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路來森
『任性』何益
文路來森
近幾年,中央電視臺每逢重大節(jié)日總會做一個訪談節(jié)目,就某一個話題隨機采訪,幾乎每次都引發(fā)大量關(guān)注。如之前做過的“時間都去哪兒了”“家風”等。前不久隨機訪談的關(guān)鍵詞是“任性”,提取語境,據(jù)說是2014年的網(wǎng)絡(luò)流行語“我就是這么任性”。
“任性”,《現(xiàn)代漢語詞典》解釋為:“放任自己的性子,不加約束?!蔽胰滩蛔∠雴枺骸叭涡浴焙脝??“任性”何益?這樣做,真的可行嗎?
再默念一下“我就是這么任性”,你就會覺得,這句話充滿了“霸氣”——自私的霸氣。完全以“我”字為中心,肆無忌憚地去做事情。滿足私人貪欲,是其終極目的。
看看那些街頭被隨機采訪到的人,說到自己“任性”的事情,也大多“羞答答”的。各人談到的,也多為“小任性”;大的“任性”,造成的惡劣后果,恐怕就沒人敢直言了。
“任性”何來?自然是來自從小形成的性格,且多半源于嬌慣和放縱。從本質(zhì)上看,它暴露了一個人的自私、倔強,剛愎自用,一意孤行的品性,是人生修養(yǎng)的重大缺陷。由此造成的后果,無論是對人還是對己,大多是不好的。
顏之推在其《顏氏家訓》一書中,舉過一個事例:有一位讀書人,聰敏有才,卻被他的父親嬌寵得不得了,“一言之是,遍于行路,終年譽之;一行之非,掩藏文飾,冀其自改”,結(jié)果是,等到結(jié)婚做官后,任性、暴虐,“言語不擇”,被他的上司“抽腸釁鼓”。事例雖屬特別,但“任性”之危害,可見一斑。
“任性”,具有很強的排他性。若一個人“任性”而為,自己是暢然、痛快了,卻會給別人,乃至于給社會帶來不利。同事面前,你“任性”為之,會損人利己,甚至損人也不利己;長者面前的“任性”,是不尊敬、沒禮貌;在公共場所“任性”,會帶來不必要的混亂。如果人人“任性”做事,那必然對社會規(guī)范、法律道德帶來極大的破壞,此種狀態(tài)下,又何談社會“和諧”呢?
還是那位被采訪的長者說得好:“讀一讀《論語》吧,你就會知道,人,需要的是寬容、仁慈,而不是任性?!贝_實如此,“寬容、禮讓、仁慈、謙和、恭敬”才是中國人一貫的傳統(tǒng)美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任性”,恰恰是與此相悖的。
(摘自《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