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同軒
“俠”,對于中國人來說并非一個陌生的字眼,相信不少人心中都或曾有過屬于自己的俠客夢,這與武俠小說中對各種英雄豪杰的成功刻畫有著莫大的關系。事實上,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俠”文化不僅存在于蕩氣回腸的武俠世界里,更深深地滲透在人性的點點滴滴之中。無論是文弱書生還是武夫草莽,無論是無名小卒還是名門高第,只要你心存“俠義”之心,篤行“俠義”之事,便已身處“俠義”之道,位居“俠義”之列。所以,中國人講“俠”,其實是一種對人性的關注與反思,是對中國文化的一種獨具特色的闡釋。
“俠”,最初見于《韓非子·顯學》:漆雕氏之儒廢,而間里有游俠。由此觀之,俠的形成,應早于《韓非子》成書的年代 (即春秋時期就已存在)。秦漢時期,為“俠”之氣蔚然成風,甚至《史記》、《漢書》中都單獨設有《游俠列傳》一類,直到魏晉時期,“俠”仍然在社會中有著廣泛的存在。其實,“俠”的繁盛往往也意味著當時社會的不和諧,政府的“不作為”?!皞b”者依據(jù)自己的價值取舍,或除暴安良、劫富濟貧,或犧牲小我,為國為民,游走于法與理的邊緣,來往自由,不受規(guī)范束縛,這便與中國傳統(tǒng)的封建集權統(tǒng)治相悖逆。集權的實現(xiàn)要求的是嚴格的控制,顯然,像“俠”這種化外之民,身為統(tǒng)治階層,是不可能允許其存在的。因而到了明清時期,隨著專制皇權的空前加強,“俠”也就越發(fā)的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那究竟什么是俠呢?《說文解字》的解釋是:“俜也,從人,夾聲”。段玉裁則在注中進一步引申道:“夾者,持也”?!稘h書·季布傳》顏注謂:“俠之言夾也,以權力挾輔人也”?!皞b”并非是憑空的出現(xiàn),其產生于春秋時期,在那個群雄并起,諸侯爭霸的年代,政治的不統(tǒng)一反倒使得思想相對自由,學術上得以出現(xiàn)百家爭鳴的繁榮氣象。文化思潮的洶涌,為“俠”的產生提供了土壤,游士們在周游列國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諸家文化的熏染。他們取法儒、墨、道、法諸家思想中的認可成分,身體力行,進而凝煉為自己獨有的行為觀念和價值取向,這便是“俠”的萌芽。諸子各家紛呈異彩,“俠”的定義也在這其中激蕩融合。其中,“墨俠”與“儒俠”最具典型。
墨家作為當時一大顯學,其以“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為目標,若“摩頂放踵,利天下”則可以“赴湯蹈刃,死不旋踵”?!凹鎼鄯枪ァ笔瞧浜诵闹鲝?。所謂非攻,即“大不攻小也,強不侮弱也,眾不賊寡也,詐不欺愚也,貴不傲賤也,富不驕貧也,壯不奪老也。是以天下庶國,莫以水火毒藥兵刃以相害也”。墨家巨子孟勝率門人殉守陽城的典故便是這其中最鮮明生動的闡述。正是這種浩然正氣的驅使,讓他們愿意以生命為代價去匡扶社會中的欺壓與不公,其犧牲并非出于個人的私利,而是以天下蒼生為念,可謂盡顯俠之風采。
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熏陶中華民族兩千載,其對國人的影響早已是堪入骨血,遍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作為一個關心現(xiàn)世,主張積極入世的流派,儒家希望通過對自身嚴格的“修身”要求和“齊家”的人生歷練,進而為“治國平天下”夯實基礎,以求達到“內圣外王”的至高境界。 其“以天下為己任”,明知“任重而道遠”卻仍“上下求索”的人生觀不難在“俠”者身上尋得端倪。以金庸武俠中的郭靖為例,鮮明的儒家人格便顯而易見:他雖生性愚魯木訥,卻能夠“敏而好學”;雖屢屢命懸一線,卻始終不忘“信義”;即便后來威震江湖,受萬人敬仰,卻仍謙虛禮讓,卑己而尊人。他“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將天下蒼生,社稷安??吹帽茸约旱纳匾?,一系列的坎坷與磨練,不斷使其得到升華:面對成吉思汗“古今英雄,有誰能及得上我”的發(fā)問,他對答“大汗武功之盛,古來無人能及。只是大汗一人威風赫赫,天下卻不知積了多少白骨,流了多少孤兒寡婦之淚”;蒙古南下侵宋,他毅然扛起民族大義之旗,“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終命隕襄陽,盡義殉城,所作所為,“為國為民,俠之大者”,躍然紙上。
回望歷史,我們不難在過往中找到“郭靖”的身影。中華民族從來就是一個飽經滄桑的民族,其悠悠歲月五千載,屢受磨難,卻每每在亡國滅種的危機關頭,總有一種升華為民族大義的俠義精神能應時而出,感召無數(shù)仁人志士奮然挺身,為民族的獨立,國家的復興赴湯蹈火、疾呼奔走。也正因為民族精神中融入了“俠”的魂魄,才使得中華民族一脈傳承,始終保持了孕育中國文化的這方水土。
時移境遷,俠的表現(xiàn)形式雖或因時而異,不盡相同(或浪子或小人,或綠林或游俠),但其內在基調與核心精髓卻保持了一脈相承的連貫,即“義”?!墩f文》曰:“義,己之威儀也”;《禮記》有云:“義者,宜也”;《易·系辭下》曰:“理財正辭,禁民為非曰義”;程頤則認為“順理而行,是為義也”。表述或有不同,但都指明“義”要合宜合理,存是去非。非如此,則“俠義”之士便會應運而生,替天行道。
所謂“俠非義不立,義非俠不成”,一個人能否被稱為“俠”,并非取決于其武功有多高,權勢有多盛,而在于其所行所舉是否合“義”??v觀歷史上形形色色的俠義之士,他們或胸懷天下,心系蒼生,或扶貧濟弱,除暴安良,但在“義與利”的問題上,他們均舍利取義。相反,若使“士之任氣而不知義”、“恣欲自快”則“皆可謂盜”,如此,則去“俠”遠矣。
總之,“俠”不僅是一種行為方式,更是中華文化道德風范和價值形態(tài)的一種體現(xiàn)。“俠”離不開江湖,恰似《武林外傳》中的那句: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在社會日新月異的今天,武俠世界中的江湖早已隨時代之風煙消云散,但就一個更為廣大的江湖概念而言,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在江湖之中。“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江湖中的恩怨仇殺自然不應被再次提及,但“俠”客們追求生存自由,秉持正義公道的俠義精神或仍值得今天的我們借鑒,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