔導反饋表,每次活動結(jié)束后將自身感受進行記錄,下次活動開始時上交。團體輔導最后1次活動結(jié)束后,成員均完成自我評價量表,以此作為衡量團體效果指標之一。具體方案:①團體開始,新相識,團體成員相互認識,澄清團體目標及成員參加動機,簽訂團體契約;②團體過程,理論初接觸,增進成員熟悉程度,促進自我對人際關系的認識,介紹并講解ABC理論;③理論深入,深化成員間的信任關系,學習傾聽與積極的反饋,熟練使用ABC理論;④肢體語言,在安全范圍內(nèi),發(fā)展自我認知,感悟交往溝通中的非語言交流;⑤沖突處理,如何正面客觀的理解沖突,提高個人交往技巧,掌握處理沖突的方法;⑥價值觀,澄清價值觀,認識自我,欣賞自我;⑦團體結(jié)束,自信百寶箱,理清價值觀,回顧走過的歷程,重新評估人際水平,確定付諸行動;⑧分享感受,每位成員說出自己最大的收獲和改變,組織者祝福,同唱一首歌。
1.2.2 研究工具 采用貝克抑郁自評量表,由美國的心理學家貝克設計[4],包含21組,每組有4句陳述,每句都有一定數(shù)值為等級分,A計0分,B計1分,C計2分,D計3分??筛鶕?jù)1周來的感覺將各組的圈定分數(shù)相加得到總分。
1.2.3 評價指標 比較兩組護生干預前后抑郁得分,同時采用自行編制的反饋表分析團體輔導對觀察組護生的影響。
表1 兩組護生干預前后抑郁得分比較 分
2.2.1 認知方面 ①團體輔導使成員在人際情感的認識上更加信任。由于團體輔導的一些特殊規(guī)定和氛圍,使得他們更容易形成人與人之間積極的情感氛圍,更多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溫暖關系。②團體輔導使成員深入了解了團體對個人的作用。團體輔導對提高自我開放水平是有幫助的,可以改善其人際關系,讓團體中的個人可以在新環(huán)境中與陌生人交流。③團體輔導提高了成員對自身的認識,分享自我,接納自我,肯定自我。④成員學會了在沖突發(fā)生時如何改變不正確的認知,調(diào)適好合理的心態(tài)。
2.2.2 情感方面 成員進行團體輔導后自信心增強,能更好地與他人交往,信賴他人,生活、學習、人際關系的處理都有所改觀。在輔導活動中能夠在更輕松的環(huán)境下更好地審視自己,也更有信心做好更多的事。
2.2.3 行為方面 ①通過人際溝通技巧等的培訓和學習,能夠更好地解決個人的問題了。②多數(shù)成員反映通過團體輔導,自己已經(jīng)開始學會換位思考,并且能運用正確的認知方式去處理現(xiàn)實中的問題。
3.1 團體輔導可有效降低大學生的抑郁水平 團體成員在認知、情感、行為上都得到了直接幫助[5]:團體輔導相較之個體輔導相比,更有安全的氣氛,在所有成員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尊重、平等的氛圍[6]。大家交換經(jīng)驗,互相學習,每個人自由表達、認真傾聽,及時互相的支持和安撫,形成積極的交往品質(zhì)。鼓勵成員說出自己的人際關系問題,遇到問題,大家共同研究解決,提高了大家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諧的團體氛圍有助于增強團體輔導的效果。團體輔導的自我評價量表表明,大部分團體成員認為團體輔導中的氛圍是積極的、和諧的,成員間能夠如實的表達自己的看法與觀點,并能積極地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成員對團隊中的伙伴是充分信任的[7],能夠暢所欲言,提高了自我認識和自我開放的水平和能力。團體輔導有利于自我概念的形成。不同經(jīng)歷和人格的人由于團體輔導組合成了一個團體,每位成員都有自己的角度和對待問題的態(tài)度,通過交流,成員中的每位都更加清醒地認識了自己,促進了個人的進步和自我的不斷反思[8]。
3.2 團體輔導對于改善抑郁情緒的療效機制
3.2.1 團體氛圍的形成 團體能夠為每個成員提供獲得社會支持的良好渠道[9]。在團體輔導中,成員間的認同感對于團體成員在行為和認知上的改變有巨大的支持作用。由于是新生,成員由陌生變?yōu)槭煜?,通過團體輔導,他們有了大量的機會交換想法和感受,互相學習,減輕個體的特殊感,以平和的心態(tài)尋求更恰當?shù)男袨榻鉀Q自身的問題。團體成員在交流中注意到自身能力,獲得自我價值感,增強了自信心和安全感,團體活動中的互動促進了良好氛圍的形成。
3.2.2 團體輔導指導者的影響 指導者是團體互動系統(tǒng)的核心,又是團體干預策略的制訂與實施者,同時還是活動的參與者。指導者作為管理者要將情感與原則結(jié)合,發(fā)揮積極影響,營造良好氛圍;同時指導者真誠、自如的風格也會成為成員們效仿的對象,指導者把握住目標的同時也與團體成員建立了信任的親密關系[10]。
3.2.3 以社會學習促進自我統(tǒng)合 本研究中指導者將1年級新生組合起來,使他們相互學習,交流經(jīng)驗,多角度觀察和分析他人的情感,重新建立了自我認同和接納他人的態(tài)度;促進了成員的自我探索,形成更為積極的自我態(tài)度[8]。
[1] 杜召云,王克勤.1 597名大學生抑郁的流行病學調(diào)查[J].中國行為醫(yī)學科學,1999(3):172-173.
[2] 濮寧鎮(zhèn).大學生自殺心理的研究與干預對策[J].心理導航,2001(20):37-39.
[3] 樊富珉.團體咨詢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6:1-17.
[4] 姜乾金.醫(yī)學心理學[M].第4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73.
[5] Clarke D.Neuroticism,moderator or mediator in the relation between locus of control and depression[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4,37:245-258.
[6] 郭清龍,吳明霞,張筱筱.8周團體輔導對兒童建立性別平等概念的效果[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14,28(3):168-172.
[7] 白羽,樊富珉.團體輔導對網(wǎng)絡依賴大學生的干預效果[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7,21(4):247-250.
[8] 肖秋萍.團體心理咨詢促進大學生自我接納水平的實證研究[D].廈門:廈門大學,2009:5.
[9] 魏義梅.大學生抑郁的心理社會機制及認知應對干預[D].長春:吉林大學,2007:5.
[10] 凌霄,柳琚琚,江光榮.團體輔導對貧困大學生自尊水平成就動機的干預過程與效果[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13,27(2):138-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