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靖雯
(廣州市惠愛醫(yī)院精神科 廣東廣州 510370)
急診死亡患者發(fā)病急驟、病情兇險、發(fā)展迅速,其家屬未作出充分的心理準備,突如其來的變故常使家屬出現驚恐、緊張、激動、煩躁、哭泣等不良心理情緒,產生軀體化、強迫、抑郁、焦慮、恐怖等不同表現形式的心理反應,常常處于較高的應激水平,給身心健康帶來不利的影響,也是導致醫(yī)療糾紛的重要原因[1]。隨著急診患者數量不斷上升,關于喪親者的心理學研究已經成為臨床心理學日益關注的研究熱點,《癥狀自評量表-SCL90》是一種廣泛用于測試心理健康的量表之一,可有效評定一個人是否有某種心理癥狀及其嚴重程度,可較好地區(qū)分有心理癥狀(即有可能處于心理障礙或心理障礙邊緣)的人。本研究旨在調查急癥死亡患者家屬的心理健康狀況,并分析心理危機干預的效果,以期能使家屬盡快調整心態(tài),降低應激反應程度,重塑生活的信心,維護喪親者的身心健康,現將結果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急診科就診死亡的150例患者的家屬作為研究對象。死亡患者中男126例,女24例;年齡為16~75 歲,平均(33.8 ±7.4)歲;死亡原因交通事故107例,心臟病21例,腦血管意外22例。將150例死者家屬隨機分為干預組75例和對照組75例。干預組中男性家屬39例,女性家屬36例;年齡為30~75歲,平均(48.8±10.7)歲;大學本科以下學歷58例,大學本科及以上17例。對照組中男性家屬35例,女性家屬40例;年齡為28~75歲,平均(47.5±12.3)歲;大學本科以下學歷55例,大學本科及以上20例。兩組死者家屬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選標準 ①死者家屬均無精神疾患,無心、肺、肝、腎等重要器官嚴重功能障礙;②無重大家庭事故和急性心理創(chuàng)傷史;③排除夫妻關系不和或長期離異,夫妻雙方或一方有長期慢性疾病給家庭帶來重大經濟或心理負擔者。
1.3 調查及干預方法 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對家屬進行一對一問卷調查,要求按指導用語逐一填寫,當場發(fā)放問卷,當場回收,包括軀體化、強迫、人際關系、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zhí)和精神病性因子,評估家屬的心理健康狀況,分析性別、年齡、學歷對心理狀況的影響,干預組家屬在急診死亡后3 d內對其家屬實施心理危機干預,包括:①良好的職業(yè)形象,自我介紹,態(tài)度和藹誠懇,語言要精煉貼切,取得家屬信任,降低“麻木”,建立溝通關系;②給家屬充足時間和空間訴說感受,拒絕“否認”,死者不要急于送往太平間,可開設一間喪房間,讓其家屬一起表達悲傷,交流情感,幫助家屬減輕因失去親人而帶來的痛苦;③提供信息,打破“無助”,指導家屬度過居喪期,主動聯系醫(yī)院太平間為患者提供居喪期服務,如遺體存放、相關手續(xù)辦理、車輛的提供等,發(fā)揮支持效能;④輔助宣泄,正確對待家屬的不滿情緒,允許經歷喪失的人度過一段時間的哀悼期和悲傷的過程,指導情緒自我管理的可操作性辦法,進行表象脫敏訓練和放松訓練,避免急性期反應向慢性應激反應轉化。對照組未實施心理危機干預,比較兩組家屬干預前后癥狀自評量表(SCL-90)各因子評分。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將數據錄入SPSS 17.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定性資料行χ2檢驗,定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分析 男性家屬和女性家屬軀體化、強迫、抑郁、焦慮評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60歲家屬和≥60歲家屬軀體化、強迫、抑郁、敵對、精神病性評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大學本科以下家屬和大學本科及以上家屬軀體化、強迫、抑郁、焦慮評分、恐怖、精神病性評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分析(±s,分)
表1 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分析(±s,分)
注:組內比較,aP<0.05,bP<0.01。
家屬性別 家屬年齡/歲 家屬學歷項目 大學本科以下 大學本科及以上軀體化 1.95 ±0.30 2.42 ±0.46b 2.05 ±0.51 2.40 ±0.52b 2.27 ±0.51 1.97 ±0.50男性 女性<60 ≥60 b強迫 1.83 ±0.36 2.08 ±0.40a 1.84 ±0.40 2.07 ±0.35b 2.00 ±0.38 1.71 ±0.35b人際關系敏感 1.95 ±0.33 1.96 ±0.28 1.95 ±0.32 1.98 ±0.30 2.01 ±0.33 1.93 ±0.37抑郁 2.85 ±0.55 3.20 ±0.58b 2.90 ±0.60 3.30 ±0.56b 3.15 ±0.58 2.73 ±0.55b焦慮 2.68 ±0.58 2.91 ±0.56a 2.75 ±0.60 2.90 ±0.60 2.93 ±0.60 2.50 ±0.53b敵對 2.10 ±0.35 2.20 ±0.42 2.05 ±0.36 2.29 ±0.42b 2.15 ±0.42 2.06 ±0.38恐怖 2.84 ±0.50 2.90 ±0.47 2.83 ±0.50 2.90 ±0.45 2.95 ±0.50 2.70 ±0.46a偏執(zhí) 2.25 ±0.43 2.29 ±0.42 2.26 ±0.43 2.30 ±0.44 2.28 ±0.38 2.19 ±0.48精神病性 1.92 ±0.43 2.03 ±0.39 1.84 ±0.36 2.15 ±0.39b 2.04 ±0.42 1.80 ±0.35b
2.2 心理危機干預效果觀察 干預組和對照組治療后軀體化、強迫、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zhí)、精神病性評分均明顯低于治療前;干預組治療后軀體化、抑郁、焦慮、恐怖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1 兩組心理危機干預效果比較(±s,分)
表1 兩組心理危機干預效果比較(±s,分)
注:組內比較,cP<0.01;與對照組比較,dP<0.05。
干預組(n=75)對照組(n=75)項目 干預前 干預后軀體化 2.20 ±0.52 1.75 ±0.50cd 2.19 ±0.54 2.05 ±0.53干預前 干預后c強迫 1.93 ±0.40 1.76 ±0.36c 1.94 ±0.38 1.76 ±0.32c人際關系敏感 2.02 ±0.31 1.61 ±0.30c 1.98 ±0.33 1.62 ±0.35c抑郁 3.03 ±0.58 2.10 ±0.56cd 3.04 ±0.60 2.59 ±0.54c焦慮 2.89 ±0.55 2.03 ±0.52cd 2.90 ±0.57 2.40 ±0.55c敵對 2.10 ±0.42 1.55 ±0.36c 2.11 ±0.40 1.65 ±0.35c恐怖 2.92 ±0.50 1.73 ±0.41cd 2.90 ±0.47 2.06 ±0.42c偏執(zhí) 2.28 ±0.44 1.78 ±0.44c 2.26 ±0.41 1.76 ±0.39c精神病性 1.97 ±0.40 1.50 ±0.37c 1.96 ±0.39 1.53 ±0.35c
急診死亡患者家屬尚無心理準備就遭受突如其來的不幸,容易出現不同形式的心理障礙,如軀體化、強迫、抑郁、焦慮、恐怖等。調查顯示,急診死亡家屬可表現出嚴重的應激相關心理反應,具有明顯恐懼、抑郁、焦慮、無助和依賴等心理,面對親人的突然離世,家屬必然會經歷一個哀傷過程,如果喪失而未經過完整的哀傷過程,就會形成心理創(chuàng)傷,不利于心理乃至軀體健康[2-3]。因而,對急診死亡家屬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調查,并制定針對性、個體化的心理干預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本研究顯示,通過對死亡患者家屬進行SCL-90量表調查,顯示抑郁、恐怖、焦慮、偏執(zhí)、軀體化、敵對6個因子分均>2分,表明患者家屬出現了明顯的心理癥狀。比較不同性別、學歷、年齡患者家屬SCL-90評分差異顯示,女性家屬軀體化、強迫、抑郁、焦慮評分評分高于男性家屬,≥60歲患者家屬軀體化、強迫、抑郁、敵對、精神病性評分高于<60歲家屬,大學本科以下家屬軀體化、強迫、抑郁、焦慮評分、恐怖、精神病性評分高于大學本科及以上家屬,表明性別、年齡、學歷是應激反應的影響因素,為進一步的干預提供了依據。
針對急癥患者突然死亡后其家屬悲傷與哀悼的反應,哀傷干預是對急癥死亡患者家屬心理干預的首要目標,可幫助他們度過正常的哀傷反應過程,減輕其心理癥狀。為此,本研究通過良好的職業(yè)形象,建立信任溝通關系;給家屬充足時間和空間訴說感受,拒絕“否認”,提供家屬表達悲傷,交流情感的空間;提供信息,打破“無助”,指導家屬度過居喪期;輔助宣泄,指導情緒自我管理的可操作性辦法,進行表象脫敏訓練和放松訓練,避免急性期反應向慢性應激反應轉化。結果顯示,干預組患者家屬軀體化、強迫、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zhí)、精神病性評分均明顯降低,且軀體化、抑郁、焦慮、恐怖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急性死亡對其家屬產生不良心理影響,應引起臨床醫(yī)護人員的關注,其不良心理狀況受性別、年齡、學歷因素影響,實施及時、有效、個體化的心理危機干預有利于降低喪親者的不良心理反應,預防喪親者發(fā)生急性應激障礙。
[1]李水莉,劉慧,陳璐.對急診搶救死亡患者家屬的有效干預有助于減少醫(yī)患糾紛[J].臨床誤診誤治,2011,24(10):107 -108.
[2]陳冬冬,劉旭峰.急診科急癥死亡患者家屬心理健康狀況調查[J].第四軍醫(yī)大學學報,2009,30(14):1328 -1331.
[3]張麗明,黃曉倩.急診患者家屬心理調查及健康干預效果評價[J].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08,29(20):2548 -2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