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丹 張波
東北農村題材影視劇的繁榮及反思
趙丹 張波
隨著東北農村題材影視劇的熱播,東北地域文化越來越引起社會各方的關注,并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東北地區(qū)經濟的發(fā)展,但是在繁榮的背后也存在很多值得思考的問題。本文將從東北題材影視劇的繁榮、影視劇中蘊涵的地域文化的分析及繁榮背后的思考三個大方面來進行論述。
電視劇作為大眾傳媒的主要手段,日益成為民俗生活中的一個重要因素。東北農村題材的影視劇作品承載著東北文化厚重的歷史,反映了東北農村在轉型時期的精神面貌。東北農村題材影視劇的繁榮有效地傳播了特色鮮明的東北地域文化,帶動了東北地區(qū)經濟的發(fā)展,同時繁榮的背后也有很多問題值得我們思考。
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現(xiàn)了東北農村題材影視劇的熱映高潮,標志性的作品是“農村三部曲”:《籬笆·女人和狗》(1989年)、《轆轤·女人和井》(1991年)、《古船·女人和網》(1993年),這三部電視劇以主人公棗花的愛情婚姻離合為主要線索,生動真實地再現(xiàn)了當代農村農民的生活狀況及心理變化,在社會上引起巨大反響?!痘h笆·女人和狗》先后被評為第九屆全國優(yōu)秀電視劇“飛天獎”三等獎,東北三省第三屆“金虎獎”一等獎,第八屆“金鷹獎”一等獎?!稗r村三部曲”的熱播同時也掀起了研究農村電視劇的熱點話題,并給遼寧省文藝界,東北文藝界乃至全國文藝界都帶來了許多思考。1991年“東北電視劇的美學追求”研討會提出:“東北電視劇的重要內核在于一種獨立的藝術品格,這主要體現(xiàn)在影視語言層次上?!保粫r間研究者相繼發(fā)聲,《直面人生、開拓未來——〈轆轤·女人和井〉啟示錄》、《十二集電視連續(xù)劇——〈轆轤·女人和井〉》、《努力尋找“雅”與“俗”的交叉點——我們組織創(chuàng)作〈籬笆·女人和狗〉、〈轆轤·女人和井〉的體會》等近20篇研究文章發(fā)表在關于電視劇研究的理論刊物上,東北農村題材影視劇一度成為影視界一個獨特的文化現(xiàn)象。
進入新世紀以來,農村題材影視劇的創(chuàng)作經過一段時間的沉寂后又再次輝煌。隨著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浪潮,關注“三農”問題成為我國政治經濟建設的關鍵。國家對農村文化建設的高度重視使東北農村題材電視劇的創(chuàng)作有了動力,許多民營資本紛紛投入到農村題材影視劇市場,東北農村題材影視劇的創(chuàng)作開始火爆熒屏?!秳⒗细废盗?、《馬大帥》系列、《鄉(xiāng)村愛情》系列、《圣水湖畔》、《都市外鄉(xiāng)人》、《歡樂農家》、《喜慶農家》、《城里城外東北人》、《清淩淩的水藍瑩瑩的天》、《希望的田野》、《美麗的田野》、《種啥得啥》、《插樹嶺》、《別拿豆包不當干糧》、《燒鍋屯的鐘聲》、《文化站長管文化》和《靜靜的白樺林》、《女人的村莊》等電視劇的熱播,標志著農村題材影視劇的再度輝煌,在電視文化領域又刮起了強勁的“東北風”?!秳⒗细肪腿绾伟l(fā)展繁榮農村經濟問題著眼,以鄉(xiāng)下農民努力發(fā)展農村經濟為題材,講述了新時代農民的奮斗史;《希望的田野》反映了農村基層工作的重要性;《圣水湖畔》以保護耕地推廣農業(yè)技術這一故事為中心展開敘述,傳播科技興農的新觀念;《別拿豆包不當干糧》講述的是先富帶動大家一起致富的故事?!断M奶镆啊?、《種啥得啥》、《圣水湖畔》揭示農村現(xiàn)實問題的深度,《別拿豆包不當干糧》、《燒鍋屯的鐘聲》對農村生活中存在的不正之風的批判力度以及《鄉(xiāng)村愛情》系列、《劉老根》系列和《馬大帥》系列劇中的亦莊亦諧的獨特風格,反映農村生活的真實性和廣度都達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新世紀主旋律成為農村題材影視劇的創(chuàng)作主流,創(chuàng)作者們遵循著東北地域特有的文化特點和時代精神,讓曾經創(chuàng)造過輝煌的東北農村影視劇又迎來了春天。
地域文化是在同一地域生活的人們在漫長的歷史中、在不斷的物質和精神生產實踐中逐漸形成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傳統(tǒng)和文化體系。東北人民在其物質與精神生產實踐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形成獨具特色的相對穩(wěn)定的文化傳統(tǒng)和文化體系?!耙环剿琉B(yǎng)一方人”,地域文化是東北農村題材電視劇的魅力之源。東北題材影視劇的熱播不僅僅展現(xiàn)了東北自然景觀、民風民俗和地方語言等表層,而且通過人物形象塑造、情節(jié)安排、語言運用等深層次地體現(xiàn)出地域文化的特征。
東北地域文化的成因似乎較其他文化更為復雜。“首先是地理位置和自然環(huán)境——地處邊陲、大漠莽林、大風大雪、大江大河、大山大林、大群的野獸,自然要影響到東北文化的形態(tài)風貌;再是人文環(huán)境的歷史構成——從東夷人到渤海國,從秦漢時期的移民遷入到契丹族和女真族兩次入主中原,再到明清時代的移民由入關到出關的回流以及冀魯晉流民齊闖關東和日偽時期長達十余年的奴化教育和殖民地文化的影響等,所有這些構成了東北地域文化結構的復雜性和獨特性?!睎|北農村影視劇以濃厚的地域文化特色,展現(xiàn)了黑土地上人們獨特的精神風貌。農村電視劇能夠以地域文化為載體,充分反映歷史進程中現(xiàn)實生活的深度和廣度。影視劇《劉老根》里展現(xiàn)的是遼寧西北的風情,《圣水湖畔》里繪盡了吉林查干湖的景致,《清淩淩的水藍瑩瑩的天》里描繪黑龍江田園般的風景。創(chuàng)作者們都立足于自己熟知并熱愛的一片熱土,反映出東北一隅的獨特地域文化風情,謳歌了創(chuàng)造歷史的一代新型農民的形象,如《希望的田野》的徐大地,《插樹嶺》的楊葉青,《靜靜的白樺林》的山媽媽等,他們豪爽、質樸,他們真誠、樂觀、堅韌,他們是新時代普通農民中的一員,在東北廣袤的黑土地上默默地耕耘著,默默收獲,默默地演繹一幕幕感人的故事。一定程度上說,東北題材影視劇的成功應歸功于地域文化的魅力。《劉老根》播出后,在社會上產生強烈的反響,之所以受人關注喜愛,是它帶來了一種“文化現(xiàn)象”,是因為地域文化特色的一次成功實踐。正如趙本山所說“《劉老根》中的東北地域文化的確能打動人心,而這種地域文化是幾代演員都無法挖掘透徹的。其實,我拍攝的初衷很簡單,就是想《劉老根》面世后要有市場,要讓觀眾滿意,要讓其他地域的觀眾也了解并喜歡東北豐富的地域文化,盡管有些觀眾可能聽不懂其中的某些方言,但是他也喜歡看,這就是地域文化的魅力?!?/p>
國內收視率調查表明,《馬大帥3》開播首日收視率就達到15.6%,《闖關東》達到11.2%,《鄉(xiāng)村愛情》在黑龍江收視率達到20.9%,遼沈地區(qū)是10.7%,《鄉(xiāng)村愛情2》在央視首輪播出時平均收視率為8.46%,最高時達到11.62%,這個收視率甚至超過了《新聞聯(lián)播》;《清凌凌的水藍瑩瑩的天》從第1集3.7%的平均收視率一路飆升至第26集的收視率7.42%。《靜靜的白樺林》、《插樹嶺》、《美麗的田野》、《希望的田野》和《喜慶農家》等劇的熱播,“東北風”迅速地刮遍大江南北。影視劇熱播傳播東北地域文化帶動經濟發(fā)展的同時,我們應該理性反思其背后存在的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創(chuàng)作公式化
題材內容的重復、公式化不能不說是東北農村電視劇的一個創(chuàng)作上的缺點。農村題材影視劇在題材內容上有很大的模仿重復痕跡,比如《劉老根》中的農民劉老根通過招商引資開發(fā)旅游度假村,靠發(fā)展當?shù)芈糜螛I(yè)帶動村民致富,《別拿豆包不當干糧》中也有類似的情節(jié)。《圣水湖畔》中馬蓮和《劉老根》中劉老根都是一個在農村很有思想并敢于實踐的新型農民。劉老根在創(chuàng)業(yè)中受到村長的壓制,但是得到正直書記的大力支持,馬蓮也是面對這樣的情況。另外,故事展開的場景相同或相似,《鄉(xiāng)村愛情》、《圣水湖畔》、《一村之長》、《別拿豆包不當干糧》等等很多農村題材影視劇都是利用“小賣店”這個特定的地點展開故事情節(jié)和矛盾沖突,很容易陷入一味地題材重復當中。如果一味地進行人物形象重復、活動場所重復、情節(jié)重復、細節(jié)重復、語言重復等公式化創(chuàng)作,必然會造成觀眾的審美觀賞疲勞。
(二)內容膚淺化
創(chuàng)作題材不夠廣泛和厚重也是東北農村題材影視劇長期以來的一個局限性,其對中國農村改革30年來的巨大變化關注度不夠,挖掘不夠深刻,也不能很全面地多角度地涉及當今農村所面臨的一些新情況、新課題。當下,農村題材影視劇取得了一個空前的繁榮局面,影視劇的熱播吸引了更多投資商選擇投拍農村電視劇。農村題材影視劇為了更好地獲得市場,創(chuàng)作者們把目光投向農村、關注農村現(xiàn)實、關注農民的生活,但是目前熒幕上的東北農村題材影視劇層出不窮,而具有突破性的經典劇目卻少之又少,很多的作品重復著曇花一現(xiàn),播出后很快被人淡忘。
(三)風格庸俗化
東北農村題材電視劇為了符合農民的身份和迎合農民這一受眾群體,往往通過通俗易懂、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來展開故事。為了強化喜劇效果,通常會融入二人轉、大秧歌等民間藝術形式,還有很多電視劇有很明顯的小品化傾向,往往為了搞笑而搞笑和情節(jié)結合的很牽強。這是把“庸俗”等同于“通俗”,是對東北農村“文化意蘊”的一個膚淺化的解讀和誤導。而廣大受眾也不會滿足這種“淺”而“俗”的東西,大家需要的是電視劇中“鮮活豐滿,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需要的是真正能詮釋東北農村“深刻內涵”和“文化底蘊”的作品。
在電視媒體日益發(fā)展的今天,電視劇作為傳播文化的主要媒介手段之一,越來越顯示出舉足輕重的作用。農民要想發(fā)家致富、農村要想舊貌換新顏,絕不會像影視劇中演繹的那樣輕輕松松,而是需要一個艱辛的過程。而東北題材影視劇要再現(xiàn)一個和諧的新農村,真正體現(xiàn)當代農民的真實生活,真正關照農民內心的情感和價值的訴求,在傳播東北地域文化、影視作品真正為農村服務、為農民服務、為政府政策服務等方面還有許多新問題、新發(fā)現(xiàn)亟待我們進一步發(fā)掘、探討和研究。
[1]周波.黑土地文化與東北農村題材電視劇[J].北方傳媒研究,2006.4.
[2]許寧,李成.別樣的白山黑水—東北地域文化的邊緣解讀[M].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5.3.
[3]張剛.〈劉老根〉的藝術魅力.遼沈晚報,2002.10.
趙丹,女(1977.1—),吉林華橋外國語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國古代文學和古代文化。
張波,女,(1963.5—),吉林華橋外國語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
本論文是吉林省教育廳“十二五”規(guī)劃課題“東北題材影視劇中的地域文化研究”(吉教科文合字[2012]第402號)階段性成果。吉林省教育廳“十二五”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課題:新型二人轉的特色與前景研究(吉教科文合字[2014]第637號)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吉林華橋外國語學院13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