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秋萍
(商丘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慢病科 河南商丘 476100)
目前,重組酵母乙肝疫苗等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新生兒和兒童,其中乙肝疫苗阻斷母嬰傳播的免疫效果已經得到公認[1]。然而研究發(fā)現,健康人群進行乙肝疫苗全程接種后,有5% ~15%出現無應答或弱應答,即乙肝疫苗對此部分人群未產生有效的保護作用,仍對HBV易感[2]。為提高成年人對乙肝疫苗的免疫抵抗力,對成年人接種重組酵母乙肝疫苗后不同時間免疫效果進行觀察和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分析對象 選取2014年3月至2014年8月于商丘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首次接種乙型肝炎疫苗的40名成年人作為分析對象。其中男性23名,女性17名;年齡20~49歲,平均(27.3±4.8)歲。乙肝五項檢查結果全部為陰性;谷丙轉氨酶(ALT)和谷草轉氨酶(AST)正常;無乙肝疫苗接種禁忌;1 a內無乙肝疫苗接種史和輸血史;自愿參與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疫苗接種與檢測方法 重組酵母乙肝疫苗(上海葛蘭素史克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J2010100),酶聯免疫診斷試劑(北京萬泰生物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生產),放射免疫測定(RIA)試劑盒(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生產)。按照“0-1-6方案”(即首針為0月;首針后1個月,注射第2針;首針后6個月,再注射第3針)在患者上臂三角肌處接種重組酵母乙肝疫苗,劑量均為20 μg,共計3針次。分別于首針后第7個月和第12個月采集40名接種對象靜脈血,各約5 ml,按照雅培微粒子化學發(fā)光免疫分析法進行檢測。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以HBsAb濃度≥10 IU/L時表示乙肝表面抗體呈陽性,陽性率=陽性數/總例數×100%;②以HBsAb濃度≥100 IU/L時表示乙肝表面抗體達到長期保護性水平,定為免疫達標,達標率=達標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分析,定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定性資料的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經過檢測,40名接種對象首針后第7個月的HBsAb陽轉率、免疫達標率、抗體幾何平均濃度(GMC)明顯高于第12個月,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乙型肝炎是一種嚴重損害肝臟的傳染性疾病,病原體主要通過血液、母嬰及性接觸等途徑進行傳播。根據2006年衛(wèi)生部公布的乙肝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我國約有7.18%的人群乙肝表面抗原呈陽性,依然是乙型感染的高流行地區(qū)。目前,接種乙肝疫苗是控制乙肝最有效的途徑[3]。其中,重組酵母乙肝疫苗于1987年在美國和比利同時獲得批準上市,臨床試驗結果顯示其比血清疫苗具有更好的免疫效果和安全性。
表1 首次接種后第7個月和第12個月的免疫結果比較
在重組酵母乙肝疫苗接種效果的研究方面,國內文獻報道HBsAb陽性率分布出現2個高峰,即兒童峰和成人峰,兒童峰持續(xù)至9歲時HBsAb陽性率稍有下降,到20歲時HBsAb陽性率最低為8.1%,25歲上升至10.0%,35歲時形成另一高峰達12.8%[4]。由此可見,對乙肝高危成年人進行主動免疫接種是十分必要的。但成年人在乙肝免疫預防方面存在一些問題,如缺乏免疫強制性、常規(guī)體檢和健康意識等,導致其成為預防乙肝的難點[5-6]。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首針疫苗免疫后第7個月的HBsAb陽轉率、免疫達標率及GMC濃度均明顯高于第12個月。提示成年人接種乙肝疫苗達到全程免疫后的6個月,其體內HBsAb的衰減速度較快,因此有必要再次接種乙肝疫苗,以加強機體對乙肝病毒的免疫力。
[1]黃燕.新生兒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接種影響因素研究[J].河南醫(yī)學研究,2013,22(6):947 -949.
[2]王萍.中國乙型肝炎的流行及疫苗研究[J].醫(yī)學動物防制,2012,28(8):872-873.
[3]王玉玲,姚穎,于秋潔,等.重組乙肝疫苗(酵母)免疫效果觀察[J].疾病監(jiān)測與控制,2014,8(1):12 -13.
[4]王曉煒,鐘運香,姚雪榕,等.乙肝疫苗無(低)應答者加大不同劑量再免疫效果觀察[J].北方藥學,2015,(1):80 -81.
[5]高雪峰,閆長偉.成人60μg重組乙肝疫苗免疫效果觀察[J].基層醫(yī)學論壇,2014,(31):4300 -4301.
[6]邢衛(wèi)東,劉重程,唐雅清,等.兩種劑量國產重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用于成人免疫效果評價[J].職業(yè)與健康,2014,30(1):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