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川鄂談驍
2014年湖北詩歌觀察
劉川鄂談驍
2014年,湖北詩歌迎來了全方位的收獲,主要在以下三個方面。一、原創(chuàng)詩歌的持續(xù)旺盛,并有詩人引發(fā)全國性、全民性的關注;二、優(yōu)秀詩集、詩選、專著接連出版,并有獲得全國性大獎;三、大型詩歌活動的舉辦,與大眾分享新詩成果,給都市生活注入詩意的停頓。這三個方面,是2014年度湖北詩歌的特別之處,即使放在全國范圍來考察,也引人注目。
2014年湖北詩歌的首要事件,當屬年底引發(fā)的“余秀華事件”。余秀華為全國各大媒體爭相報道是在2015年1月,但其詩歌寫作進入大眾視野應當從2014年11月,《詩刊》微信公眾號推送其詩作《搖搖晃晃的人間》算起;再往前,則可以追溯到9月,其詩作登陸《詩刊》。
不可否認的是,余秀華詩歌在全國范圍內的流傳,前期的確有女權、殘疾這些外部因素的推波助瀾(這從流傳最廣的一首《穿過大半個中國去睡你》就可以看出),但在媒體的喧囂過后,大眾的眼光最終將落實于詩歌本身。而余秀華的詩完全可以坦然地接受大眾目光的檢驗、審視。切膚的痛感、獨特的生命體驗和準確的洞察力,使余秀華被部分詩評家和讀者將其排入當代優(yōu)秀詩人的行列。云上寫詩,泥里生活,余秀華的詩產生了這種云泥之別,而泥土的困頓、苦難和糾纏,最終也非得通過煙云來化解不可。
如果從1998年算起,余秀華的寫作持續(xù)已有十余年。通過對她的詩歌的閱讀,可以發(fā)現(xiàn),她并不是一個甫一出手就有不凡文本的詩人。2010乃至2012年以前,她的大部分詩作并不出彩,她真正優(yōu)秀的文本,大部分創(chuàng)作于2013、2014年。這是一個詩人對詩藝自覺追求和持續(xù)磨礪的結果。這種追求和磨礪,伴隨著否定、停滯和新生,是一個成熟詩人的必經(jīng)之路。所以說,余秀華不是橫空出世的,而是時間賦予了她當下的成色。
余秀華事件,是經(jīng)歷了梨花體、羊羔體、廢話體等詩歌惡搞之后,當下詩歌終于以正面的、積極的形象出現(xiàn)在大眾面前。大眾對余秀華的青睞,也體現(xiàn)了他們對健康的、正常的詩歌的呼喚。
余秀華引發(fā)的關注純屬偶然,在湖北,更多的詩人只是默默地、沉潛地寫著。在2014年,他們也保持了旺盛的創(chuàng)作活力。
張執(zhí)浩作為新時期湖北最有影響的詩人,在2014年亦取得了可喜的豐收:《寬闊》出版后先后獲得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和湖北文學獎。正如詩集《寬闊》的書名所揭示的,張執(zhí)浩的詩歌寫作在近年來步入了寬闊之境。其收錄在《星星索引:武漢文學院作家(2014)年度作品選》中的詩,集中體現(xiàn)了張執(zhí)浩朝著“寬闊”前進的路向。具體地說,則是體現(xiàn)了他“脫口而出,目擊成詩”的努力,在保持了鮮活的生活經(jīng)驗的同時,浸入了獨特而深邃具有普遍性的閱歷和洞察。他的詩看起來是“小詩”,但浸透著飽滿的生命體驗和對生活的巨大熱情。這是張執(zhí)浩的獨異之處。
余笑忠一直是一個“多產”的詩人,在2015年初對2014年詩歌寫作進行總結的微博中,余笑忠選的詩有47首之多。這些詩在葆有他一貫的謙卑、愛和悲憫的同時,更多了一份人到中年、獨面人生的痛感。“我的父親再也沒有來年;/我的祖父說:人去如燈滅。/啊,已經(jīng)滅掉了兩盞”(《星期天》),而母親是詩人接下去呵護的那盞燈:她維系著兩個世界,讓兩個世界彼此相認。
劍男一直是一個安靜而低調的寫作者,但他的作品常常有一種巨大的力量。寫于2014年創(chuàng)作的詩歌《巢》就是這樣讓人震撼的作品,全詩寫喜鵲筑巢、育子、御敵、思念、殉情的故事?!傍B巢”的命運就是我們的命運,劍男以其一貫的悲憫,賦予了這個掛在白楊樹上的鳥巢以永恒?!冻病纷鳛轭^條發(fā)表于《芳草》雜志2014年第5期,這在《芳草》多年的歷史上,似是一個創(chuàng)舉。而此詩也收獲了眾多詩人的敬意。在詩人黃斌看來,《巢》“是一首終極之詩”:它既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既是生命的禮贊,也是死亡的頌歌;既是仁愛的,也是疼痛的。在這首詩里,萬物(包括人)達到了一種共享的平衡,惡也得到了寬恕。詩中對喜鵲營巢的描寫,觀察細致,描寫逼真;人和喜鵲的互動溫暖動人,顯示了作者的功力。看來詩人只有在超越了人類中心的一己之見后,才有更寬闊的視野和對詩意的更精確的發(fā)掘和體驗。
黃沙子是湖北詩人中最為高產也最為大家所推崇的一位。一年中他寫了近百首詩,而且?guī)缀趺渴锥急3至溯^高的水準。這些詩首發(fā)在其個人博客,后分別發(fā)表于《十月》、《漢詩》等刊,并獲得第二屆“當代新現(xiàn)實主義詩歌獎”。黃沙子早期的時候偏向于晦澀,楚地的詭譎在詩中表現(xiàn)于迷幻的質地。2014年的作品卻清晰明朗了許多。他的詩歌寫作已超越地域、題材,而這種超越是以其詩歌濃郁的楚風土韻為前提的。他回到故鄉(xiāng),回到自己居留過的土地,并像個孩子一樣,重新打量自己當下的棲身之地。這樣,通過歷史和現(xiàn)時的在場,他重新建立了與世界的聯(lián)系,生活和記憶中的每一樣事物:故鄉(xiāng)、沙湖,都刺激著他的言說,他因而找到了最適合自己的存在位置和言說方式。
黃斌是湖北詩壇中有鮮明特色的一位,他的詩歌具有非常濃厚的文化氣息,這種“文化”是深入楚地骨髓的,是深入詩人血液的,糅合了楚地風情、世情和人情的寫作,使得黃斌的詩歌樸拙而厚重,他的詩沒有小聰明、小情懷,而是處處體現(xiàn)出一種親近傳統(tǒng)、不拘于現(xiàn)代的風骨。發(fā)表于《漢詩·驚蟄》“開卷詩人”欄目中的詩作,鮮明地體現(xiàn)了這些特點。
此外,還有田禾、沉河、韓少君、川上、小引、毛子、劉潔岷、柳宗宣、李以亮、阿毛、李建春、艾先、魏理科、談驍、龔純、陸陳蔚、黃光輝、懶懶、張澤雄、小箭、唐突、范小雅、夜魚、徐永春、魏榮冰、冰客、爾容、黃明山、吳開展等人,他們以其旺盛的創(chuàng)作活力、優(yōu)秀的詩歌文本,共同組成了2014年湖北詩歌創(chuàng)作的不凡成績。
對湖北詩歌生態(tài)的觀察,詩歌類圖書的出版不可忽略。2014年,值得特別一提的個人詩集是《寬闊》,詩論是《真無觀:與他者比鄰而居》,詩選是武漢市文聯(lián)主辦的《漢詩》和謝克強主編的《中國詩歌》。
2014年4月,第十二界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在順德北滘文化中心舉行,張執(zhí)浩憑借詩集《寬闊》獲得“年度詩人獎”。這是湖北首次獲此榮譽的詩人。
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創(chuàng)辦于2003年,由《南方都市報》創(chuàng)辦。作為一個“民間獎項”,該獎強調公正、獨立和創(chuàng)造,堅持藝術質量和社會影響力并重,更多地回歸文學,強調文本。因此,這一獎項相對某些始終伴隨爭議的官方獎項,更為業(yè)內所重視。張執(zhí)浩之前的獲獎者,如于堅、王小妮、多多、李亞偉、雷平陽、楊鍵、臧棣、歐陽江河、黃燦然,幾乎都是在1980年代以來新詩發(fā)展舉足輕重的人物。張執(zhí)浩加入到他們的行列中,為湖北成為中國詩歌重鎮(zhèn)添加了一塊有分量的砝碼。
如果說,《寬闊》是作為個人詩集使湖北詩歌獲得全國性的聲譽,在詩歌評論方面,擔此重任的則是魏天真、魏天無的專著《真無觀:與他者比鄰而居》。書中既有對全球化、媒介時代、詩人何為、詩壇熱點的思索,也有對1980年代因詩結下友誼的深情回憶,但篇幅最多的還是對詩人及其作品的評介,展現(xiàn)對詩歌的地方性和詩歌的根的關注。這本書兼具哲學意味和文學意味,其風格則絕非玄奧晦澀,也不是徒發(fā)空論,它緊密地貼近詩歌文本,貼近當代的詩歌寫作、傳播、接受的實際。2014年底出版后,在華中師范大學召開了研討會,王先霈、臧棣、西川、韓東等人都對此書給予了高度評價。
說湖北是當下中國的重鎮(zhèn),也與湖北的詩歌出版分不開。湖北擁有兩份連續(xù)出版的詩歌選本:《漢詩》和《中國詩歌》,都在全國有廣泛的影響力;而長江文藝出版社的長江詩歌出版中心,更是國內第一家專門致力于詩歌出版的機構。
2014年,《漢詩》出版四輯,推出了眾多當下一線詩人作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推出了著重展示湖北實力詩人的“新楚騷”,入選的三位湖北詩人分別為黃沙子、槐樹、懶懶。《中國詩歌》出版12輯,并頒發(fā)了“聞一多詩歌獎”,十萬的獎金,使得此獎項獲得全國范圍內的矚目;長江詩歌出版中心出版了雷平陽、余怒、泉子、沈葦?shù)犬斚伦钪匾娙说脑娂?,本?jié)所提到的《寬闊》《真無觀:與他者比鄰而居》也是在該中心出版的,這亦從另一方面為湖北詩歌獲得全國聲譽做出了貢獻。作為學者之詩,黃獻文詩集《地平線》樸素真切,嚴肅而理性,飽含生命的燥熱與不安,經(jīng)常能讓人感受到其間的精進、振奮與悔恨、懷疑等復雜情緒的交融,構成豐富張力。
新詩發(fā)展已近百年,但大眾對詩歌的認識,遠沒有與詩歌創(chuàng)作的實績相統(tǒng)一。這從當下詩集的市場就可以看出,最受市場歡迎的,仍然是被符號化的“朦朧詩”一代,如顧城、海子、舒婷、北島。稍早的芒克、多多,同時期的歐陽江河、楊煉,稍晚的李亞偉、于堅,并沒有被大眾所熟知,所接受。
與大眾分享新詩成果,近年來——尤其是在新詩被“梨花體”“廢話體”之后——逐漸變成很多詩人的共識。湖北作為全國的詩歌大省,也自覺地投入到這一活動中來,代表性事件為2012年開始的“公共空間詩歌”活動。
公共空間詩歌活動是由湖北省作協(xié)發(fā)起并與相關單位聯(lián)合主辦的公益文化項目。第一屆活動是湖北省作協(xié)與武漢市委宣傳部、英國大使館文化教育處、武漢地鐵公司共同主辦,首次征用全市373塊公益廣告牌,將5位英國詩人的17首詩作和46位湖北詩人的100首詩作在武漢輕軌一號線展示。2014年的第二屆公共空間詩歌活動覆蓋面進一步擴大,展示力度也大大增強,共征用了武漢輕軌一線和地鐵2號線的512塊公益廣告牌,展示了16名法國詩人的28首詩作和191名中國詩人的197首詩作。
“公共空間詩歌”并非武漢首創(chuàng),但武漢的卻是持續(xù)最久、規(guī)模最大、影響最深的,它使武漢贏得了“詩意城市”的美譽。
以上對2014年湖北詩歌的考察,雖只是浮光掠影,但仍然可以看到湖北詩歌呈現(xiàn)出的生機勃勃的狀態(tài)。說湖北是詩歌大省,正是取決于以上的三方面。原創(chuàng)詩歌的實績,奠定了詩歌影響的基礎;詩集、詩選的出版又將這些創(chuàng)作實績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而如“公共空間詩歌”這樣的活動是更進一步將詩歌推向大眾,使得詩歌完成它最后的接受環(huán)節(jié)。
湖北有著數(shù)量龐大、質量整齊的詩人隊伍,有雖然詩歌趣味存在差異但交流良好的詩歌氛圍,有《漢詩》、《中國詩歌》這樣既推重湖北又面向全國的詩歌選本,有致力于詩歌出版的長江詩歌出版中心,有不斷推動新詩為大眾所知的詩歌活動,以上種種,都足以讓我們對湖北詩歌的未來保持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