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文化生活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古箏因為其獨特的音質和優(yōu)雅的彈奏技巧成為人們業(yè)余文化生活的首選。人們不但喜歡聽古箏樂曲,還積極學習古箏演奏。我國民樂工作者在傳承古老音樂文化的同時,也將中國傳統(tǒng)音樂元素融合到了古箏曲的創(chuàng)作中。
【關鍵詞】古箏;傳統(tǒng)音樂;《茉莉芬芳》
中圖分類號:J632.32 ?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5)10-0082-01
一、古箏和傳統(tǒng)音樂
我國是個擁有五千年文化的文明古國,傳統(tǒng)音樂作為文化的一部分也有幾千年的歷史。我國的傳統(tǒng)音樂分為民間音樂、戲曲音樂、文人音樂、宮廷音樂和宗教音樂,古箏音樂屬于傳統(tǒng)音樂中的民間音樂。由于傳統(tǒng)音樂在中國具有悠久的歷史,有的來自于民間小調,而我國的民間小調在演唱時要配合漢字的平仄聲調,因而古箏音樂具有特殊的音樂表現方式。
古箏音色渾厚且音域寬廣,表現力強,在古代和古琴一樣成為文人雅士修真養(yǎng)性的主要工具,由此也誕生了一些古老的箏曲,像《漁舟唱晚》《洛神》《高山流水》《漢宮秋月》《寒鴉戲水》等,都是名曲。
二、古箏創(chuàng)作中的傳統(tǒng)音樂元素的應用——以《茉莉芬芳》為例
(一)《茉莉芬芳》的由來。古箏曲《茉莉芬芳》是我國著名作曲家何占豪先生1991年創(chuàng)作的,他曾經和作曲家陳剛合作創(chuàng)作了小提琴曲《梁山伯與祝英臺》,將我國古老的越劇音樂和小提琴結合在一起,是對民族音樂走向世界的嘗試。何占豪一生都致力于對我國傳統(tǒng)音樂的發(fā)揚和傳承,《茉莉芬芳》這首古箏曲是根據我國江蘇民歌《好一朵茉莉花》改編而成。《好一朵茉莉花》這首典型的江南民歌具有清麗委婉的特點,最初出現在江蘇農村里下河田邊,是一首插秧號子,因為它的歌詞平白優(yōu)美,旋律悠揚親切,一問世就受到歡迎,并被迅速傳播,成了我國民歌的代表。它的音色清麗委婉,這種特點和古箏的音質相吻合,因而適合古箏演奏,這也是何占豪改編為古箏曲的主要原因。
(二)《茉莉芬芳》中傳統(tǒng)音樂元素的運用。古箏曲《茉莉芬芳》在結構上由四個部分組成,開始是具有散板性質的引子,接著是慢板、快板,最后的尾聲部分又是慢板性質。
《茉莉芬芳》的調式是五聲徵調式,在古箏演奏時,由D調定弦轉為G調,使音列變?yōu)獒纭⒂?、宮、商、角。樂曲中使用了大量的古箏小三度滑音加強了對韻和旋律的修飾,使音樂色彩明亮而又單純質樸,具有濃厚的民族風格。雖然只有五聲,但在樂曲中出現了變徵和變宮兩個變音,使樂曲變得更加柔媚。
《好一朵茉莉花》屬于民歌小調中的時調,具有旋律性強、結構嚴謹的特點。對韻的把握到位,因而具有細膩的特點,這種特點在《茉莉芬芳》中也得到了體現。
樂曲的結構嚴謹主要體現在它是一問一答式的對應性結構。在將民歌改為箏曲后,音樂旋律沒有變。在表現方法上,去掉了歌詞,在曲式結構上增加了引子部分,將歌曲中的慢板進行擴展,成為基本段落和華彩段落,但歌曲中的句式結構仍然保持,還是上下句的對句形式。
在演奏問句時,采用的是上行的音樂走向,在高音區(qū)進行演奏,以達到情緒高揚的特點。由于古箏本身具有音色清亮華麗的特點,如果在演奏時在句式連接處進行刮奏,會給樂曲的表現增添色彩。在演奏一問一答的答句時,采用的是下行的音樂走向,使音色溫婉含蓄,又回到了平靜的狀態(tài)中。這樣的變化重復出現了四次,前兩次都是四小節(jié)為一句,落在宮音上,第二次落在徵音上。
《茉莉芬芳》的傳統(tǒng)音樂元素的運用還體現在它的音樂結構具有傳統(tǒng)的起承轉合的特點。起承轉合是我國古典詩歌律詩中常用的方式,來表現內容的遞進變化,這種方式在樂曲的結構上也運用了,那就是“散板——慢板——中板——快板——慢板”的結構形式。這種形式使樂曲逐漸進入高潮,然后又成為慢板,似乎和開頭相呼應。
民歌中的潤腔在改為古箏演奏時就成為演奏中的韻,主要由顫音和滑音來體現。在用右手演奏時,左手要通過顫音來修飾,也就是左手在弦上做不規(guī)則的顫動;在演奏慢板時,要將右手的“勾、托、抹、搖”與左手的“顫、按、滑”相結合,這樣才能體現“韻”的效果。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體現民族音樂的特色。
三、結語
無論是古箏這樣的古老樂器,還是《好一朵茉莉花》這樣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音樂,都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將它們統(tǒng)一在一起,是最好的傳承方式。
參考文獻:
[1]管紜萩.淺析古箏曲《茉莉芬芳》[J].北方音樂,2015(11).
[2]盛霞.古箏曲《茉莉芬芳》的創(chuàng)作特點及演奏提示[J].黃山學院學報,2010(02).
[3]蔣莉.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古箏藝術發(fā)展的影響[J].電影評介,2007(13).
作者簡介:
李春穎(1981-),女,漢族,江蘇徐州市人,碩士學歷,徐州工程學院藝術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音樂學。endprint