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洛倉遺址位于隋唐洛陽城外的東北部,現洛陽市瀍河區(qū)瀍河鄉(xiāng)小李村、馬坡村西一帶。考古鉆探結果顯示,回洛倉倉城呈長方形,分為中部管理區(qū)、東西兩側倉窖區(qū)、道路和漕渠幾部分。倉窖成組整齊分布,推算整個倉城倉窖約700座。2012年1月初~2014年12月底,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對遺址進行了考古發(fā)掘,清理出完整的倉窖4座、主要道路2條、漕渠1處。
4座倉窖開口距現地表深1.1~1.3米,倉窖底距現地表深6~9.3米。倉窖的形制結構相同,均呈口大底小的圓缸形。窖壁和底部均經過修整和夯打,并保留有火燒過的青膏泥、木板以及蓆組成的“防潮層”痕跡,其鋪設順序和方法均清晰可辨。在倉窖近底部,特別是倉窖壁周圍清理出有較多散落的炭化草桿、草葉及腐朽的圓形木棍。據此推測,在倉窖地面上建有以草為頂的房屋式建筑。倉窖內未發(fā)現糧食朽痕,根據對倉窖底部采集的土樣進行浮選和植硅石檢測,確定143號倉窖存儲的糧食品種為單一的“黍”。
隋代回洛倉的倉儲量十分驚人。以3號倉窖為例推算:該倉窖體積401.135立方米,能儲放糧食大約55萬斤,倉城總儲糧大約3.85億斤。入唐以后,回洛倉不再見于記載,考古發(fā)掘也證實,回洛倉使用時間短暫,隋亡后遭廢棄。(王炬)
圖片來源: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發(fā)掘領隊:王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