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平珍
[摘要] 目的了斛血清SIL-2R、IL-8和TNF水平在輪狀病毒(RV)腸炎發(fā)病中的作用機制。方法隨機擇取該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50例RV腸炎患兒為實驗組,并選擇同期來該院體杏的50例健康體檢者為對照組,應用雙抗體夾心ELISA法,對兩組血清中SIL-2R、IL-8及TNF-A水平進行檢測,觀察兩組各個指標變化情況。結果實驗組RV腸炎患兒在急性期血清中SIL-2R、TNF-A、IL-8水平(45.23±11.23)pg/mL,(122.23±6.75)pg/mL,(526.43±12.54)pg/mL明顯高于正常對照組(28.64±9.62)pg/mL,(68.12±5.46)pg/mL,(197.32±14.24)pg/mL,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比較,輕癥組、中癥組、重癥組RV腸炎患兒血清IL-8、SIL-2R及TNF-A水平亦呈增高趨勢,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三者與病情輕重具有關聯(lián)性。結論血清IL-8、SIL-2R、TNF-A在輪狀病毒感染免疫防御與免疫損傷機制中具有重要的引導作用,臨床上應引起足夠重視。
[關鍵詞] 血清SIL-2R;IL-8;TNF;輪狀病毒;腸炎;作用機制
[中圖分類號] R72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5)07(b)-0010-03
據(jù)流行病學調杏發(fā)現(xiàn),輪狀病毒屬于嬰幼兒流行性腹瀉的關鍵病原,目前RV腸炎發(fā)病免疫機制尚未完全明確,腫瘤壞死因子與白細胞介素屬于體內(nèi)關鍵的促炎癥介質與免疫調節(jié)因子。現(xiàn)階段,國內(nèi)外對顯現(xiàn)RV感染后血清中IL、TNF水平變化情況的報道相對較少。為了深入探究血清SIL-2R、IL-8和TNF水平在輪狀病毒(RV)腸炎發(fā)病中的作用機制,該文主要對該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50例RV腸炎患兒進行平行對照研究,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隨機擇取該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RV腸炎患兒50例為實驗組,符合《實用兒科學》(第7版)中的有關臨床診斷標準,糞便輪狀病毒ELISA試驗呈陽性,無嚴重肺、心、肝等疾病,其中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齡6~30個月,平均年齡在(21.36±2.12)個月;在病情嚴重程度上,其中輕癥者20例,中癥者17例,重癥者13例。并選擇同期來該院體杏的50例健康體檢者為對照組,其中男性32例,女性18例,年齡8~30個月,平均年齡在(23.06+2.34)個月。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一般方法
抽取所有試驗對象3mL外周靜脈血,按照2000轉/min的速度離心10min后留取上層血清,并置人EP管(2mL)中,于-20℃環(huán)境下貯存?zhèn)錅y。于試驗前l(fā)d,于-4℃環(huán)境下存儲標本,確保室溫平衡。待標本檢測前期工作完畢后,采用SIEMENS IM-MULITE 2000型自動發(fā)光免疫分析儀及其藥盒(美國德普公司),應用雙抗體夾心ELISA法,參照藥盒說明書,由專業(yè)人員對兩組進行檢測。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兒血清中SIL-2R、IL-8及TNF-A水平變化情況。
1.4 統(tǒng)計方法
應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對上述資料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RV腸炎患兒與正常人群SIL-2R、11-8、TNF-A水平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實驗組SIL-2R(45.23±11.23)pg/mL、IL-8(526.43+12.54)pg/mL、TNF-A(122.23±6.75)pg/mL水平明顯上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三者在RV腸炎發(fā)病過程中具有參與作用,見表1。
2.2 三組不同程度RV腸炎患兒對正常人群血清IL-8、SIL-2R及TNF-A水平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輕癥組、中癥組、重癥組RV腸炎患兒血清IL-8、SIL-2R及TNF-A水平亦呈增高趨勢,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三者與病情輕重具有關聯(lián)性,見表2。
3 討論
據(jù)有關研究資料顯示,積極控制與預防RV感染取決于其發(fā)病機制的系統(tǒng)研究,但現(xiàn)階段其發(fā)病免疫機制尚未完全清晰。RV侵犯的絀胞多為腸絨毛上皮細胞,但腸上皮集合淋巴結中多為T淋巴細胞,而B淋巴細胞約占10%左右,其形成的抗體取決于T淋巴細胞系統(tǒng)調控,故在腸道抗病毒中細胞免疫的作用研究顯得尤為重要。
據(jù)有關研究提示,RV侵犯部位多屬于T淋巴細胞,,而Th細胞是形成TNF-A等細胞因子的關鍵細胞。當繼發(fā)RV感染后,易激活Th細胞,進而分泌大量的TNF-A。在體內(nèi),此類細胞因子具有一定的免疫保護作用,可誘導機體抗感染能力上升。此外,此二者屬于致炎因子,可誘導內(nèi)皮細胞、單核巨噬細胞、T細胞分泌大量的IL-8、IL-2等炎性介質,引起中性粒細胞趨化,進而形成粘膜水腫與血管損傷,提升通透性。SIL-2R作為mIL-2R(細胞膜上白介素2受體)脫落流人體液內(nèi)的一種產(chǎn)物,目前已成為了細胞免疫敏感性、定量性指標。
該研究結果提示,于RV腸炎患兒急性期,其血清中SIL-2R含量逐漸升高,從(43.02±12.12)pg/mL上升至(45.13±10.34)pg/mL再上升至(48.32±11.42)pg/mL,觀察上升范圍與病情分組,可發(fā)現(xiàn)上升范圍與病情輕重具有明顯關聯(lián),多因RV感染后導致免疫細胞被激活,進而釋放大量SIL-2R,提示RV腸炎急性期易激活細胞免疫,推測SIL-2R可作為RV疫苗接種后細胞免疫檢測的輔助性指標。
IL-8屬于白細胞趨化因子,經(jīng)多種細胞活化后可分泌,對T淋巴細胞、中性粒細胞、嗜堿性粒細胞具有激活作用,并可誘導其浸潤至炎癥局部,進而釋放大量的炎癥介質,誘發(fā)炎癥反應,引起小腸上皮細胞壞死與脫落㈣。待出現(xiàn)廣泛性損害后,極其容易減少腸吸收面積與絨毛上皮分泌雙糖酶,進而引起糖吸收障礙,導致腸腔內(nèi)滲透壓急劇升高,最終形成水樣瀉大便。見文中數(shù)據(jù),健康的對照組IL-8水平在200pg/mL之下,而患有腸炎的輕中重三組則均在500pg/mL之上,且癥狀越嚴重,IL-8水平越高,因此,可推斷出IL-8水平與病情輕重具有明顯關聯(lián)。
而TNF-A多由單核巨噬細胞形成,較IL-8炎癥介質而言,其組織損傷功能相似。見文中數(shù)據(jù),健康的對照組TNF-A水平在100pg/mL之下,而患有腸炎的輕中重3組則均在100pg/mL之上,且癥狀越嚴重,TNF-A水平越高。除了驗證了TNF-A水平與病情輕重的必然聯(lián)系,也證明了TNF-A具有抗病毒作用,TNF-A升高時為了遏制病毒對身體的侵害,病情越重,則有越多TNF-A進行疾病抵抗。
結合該研究結果與楊志紅所著《炎癥性腸病的病因學和藥物治療研究進展》可以發(fā)現(xiàn),于RV腸炎患兒急性期,其血清中TNF-A、IL-8呈升高態(tài)勢,提示二者在RV腸炎發(fā)病過程中具有參與作用,且與病情輕重具有關聯(lián)性。目前,臨床諸多研究資料提示,在RV發(fā)病中,IL-8的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①于RV感染后,可誘導中性粒細胞、腸粘膜淋巴細胞浸潤;②趨化RV感染后,可誘導形成的RV特異性細胞毒T細胞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自身效應器功能。從整體角度而言,TNF-A、IL-8在RV感染中具有一定的促炎作用,而非抗病毒作用。這同時,SIL-2R亦在RV腸炎免疫病理過程中具有引導作用,三者的變化提示著嬰幼兒RV腸炎伴有免疫失衡現(xiàn)象,為今后調節(jié)失衡提供了可參考依據(jù)。
綜上所述,在輪狀病毒感染免疫防御與免疫損傷機制中,血清IL-8、SIL-2R、TNF-A具有重要的引導作用,值得臨床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