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霽陽 王曉彤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北京 100029)
總資產超過1115億元的阿里巴巴是中國最大的互聯(lián)網公司之一。2014年9月19日,阿里巴巴以68美元的發(fā)行價和92.7美元的開盤價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募得271.7億美元資金,成為美國證券交易史上最大的首次公開募股。為研究此事件中美媒體報道會否有所不同,這種不同如何在傳統(tǒng)媒體和新媒體上展現(xiàn),兩種媒體的國際差異程度如何,本文運用范迪克(Van Dijk)的“宏觀主題觀”(Theory of Semantic Macrostructures)理論,從主題傾向、遣詞用句、謀篇布局三個維度分析了中美傳統(tǒng)媒體《中國日報》和《紐約時報》關于阿里上市報道的差異、中美新媒體微博和推特關于阿里上市推文的差異、中美傳統(tǒng)媒體新聞不同點和中美新媒體新聞不同點之間的差異程度。
新媒體出現(xiàn)之前,以報紙為代表的傳統(tǒng)媒體是極其重要的媒體平臺,前人對不同國家傳統(tǒng)媒體之間的對比分析已頗為成熟。新聞報道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客觀公正。然而在實際中,新聞報道從來都不能做到絕對的公正和客觀。諸如政治團體的控制(Kone,2009;Van Dalen,2012;Yoon&Boydstun,2014),記 者 的 意 識 形 態(tài)(Ismail&Berkowitz,2009;Pan,2012)和不同的新聞價值觀念(Kwon&Moon,2009;Van Dalen,2012)對新聞報道的客觀公正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徐文洋(2014)甚至認為讀者永遠不能通過新聞報道真實復原新聞事件的本來面目。因此,對于某個特定的主題或事件,不同國家的媒體或選取不同的具體報道對象,報道數(shù)量可較公正直觀地反映出對媒體對某一事件的重視度和關注度。
在針對新媒體的研究中,大部分學者從功能、使用、特征、定位等角度分別對微博和推特的特征進行了研究。然而,在推特和微博之間的比較研究是有限的。網絡限制、語言障礙、學者身份等原因促成了這種對比研究的數(shù)量局限。前人研究顯示,關于推文呈現(xiàn)的用戶態(tài)度,在推特與微博兩個平臺上,積極的推文均明顯多于消極的推文。在發(fā)布內容方面,推特的用戶注重一樁新聞事件背后的故事和“真相”(王馨語,2010)。推特上推文多是簡單、直接、開放且態(tài)度明確的(林馬,2013)。相比于推特用戶,微博用戶更多地發(fā)布個人生活的點滴(Gao,Abel,Houben&Yu,2012)。
綜上所述,前人對中美傳統(tǒng)紙媒報道的比較研究已經相對成熟,對中美新媒體的對比研究稍顯薄弱。而對傳統(tǒng)媒體和新媒體之間報道差異程度的對比研究卻還呈現(xiàn)出空白狀態(tài)。針對這一問題,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主要對中美傳統(tǒng)媒體及新媒體進行以下三方面的對比研究:《中國日報》和《紐約時報》對阿里上市報道的差異情況;微博和推特對阿里上市推文的差異情況;中美傳統(tǒng)媒體差異和中美新媒體差異之間的程度比較。
本文選取范迪克(Van Dijk)的“宏觀主題觀”(Theory of Semantic Macrostructures)理論作為依托。這一理論將新聞話語分為主題傾向、遣詞用句、謀篇布局三個維度。主題傾向是指新聞表達出來的整體態(tài)度和傾向。本文選擇《中國日報》《紐約時報》中被選中新聞的標題作為“主題傾向”這一維度的語料來源進行中美傳統(tǒng)媒體關于阿里上市新聞態(tài)度的分析。對于微博和推特而言,140字的限制和更具互動性的平臺功能設置使得平臺上用戶的推文文本內容針對性強,中心明確,推文本身已經可以言簡意賅的表達出報道者的態(tài)度傾向。遣詞用句是新聞話語表面含義的最直觀表達。新聞中的詞與詞互相關聯(lián)支撐,句與句承接照應,在行文中點滴累積服務于新聞的宏觀主題。因此,關鍵詞的反復出現(xiàn)必然地源于新聞事件的客觀要求或者報道者的主觀強調。故而本文選擇高頻詞作為切入點來比較新聞差異化程度。謀篇布局是指在一個新聞報道中被強調或被忽視的內容都與新聞的宏觀主題相統(tǒng)一,天然地受報道者和其所屬的群體所影響。本文依照這一理論來觀察報道差異程度。
具體研究問題如下:
Q1a:從新聞標題看,《紐約時報》對阿里上市事件的態(tài)度和《中國日報》的報道態(tài)度之間有何差異?推特用戶發(fā)布的關于阿里上市的推文和微博用戶相比有何態(tài)度差異?兩方差異孰大孰小?
Q2:從高頻詞來看,《紐約時報》和《中國日報》、推特和微博對阿里市事件的報道中的高頻詞重合度孰高孰低,高頻詞構成差異如何?
Q3a:從覆蓋內容看,《紐約時報》和《中國日報》的側重是否一致?微博用戶和推特用戶的側重是否一致?兩方內容覆蓋情況差異程度如何?
考慮到樣本大小的合理性和新聞的時效性,本文選取2014年9月15日至2014年9月21日(阿里上市當周),《中國日報》關于阿里上市的新聞報道39篇(共21594字)和《紐約時報》關于阿里上市的新聞報道21篇(共18427字)為數(shù)據樣本。所有選取文章均為英文報道。
鑒于新媒體平臺大數(shù)據和新聞熱點替代周期短的特點,筆者于2014年12月10日,以“Alibaba”作為關鍵詞,英語為語言條件,2014年9月19日至2014年9月21日為時間限制,在推特上搜索,選取前100名熱門推文為樣本。同時以“阿里巴巴”為關鍵詞,以2014年9月19日至2014年9月20日23:00為時間段,在微博上搜索熱門微博,選取熱門前100名作為樣本。①
本文采用態(tài)度量表為工具對不同媒體的報道態(tài)度進行分析。在考察傳統(tǒng)媒體時選用標題作為具體研究對象。微博、推特選用推文的全部內容進行態(tài)度分析。
為使數(shù)結果更直觀地顯示態(tài)度差異,本文借鑒市場研究領域中瑟斯頓態(tài)度量表,設計了針對阿里上市相關新聞的態(tài)度量表。為了避免過于判斷主觀,在進行態(tài)度歸類時,本研究還邀請了其他3名在校研究生參與判斷和檢驗。如表1所示:
表1 關于阿里上市新聞報道的態(tài)度量表
圖1 《中國日報》和《紐約時報》、微博和推特態(tài)度分布情況
考慮到《中國日報》及《紐約時報》的報道數(shù)量并不相等,筆者采用百分比將其總數(shù)統(tǒng)一折算。通過換算,《中國日報》的整體態(tài)度得分169.2;《紐約時報》得分76.2;微博得分184;推特得分-3。通過比較差值可得,中美傳統(tǒng)媒體之間的態(tài)度差異較小,兩家主流媒體的態(tài)度較為趨同,體現(xiàn)出主流媒體的審慎;而中美新媒體的態(tài)度確有明顯差異,可能是由于新媒體平臺上用戶眾多、觀點多樣造成的。
本文借助WordSmith7檢測關于阿里上市報道的《中國日報》的21篇報道和《紐約時報》的39篇報道、微博和推特各自的熱門Top100推文中的高頻詞,其中從微博上獲取的中文文本先通過軟件ROSTCM6進行分詞處理,以保證詞頻結果科學有效。前20個高頻詞的檢測結果如表2所示:
表中用“*”符號標注的為中美媒體共同的高頻詞,在各自20個高頻詞中《中國日報》和《紐約時報》重合高頻詞共14個,微博和推特重合高頻詞共7個。這說明相較于新媒體,中美傳統(tǒng)媒體關于阿里上市的報道內容差異化更低。
另一方面,表中以“^”符號標注的是不可能出現(xiàn)在僅關于阿里巴巴上市這個單一事件的純陳述性新聞中的詞匯,其中《中國日報》0個,《紐約時報》2個;微博1個,推特5個。數(shù)據表明,相比微博,推特熱門中有更多關注阿里上市周邊新聞的推文,而《中國日報》和《紐約時報》都沒有將阿里上市的周邊群體或聯(lián)動影響當作主要關注點。這也從另一方面印證了中外傳統(tǒng)媒體關于阿里上市報道的較低差異度。
表2 《紐約時報》和《中國日報》,微博和推特的高頻詞Top20
為了對報道內容的結構差異進行進一步探究,本文將報道內容分為十類,分別為:純新聞報道、馬云及其他公司高管報道、積極評價、消極評價、中國相關報道、公司信息報道、競爭者相關報道、此次上市投資者相關報道、合作伙伴相關報道、股票市場情況報道。
在《中國日報》和《紐約時報》的對比分析中,以報道文章自然段為單位劃分內容類別,統(tǒng)計每一類別報道字數(shù)占報道總字數(shù)的百分比。在微博和推特的對比分析中,以推文條數(shù)為單位劃分內容類別,統(tǒng)計每一類別發(fā)布字數(shù)占發(fā)布總字數(shù)的百分比。為了更加直觀清晰地闡述,筆者用雷達圖展示得出數(shù)據。內容覆蓋情況見圖2。
圖2 《中國日報》和《紐約時報》,微博和推特關于阿里上市新聞內容構成差異圖
根據雷達圖可知,對于一些報道內容,中美傳統(tǒng)媒體呈現(xiàn)出相近的報道傾向。純新聞事件報道在兩家媒體報道中均占有重要地位。這種相似性可以表明,這兩份國際性的報紙基本上能做到以新聞事件為中心進行公正客觀的報道。但在在其微博和推特上的用戶在對于阿里上市的評價和投資者相關報道方面有較大差異??偟膩碚f,新媒體的覆蓋差異更大。
Q1a:根據態(tài)度量表,《中國日報》和《紐約時報》上熱門推文的態(tài)度值分別為169.2和76.2。《中國日報》的報道更加積極。微博和推特上熱門推文的態(tài)度值分別為184和-3,推特用戶發(fā)布的推文不如微博用戶積極?!都~約時報》和《中國日報》報道阿里上市事件的態(tài)度差異(差值93)小于推特和微博用戶發(fā)布的推文態(tài)度差異(差值187)。
Q2:從高頻詞來看,《紐約時報》和《中國日報》對阿里巴巴上市事件的報道中的高頻詞重合度更高,推特和微博的高頻詞構成差異更大。
Q3a/b:根據雷達圖,《紐約時報》和《中國日報》,微博和推特的覆蓋內容側重不一致。《紐約時報》和《中國日報》的內容覆蓋情況相較于微博和推特,差異程度較小。
本文圍繞阿里巴巴上市這一新聞事件,選取《中國日報》上市當周報道39篇,《紐約時報》當周報道21篇,微博和推特19、20日的熱門微博前100條為數(shù)據樣本進行研究。文章依托范迪克(Van Dijk)的“宏觀主題觀”(Theory of Semantic Macrostructures)理論,從主題傾向、遣詞用句、謀篇布局三個方面,通過新聞態(tài)度、高頻詞重合度和構成、覆蓋內容側重點衡量《中國日報》和《紐約時報》、微博和推特之間的差異程度。數(shù)據表明,從三個維度來看,傳統(tǒng)媒體的報道差異均小于新媒體。造成不同差異程度的原因可能包括傳統(tǒng)紙媒的國際化媒體定位、事件類型的影響、新媒體平臺的功能設置等媒體原因,以及來自集體主義和高權力距離國家用戶在新媒體平臺上更多宣泄需求帶來的與現(xiàn)實行為的較大差距等文化原因。本文通過比較中美具有代表性的紙質媒體和受眾廣泛的新媒體平臺發(fā)現(xiàn)在跨國、跨文化新聞事件中,新媒體上的態(tài)度差異更加鮮明。這提示我們在進行跨文化媒體研究時,緊跟自媒體、全媒體的發(fā)展趨勢十分必要。同時,根據媒體類型進行分類研究將得到更有針對性和指導性的結論。
注釋:①搜索條件表述上存在的不同是由于微博和推特平臺搜索功能設置的差異,檢驗證明并不會導致搜索結果的不對等。此外,由于微博和推特用戶間的互動是始終動態(tài)變化的,至成文日,微博和推特上的前100個熱門推文存在局部調整的可能。
[1] 成婧.中美跨文化新聞傳播差異及文化溯源——以2011年《中國日報》及《紐約時報》為例[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上旬),2012,28(11):12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